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强档人物】
湖南>>>胡紫桂
牵着奔放的线条去漫步
——管窥胡紫桂及其书法
王祥北
2007年8月31日,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卷本《吴冠中全集》首发式在北京举行,作为编委、责任编辑之一的胡紫桂邀我去凑一下热闹,想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名家风采。首发仪式办得很成功,会后,他告诉我,《湖南书画》杂志想给他出个专题,需要一篇新文章,问我现在是否有时间。
说心里话,我早就想为他写点东西了,一方面,这些年来我一直关注着他,而且把他作为榜样来学习;另一方面,我的《永和脸谱》系列是每个永和书社成员都要写到的,只是这两年想安安静静地读点书,因此在写了几篇之后就搁笔了,准备过些时间再把整个系列完成。现在他既然提出来,我也只有毫不犹豫地答应。可我偏偏是个慢性子,许多事情都会比别人慢个一拍两拍的,当时我说时间可不能太急,他说当然,近两个月写出来都没问题。但是没过几天,刚回到长沙的他就打来电话,说杂志社催得很紧,要在三五天内交稿。这下我就犯难了,学校刚开学有很多棘手的事情等着我去做,原本想缓过这一阵再动笔的,这下没办法啦,只得提前,也只能是草就啦!
我知道胡紫桂这个名字是在1998年,当时他还在中国美院学习,他的一幅小楷作品上了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书法篆刻作品展。这件作品写得非常精致,爽利而不失 “十三行”的遗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知道他是湖南人后就有一股强烈结交的愿望。2002年,首届“兰亭”奖展览征稿期间,湖南省书协举办了一次全省重点作者的看稿会。在这次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长发飘飘的胡紫桂。当时他把一件行草手卷展放在地上,满脸真诚地请大家提意见。这件作品带着比较浓郁的刚出国美校门毕业生的书写风韵,是非常吸引人眼球的,也是那次看稿会上为数不多的能打动人的作品之一。
当我们欣赏一个人的作品时,往往会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想象着作者的人格魅力,也会从作品中推测作者的笑貌音容和内心世界,因此,前人就有“书如其人”之说。但是,当我们综合历史上许多例证的时候,这句话却往往会和我们开着玩笑,许多作品都不是“书如其人”的,至少不能全如其人,这就要看我们所说的“人”是从哪个方面来认知了。
据传有人看到欧阳询的作品时,以为欧阳询是个伟岸英俊的男子,可一见面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这个又矮又丑的男子竟然是“森森然如武库之戈戟”的书法作品的作者,就连如唐太宗般的英雄人物也会经常拿欧阳询的长相为笑料,由此可见 “书如其人”并非尽然。当我们看到胡紫桂那激越荡漾,时如磐石卧溪,时如春水奔泻的行草书作品时,我们会认为他是个风风火火、事好张扬的人,至少会是一个在公众面前狂呼呐喊、指手画脚的人物,但是你一见到他就会感觉到这个人的外貌与其作品风格相距甚远。他总是给人以沉着憨厚的感觉,充满磁性的男中音,说起话来丝毫没有半点张扬,真诚的眼神瞅着你,顿时会使你全身洋溢着温暖,根据我和他交往的经验判断,他的确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在了解了他的书法历程后,我更想通了“书如其人”并非针对人的外貌而言,而是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述。
胡紫桂出生于湖南慈利县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大山里的孩子喜欢上了书法,并在那个很少人胆敢走上专业道路的时期里,毅然走进了中国美院系统地学习起了书法篆刻来,这样的选择在当时是要有一定勇气的,就是在今天如果没有丝毫保证的情况下,许多人也是很难走出这一步的,因此,在他的骨子里,自然有一种豪气在,有一种敢闯敢拼的精神在,我想他内心深处的这股精神正是他豪情书风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个时候他的书法还是以稳健为主,尽量展现他在中国美院的学习成果。主要以传统的面貌出现,儒雅文静,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的那件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这种书法风格的绝版之作。从此以后他的书法面目就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这一步,也只是他在书法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从中国美院毕业后,他回到湖南待了短暂的时间后就背上行囊来到北京,经朋友的介绍在今日美术馆打起工来,工作干得很出色,但不出半年便毅然辞去了这份职务,一心一意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日语。