王建根书法艺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王建根:首先,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和媒体的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
今天的研讨会,是我书法学习成果汇报的一个好机会,我是怀着虚心听取批评的态度,希望听到各位专家客观中肯的评价,真心诚意接受各位老师的批评与指导。
我是个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将近三十年,痴心不改。书法带给我足够的快乐,书法是成为我生命内在的需要,我离不开书法。我常常认为,笔墨精良,佳书常伴,是人生莫大的福份。
我学书法是从唐楷入手,上追二王、北魏墓志造像、汉隶,秦篆,商周钟鼎彝器,下探五代杨凝式、宋四家、元赵孟頫、明清张瑞图、倪元璐、王觉斯、傅山、何绍基、吴昌硕、赵之谦,于行草书用力最勤。
我明白,书法艺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必须汲取多方美的元素,筑文化根基,悟道德修为,厚积薄发,才能高古,胸中有丘壑,笔底才有波澜。因此,读书、写字占据了我大部分的业余时间。
我能有今天的进步,一是要感谢我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热土,四十多年来,是她给了我生活和艺术的滋养。二要感谢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的历代名家的墨迹和碑帖,它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三要感谢我的老师、家人和朋友们,他们时时给我智慧和温暖,滋润我的心田,让我鼓起勇气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向前走。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试图通过对传统笔墨语言的体悟,努力构造自己的书法语言,培育书法艺术的真果。我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体悟,不断地思考、感悟和探索,不断地检点自己、否定自己,力求用我自己的个性语言,去表现书法艺术本真的生命内涵。
这些年,自己的书法虽然有些进步,但艺无止境,自知者明,我只能说是“在路上”。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站在传统文化和时代的契合点上,去审视自己,我认为自己的艺术水准还很不够。说实在的,这么多年来,自己的笔墨离内心真正要表达的东西还有不少差距,我的内心也确实有很多迷惘和困惑:自己多年来的探索究竟得之失之?自己的书法艺术之路是否偏离了艺术本真的追求?如何实现在书法艺术语言与生命灵魂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刚才听了各位专家、各位老师的发言,我感觉深受启发,受益非浅。概括起来有三点:
一是在各位老师的真诚鼓励下,更加坚定了我学习书法的信心;
二是明确了过去作品中的优劣之处:哪些是应该抛弃的,哪些是应该保留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的;
三是进一步激发了创作思路,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下一步该向何处去?我深知,惟有守虚静,开怀抱,深入和饱学传统,汲取营养,积淀一些东西,深化一些东西,否定一些东西,才能转换自己,才能脱出藩篱,成就新境界。
我将仔细领会各位老师的讲话内涵,更加勤奋深入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底蕴,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不辜负各位老师、专家的期望。
最后,对各位老师的关心和支持再次表示由衷的感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