在北外学日语的那段时光的艰辛是外人所不知晓的,不过,这种艰难并没有压倒他的意志,反而磨练了性格。他常常自得其乐,在冬日寒冷的北京,陪伴他的除了枯燥的日语单词和笔墨纸砚外,还有他最心爱的二胡。这段时间,紫桂在积蓄着某种力量,期待着迸发的日子。终于,这个时刻来到了——湖南美术出版社招聘编辑,胡紫桂果敢地报名参加了应聘。他凭借着自己的才情和积累,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出版社的新成员。此后,他的书风大变,大开大合、激越跳荡、潇洒飘逸的书法面貌常常出现在他的笔下。
胡紫桂以二王为宗,同时大量学习了日本书法家藤原佐理等人的书法作品乃至假名书法,从中吸取营养,把日本书法中那种跌宕起伏、节奏明快的特点融入到二王的行草书中去,另外辅之以颜真卿的沉稳厚重,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长线条的运用是他比较擅长的,更是他独特的书法语言。在二OO四年“永和书社第二回书法篆刻作品展”中,胡紫桂的一幅书写在未印内容的新闻报纸上的作品就是学习日本假名书法的成功之作。从这一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胡紫桂豪放书风形成的信息。自此,他的作品在自信中开始激荡起来,就如过山车忽上忽下,忽静忽动,忽缓忽急,忽左右颠簸,忽前后穿梭,忽静止于高山之巅,忽奔涌于飞瀑之中,忽如巨石伫立在危崖之上,忽如细流漂游于崇山之间,这种书法格局的出现,已完全没有了学生时代的胆怯与惶惑,自信豪迈之情一一发诸笔端。今年七月,“七十年代书家作品展览”在山东举行,胡紫桂的几件作品又有了新的气息,他在原有的潇洒飘逸的基础上增加了些许沉着和苍茫,更加耐人品味和咀嚼,仿佛与他的外貌慢慢接近了。
书法风格变了,但他的为人处事依然故我,保持着那份沉着冷静而不事张扬的心态,默默地为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做着事情,一部部经他亲手编辑的图书相继与读者见面,尤其是那些精美的古代经典系列更是得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这两年由他负责主要编辑工作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工程——《吴冠中全集》,也极少同朋友们谈起,更没有丝毫得意的神色。
这样的人我喜欢!
2007年9月9日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个人照片
【2009年3月强档人物】
湖南>>>胡紫桂
“铁”而“古”者,愈见其美
——胡紫桂书法作品赏读
刘从亮
第一次看到胡紫桂的书法是在永和书社第三回书法展览上。当时,有一幅八尺隶书对联,线条舒展、气韵绵绵,令我眼睛为之一亮,在我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作者就是胡紫桂。
胡紫桂生于沈从文笔下一个令人神往的湘西古镇。那里的秀美山川,赋予了他艺术的灵性;朴实的民风,塑造了他纯朴善良的性格;丰富的湖湘文化,又使他的书法呈现出雄强豪放与浪漫潇洒的特色。他性格沉着稳健、不尚张扬,待人诚信而笃实,因而颇受圈内外朋友的好评。胡紫桂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院书法专业,现为中国书协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书协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湖南美术出版社书法事业部主任。其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提名奖、今日美术馆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铜奖等,入展八届中青展、二届行草书展、八届全国展等全国大展。
胡紫桂是有着自己独特视角和敏锐思想的书法家。在笔墨中入古出新、求精、求变,是他书法审美追求中恪守的一个准则。二十多年来,他浸淫在秦篆、汉隶、金文、章草和 “二王”法书等传统经典里,日积月累,融会贯通,书作已渐臻佳境。他没有急于创新求变,没有盲从时风,依然是广览博取。正是这样一种执著坚定、锲而不舍的艺术精神,加之他在书法上的敏锐感悟,使得他近年来的书法创作呈现出一种厚积薄发的底蕴。
紫桂笔名古铁,“古”者,“传统也”,“铁”者,坚硬、执著、刚强也。我想这个名字很符合他书法的整体风格。对传统经典,他能“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敢“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他作书喜用羊毫,驾轻就熟,笔法灵活,笔性灵动,尤其是对长线条的控制能力非常人所及,在他的行草书法作品中可见一斑,且字与字之间呼应紧密,行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其笔画线条如“直木曲铁”,“笔势来,如铁丝纠缠”。由于作品中长线条的恰如其分地运用,使他的作品益显浑穆大气与酣畅淋漓。这与当前书界盛行的姿媚乖巧的小行草书风迥然有别。清代书画家笪重光在《书筏》中说:“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他在用墨上的掌控能力使整幅作品显得血肉丰满。落款寥寥数字,简洁紧凑,干净利落。综观他的这件作品,猛厉而不乏温润,古拙中又透着灵气,正如其人,敦厚而不失轩昂,扑拙中透出睿智。
胡紫桂在生活中乐观豁达,积极向上。他曾负笈杭州,游学北京。尤其在北京期间,他租住在首都师范大学附近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房内没有窗户,没有暖气,仅有一张小床和一张书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每天仍高高兴兴地骑着自行车去上班、上学。丰富的阅历、豁达的性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发诸笔端,使他的作品充盈着一股昂然向上的气势。
对书法,他诸体皆擅,尤精行草与小楷。他的小楷,古雅静穆,直追魏晋。于书法之外,他对国画和篆刻亦有涉猎,擅长画竹,篆刻作品曾入展西冷印社第四届篆刻展。
作为湖南省书协创作委员会主任的他,我想,他必将为促进湖南书法事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他亦会更加勤奋, “铁”而“古”者,将愈显魅力。
个人照片
【2009年3月强档人物】
湖南>>>胡紫桂
胡紫桂印象
陈志平
人有老少之别,书亦有老少之分。这是因为“书如其人”的缘故。“书如其人”的理论由来已久,汉代的扬雄就有了类似的说法,唐代的张怀瓘在《书断》中明确指出:“书者,如也、著也、记也。”清代的刘熙载则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在《书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之老少”包含有两重含义:一是学书人有老少之分,二是书法作品风格有老少之分。按照“书如其人”的说法,人之老少与书之老少有着基本一致的对应关系,通常的情况是人少则书少,人老则书老。“人书俱老”被孙过庭推为书法的极则,这符合人的自然生理进程。但是人之老少与书之老少并非同步共进,在实际的进程中,少年心慕老辣,老年追求童趣,似乎更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苏轼说得好:“世之所贵,必贵其难。”少年人的书法如果沉实典重,老年人的书法如果婉畅纤妍,我想这才是书法的理想境界。
一年前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来自湘西的紫桂兄。朋友在向我介绍他时,说他刚获得中国首届书法兰亭奖的创作提名奖,这使我大吃一惊。我不由得对眼前的这位同龄人顿生敬佩之情。紫桂兄与我年龄相仿,刚过而立之年。拜读他的书法作品集时,一股沉雄之气扑面而来。我觉得在我们这个年龄段,达到这种沉雄的境界实属不易,紫桂兄的书法,可谓年少而书老者也。
紫桂兄笔名“古铁”,这个名字很符合他书法的整体风格,我想,这同时也是他的审美理想。古人在形容书法的用笔时,常常用到“铁”字。例如黄庭坚就曾用“劲铁画刚木”形容怀素,用“直木曲铁”喻欧阳询,用“笔势往来如铁丝纠缠”赞美柳公权,就连黄庭坚自己也把“心如铁石”作为追求的理想目标。“铁”而“古”者,尤其透出一股老辣厚重之气。
“古”和“今”是艺术批评中的一对常用范畴,在艺术批评领域中存在着“贵古贱今”和“贵今贱古”两种不同的倾向。孙过庭《书谱》提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这种主张对我们今天的书坛尤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这一对范畴又与“质妍”、“雅俗”相联系着。张怀瓘《六体书论》说:“质以代兴,妍因俗易。”时代不同,古今、雅俗、质妍的好尚也会随之而异。书风的“古今”只有好恶之分,而并无好坏之别。
当代书坛有所谓的“流行书风”,这大致相当于书风 “今”、“妍”、“俗”的一面。近又闻紫桂兄获得“流行书风展”的大奖,我见过他的获奖作品,虽然风流潇洒,但我觉得不如他作品集中那些小行书和小楷书典雅有致,更能显出他朴拙自然的本色。从紫桂兄身上,我发现了当今书坛的一个现象,那就是“流行书风”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在他的背后,大多数作者都象紫桂兄一样,有着极为深厚的传统功力。换句话说“古”和“今”是不矛盾的,紫桂兄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我想他之所以在“铁”之前冠一“古”字,正是有取于此。
古铁胡紫桂曾为我治过两方印,其中一方印的印文为“心无旁骛”,这是我的旨趣所在,这同时也是紫桂兄的真实写照。紫桂兄以方折篆法为之,颇近黄牧甫一路,可谓得“直木”之法;篆笔如出鞘之剑,猛利而不失温润。这正如其为人,敦厚而不失轩昂,朴拙中透出睿智。紫桂兄来京才一年多的时间,而他身边的朋友已有不少。为人为书,他都秉承诚恳而笃实的原则。我想,这正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湘西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正如沈从文笔下所写的,那里的人都有着纯朴善良的性格。作为艺术家的古铁胡紫桂,天然地带有湘西山川的灵气。看着紫桂兄作品集扉页上的照片,他坐在高山之巅的大石上,眼望着远方。我想,紫桂兄对自己一定有着清醒的认识,我祝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作者系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一等奖)
个人照片
【2009年3月强档人物】
湖南>>>胡紫桂
翠楼吟
——读胡紫桂书法致古铁先生
望尽天涯,
憔悴不悔,
阑珊寻觅佳处。
朦胧迷视野,
朝阳起、驱烟拨雾。
开蒙慈利,
染岳麓文风,
潇湘枫露。
张家界,
赏春吟夏,
洞庭霞暮。
执著,
崇尚双王,
恃慧灵功力,
启扉开户。
草行追魏晋,
势酣畅、俊朗风骨。
清圆水面,
荡狂放恣睢,
笔飞墨舞。
精思考,
不拘传统,
鼎推新路。
2008、11、山中老人家
个人照片
【2009年3月强档人物】
湖南>>>胡紫桂
胡紫桂所撰写文章——
品读冷柏青
古铁
冷柏青是活跃在当代书坛且较具影响的著名青年书家之一,曾经作为主要策划人,成功地组织了不少具有重大意义的书法活动,如衡阳书法周、北京湖南艺术书法展、四川湖南书法联展、江苏湖南中青年书法家提名展等,并倡导创立了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法社团之一——雁阵书法部落。他能跻身为当代为数不多的在书坛具有较强号召力的著名青年书家行列不仅仅是依靠在书法创作上的建树,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活动能力与人格魅力。
柏青为人很热情,做事雷厉风行,敢说敢做,爱憎分明,说话也是高声大嗓,快言快语,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故圈内朋友常呼其为“疯子”。他的创作也一如他的为人,奔放不羁、***四射。每观其创作,一管在手,尽情挥洒、无拘无束,弛毫骤墨,笔走龙蛇,顷刻之间一件作品便已完成。我每每沉浸其中,流连忘返之时,总会不由自主的联想起“惊蛇入草”、“当其下手风雨快”、甚至“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欲书书不得”等字眼……
真正的艺术创作,是感情、智慧与灵性的流露,是讲究天人合一、通古今之变的体现。读柏青的书法作品,就有同样的感受。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书法何其不是如此?书法即人,泼墨挥毫实则是反映人的精神、品格、学问和修养。有一流的人品、一流的学问、一流的修养才有可能创作出一流的作品,才有望达到书法创作中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读柏青的书法,感觉有一种变幻莫测的深远意境。
柏青的作品,一切都是诗化了的形象。他的结字造型、章法布白、浓淡枯湿总是无律可循、与众不同。字法造型狂放大胆,章法奇异恣肆,无拘无束,时出新意。在他的手中,毛笔成了他宣泄内心精神世界的工具,在他的笔下,每一根线条都好像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张驰而有度,放纵而有节,或舒或展,或擒或纵,如身怀绝技之舞者,成竹在胸,动静自如,处处造险又能处处破险,总是能恰到好处的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
一个优秀的书法家,除了善于经营字法、章法之外,更离不开笔墨线条的锤炼。柏青的书法,在迷离变幻的境界中,无不显示出他驾驭笔墨的能力。长期以来,他潜心苦修,对中国书法传统的学习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其取法对象上溯战国秦汉、中及魏晋唐宋、下涉明清民国,并时刻关注当代书法的发展,从中借鉴、学习。在学习古代经典的方法上,柏青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传统营养的吸收,他总是想常人所未想,书常人之未书,在整个书坛几乎都在亦步亦趋“书奴式”地再现传统的时候,他却与别人“背道而驰”,一切传统皆为其创作服务,一切传统皆是为了完善他的创作。因而,他成了传统的主人,虽然传统是他创作的不竭源泉,但传统永远也无法束缚他的思想。透过他风风火火的外表、看到他一件件独具风貌的作品,我感觉到了一颗纯净而执着且勤于思考的内心。我以为,是他的学习取法观念成就了他的艺术风格。
读柏青的书法,感觉有一股超逸之气。
“气”有很多种,有清气、豪气、文气、霸气、雅气、浊气……在他的作品中我感觉到的更多的是自信之气、强悍之气、豪迈之气、超逸之气。尽管他的个别点画线条还有待推敲,也可能有些章法还未臻完美,但这股强大的“气流”总会一下子把你的心绪攫住,引导着你不由自主的进入他的艺术世界,走进他的内心,甚至接纳他的一些审美追求。在当代某些所谓的国展中,我们已经极少能看到有“气”的作品了,而柏青作品中的这股难得的超逸之气常常令我神往。
读柏青的书法,更感觉他的作品是建立在人格修养基础之上的。
中国自古就有“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书家创作重在体现自我人格素质和品行格调,赋予笔墨以精神,言志趣、诉性情。柏青待人宽厚,胸襟坦荡,乐于助人,对待师友有礼有节、豁达热情,凡与他接触过的人都愿与之交往。在湘南,有不少书坛新秀都出自其门下,但他从不摆老师的架子,其豪迈超逸的书风正是他人格精神的写照。据我了解,他喜书、善读、多思。这是我从他满满几大书橱近万册图书中得到的答案。
柏青与我同岁,我们有着许多相同的经历:都是农民的儿子,参加工作也是同一年,曾经同获“流行书风”大奖,都是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分别担任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至于书法,我们也都是由最初的业余爱好到后来将工作与书法的 “本末倒置”,由长期的“不务正业”而逐步走向专业化道路的。虽然我们待人处事的风格有些许差异,但许多做人的原则和艺术观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尽管我们所表现的方式不完全一样,但总能殊途同归。
相同的经历,相近的性格,共同的理想,总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位肝胆相照的书坛知己。我常想,我们的友谊将因书法而天长地久,我们的书法也将因友谊而地久天长。
个人照片
【2009年3月强档人物】
湖南>>>胡紫桂
胡紫桂所撰写文章——
温暖的言语善意的批评
胡紫桂
去年下半年,《书法报》的书家批评栏目陆续对当代书坛较具影响的十位女性书家作品进行了批评,随之,在书法界产生了不小的反响。作为书法报多年的读者,我对这个栏目也一直非常关注。
作为该栏目的延续,春节后不久,《书法报》又提名了十位当代较有代表性的青年书家,拟对他们的创作展开批评,我荣幸忝列其中,这令我有些受宠若惊,同时也有一丝淡淡的犹豫。但是,对于一个以书法为职业的人来仅说,能在国内首屈一指的专业报纸亮相,尽管是“批评”,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关于齐玉新、崔寒柏二位先生的评论,我个人认为是中肯而客观的。二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审视当代青年书家的创作,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在肯定作者艺术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善意的批评,很有人情味,这有些象老朋友之间的茶余神聊,有别于以往搜肠刮肚式批评。两位评论家基于这种大的批评思想前提下展开评论,同时又各具风格。齐文朴实而不乏睿智,时有思想的光芒闪现,善于“评”中隐“批”,字字发自内心,点到为止而不失礼节,自然而巧妙地让作者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给我们这些当局者提个醒。和齐文相比,崔文则稍显锋芒,这种锋芒就像扎针灸时的银针,扎的时候难免会有些皮肉之疼,但疼过后呢?我想被评者应该多少都会有一些感受的。正是在这种轻微的疼痛中,我找到了自己的某些病因,虽然个别地方也有可能扎错了穴位,但总的来说,肯定有益于我们的健康。
我真切地希望书法报能将这个栏目继续保留下去,希望除了女书家、青年书家之外,对中年书家,老一辈书家甚至少年书家都能批一批,弘扬这种学术的、正直的、善意的批评风气,让书坛更多的人在其中受益。
2007年7月
个人照片
【2009年3月强档人物】
湖南>>>胡紫桂
胡紫桂所撰写文章——
法宗晋汉仪态万千
古 铁
昔人有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无论从事哪个领域的研究,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努力,真真切切地付出,时间长了,一定都会取得成功,尽管成功的大小不一。
在书法界,郭汉仪就是一位脚踏实地的书法家,数十年如一日,沉浸其中,孜孜以求,乐此不疲。
汉仪与我同乡,他敦厚诚信,真实可靠,既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兄长,也是一位难得的书友,这是我与他多年交往中的真实感受。
汉仪儿时便喜欢涂鸦,画画写字是他课余的最爱。从上中学起,便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美术作品,并经常为一些报刊创作插画,深得编辑的喜爱和读者的赞赏。1981年,由他设计的《张家界风光挂历》就曾经获得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1986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书法作品、书法文论,随后多次在全国、省、市书法展览中获奖。他凭借自己的书法创作实力与书界朋友们的信赖,于2004年先后当选为张家界市书法家协会第二届主席及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对于书法的学习,一般人都是避难就易,或者是先易后难。这很符合常规学习中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道理。然而,人生的精力毕竟有限,尤其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大背景下,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通常,书法只是人们的业余爱好,容不得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许多人对书法的学习、创作都还停留在“写”的层面上,真正能上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者很少。甚至还有个别从未拿毛笔写过字的领导,在某一天的心血来潮之后,竟然也莫名其妙地成了“书法家”,此后的许多书法展览便会看到他的题词或有“作品”参展。当然,人们以“写”为乐,以“写”来打发每日多余的时光,对于他们而言,自然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对他们指手划脚,更不可横加指责。然而,作为一个专业书法家,或者在书法领域里有远大抱负者,对于目前的这种现象,我们是不是应该作一些思考呢?
汉仪深识此理,内心也异常清楚: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必须“取法乎上”、博采众长,追求真正的高格调。惟有这样,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书法家;惟有这样,才有可能超越前人,形成自己特有的创作审美风格。因此,涉书之初,他便将自己的书法取法定位于唐代以上,于诸家章草、篆隶、二王、孙虔礼、怀素上人之间吸取营养,尤其钟情于章草的研究与创作实践,并以章草创作名重书坛。
在五体书法中,我认为草书的技巧难度最大,艺术表现力最丰富,感染力最强,也是最能表达书者真情实感的书体。
最初,草书是在快速书写文化的需求背景下所产生的一套约定俗成的汉字符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草书符号的实用意义,古人已经说得很清楚。“草本易而速”,“示简易之指”等等。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草书已逐渐脱离其最初的实用价值而日趋纯艺术化。古人的“匆匆不暇,草书。”已成为永远的历史。今天,能书写纯正的草书甚至辨识草书都成为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故在当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法展览征稿启事中唯一相同的一条就是“草书篆书请附释文”。
草书难,不仅仅在它的辨识方面,初级的识别和再现并非真正的艺术,亦步亦趋、一成不变的再现,也只是“书奴”的媚态而已。要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不仅需要相当的胆识和深厚的学养,更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和不懈探索,通过对历代名作的有益消化、吸收,最终才有可能在创作中随机应变,集百家之长于一身,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艺术风格。
草书中,有章草今草之分,今草又有小草、大草(狂草)之分。一般情况下,今草连绵不绝,一泻千里,“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章草则字字独立,凝重朴厚,如“壮士拔剑,壅水绝流”。从书写状态看,今草下笔飞动,潇洒飘逸,和当今的快节奏很是合拍;章草下笔沉雄,稚拙厚重,似老僧入定,雪山高士般隔绝尘寰。由此,我们不难分辨出今草与章草的格调;因而,我个人也更偏爱章草。如果我们把草书和音乐相对应的话,我想,今草应该比较接近流行歌曲,章草则更象美声唱法。
当我们被铺天盖地“下里巴人”般的流行歌曲振得耳膜起茧的时候,忽然听到一曲韵味悠长的美声独唱,不正是我们久违了的“阳春白雪”么?
至此,我想读者应该明白汉仪在取法和创作风格上的过人之处了。作为多年的老朋友,我也倍感欣慰。
个人照片
【2009年3月强档人物】
湖南>>>胡紫桂
个人照片
【2009年3月强档人物】
湖南>>>胡紫桂
个人照片
【2009年3月强档人物】
湖南>>>胡紫桂
个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