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木巢主 发表于 2010-4-5 20:18

“翠螺山色郁苍苍,墓草青青散墨香。”匆匆已是庚寅清明矣!吟诵仲华先生诗句遥祭当代草圣散之林老夫子!

龍山鳳水堂 发表于 2010-4-8 12:55

em13薪传德艺力光扬
-------与冯仲华先生交往之二、三事

乍暖还寒时节,空气里纵是有些萧瑟,却也处处有暖色打眼前掠过。忽日,才过正月的寒风卷发丝撩面,才惊觉"今年春事有来早"。回想去年三月收获的一份感动和愉悦,就象湖水那样让心灵为之一颤,那背后有让我温暖的故事,即使在今天这样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回想起当时,也能感受到丝丝阳光的明媚。此刻,心情生动而鲜活。

去年的3月19日,一个艳阳三月天的日子,我与林散之先生的入室弟子、安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冯仲华先生有了一次偶然的结识。冯先生当时是和胡寄樵先生夫妇(安庆市博物馆原馆长、著名书法家)以及安庆书协的钱立生老师、许振帆老师等一行特地从安庆辗转到马鞍山,由马鞍山市书画院副院长王涛先生陪同,是要看望当时还在病榻中的陈艾中先生(马鞍山市政府文化顾问、市书协主席)。
   当时时近清明,身为林散之先生最为器重弟子之一的冯仲华先生更不会忘记要亲自到林散之艺术馆给恩师扫墓。我很有幸接待了冯先生的采石矶之行。之前虽没有聆听冯先生教诲的机缘,但对先生的人品、学养以及在艺术上的造诣却钦仰已久。知道他早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先从书法大家沈子善研习书法,后与同窗好友尉天池(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师从林散之,得亲授和真传,尤以书艺精湛、学养深厚、人品高格在书画界盛传。
   风和日丽,一路随行。冯先生或谈绘画、或论书法、或回味与林老之间逸闻趣事、或臧否人物,举凡历史、文学、典故、艺术,无不娓娓道来。印象里最深的一句话是他说“作文写字不是作名利,应是写千古”!给在场的大家以心灵的荡涤。当谈到对林老诗词的启迪和感悟时,他强烈表达出当今一些浅陋浮躁之作永难望其项背。谈吐间才情之灵动、神思之敏捷、风骨之沉敛,无不显示出冯先生丰富练达的旷世阅历和丰赡醇厚的学识素养。令我一路听来如赏元明书画,气息高古。先生眉宇神态间中总有一种清平明朗的气象,他的谦和与平易不是一种装饰,是气质谈吐间的自然流露,虽然衣着朴素,却散发熠熠神采。
   作为晚辈、学生和外行,在和冯先生交流时,我只能尽显诚惶诚恐,毕竟敬慕先生书艺,终斗胆请求先生如蒙不弃,为我这林散之先生的守墓人惠赐一墨宝,先生当时即欣然应允,可总感到自己与他非亲非故,素昧平生,冒昧打扰,实属不该之至,此举可能只是一厢情愿而已,竟惶惶汗颜不已。
没想到,不到两周后的3月30日,我收到了冯仲华先生信函,见印有他曾任校长时的安徽黄梅戏学校款识的牛皮纸信封,就觉得情趣盎然。我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小心翼翼地打开,果然是先生赠我的一幅横披,四个大字---《气若幽兰》骨格清韵、笔墨蕴藉。闻墨香如见先生其人,想先生能在百忙之中把后学求字之事记挂心上,尤能费心寄来,当时向先生冒昧求字时恳盼慨允之忐忑请托,一刹时被满怀喜悦和释然代替。
   有了这次来信,我与先生的距离自然拉近了许多,对他平易和蔼、关爱后学的大家风范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为对先生的髙谊厚爱表示感谢,当即给他回信并不胜惴惴然附上拙诗一首,表达了对先生上善若水之品行的敬重。一个礼拜后又收到先生的回信,整整两张方格信笺,被眷写的工工整整。没曾想先生将拙诗逐句逐词进行了简评,还全诗做了修改附在信尾(此处省略)。虽没有长篇大论,却点评精当,言之有物,细读之后,受益甚多。称"大作诗篇,词清意雅,唯于格律,似可推敲",我明白,前面这是鼓励之辞,先生对后辈晚学很宽厚,万不可真的以为智者欣赏的眼睛里有你。其实这是含蓄指出了我在诗中于格律平仄方面的欠缺。他不仅从个人体会谈到诗词韵律,平仄意境以及用典技巧,还鼓励我多研读有关诗歌格律方面的书籍,既纵横捭阖,又精妙入微。最让我感动的是先生竟和诗两首,并用宣纸亲自书写随信附上,全文如下:
谒采石矶先师江上草堂艺术馆
曲幽一径隐脩篁,林木依稀旧草堂。
往日门生今白首,重来愧己负恩光。
扫祭先师墓
翠螺山色郁苍苍,墓草年年散墨香。
祭扫诸君齐共勉,薪传德艺力光扬。
乙丑三月与寄樵夫妇偕振帆立生耀庭诸君赴马鞍山采石矶先夫子艺术馆拜谒祭扫査亚凝女士赋诗寄示因答和二首以记冯仲华吟稿  (附图如下)

先生诗文格调清新、境界高朗,笔墨灵动飘逸,气韵风骨自在其中,尽显他不同凡响的大家艺术风范。
作为林散之先生的弟子,冯仲华先生为继承先师衣钵、发扬光大传统书法艺术身体力行,不懈追求。却还总谦虚觉得自己离先师的要求欠缺太多,距离太远。我能感受诗中不仅表达了深深蕴含的师恩之情,还有先生灿如星月的心灵光芒,这份光芒正是来自充盈于先生整个胸襟之中“薪传德艺力光扬”的情怀,这更是一种精神,先生已以诗的意趣和书法的境界,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相互补充和印证了自己毕生致力于“薪传德艺力光扬”的高远志向,可能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是否书老,早当作是之外的事情了。细节最能真实地呈现出一个人的真实品格,冯先生对我这个仅一面之缘的晚辈如此温厚真诚,不吝赐教,“薪传德艺力光扬”的精髓不仅在他的诗作和书艺里被发扬光大,也被折射在他对后学殷殷教诲的小小细节里了。
想到冯先生毕竟是古稀老人,治学创作又及其繁忙,不便过多打扰,就再也没有忍心给他去信。只是一直是想记得,想珍惜,想永远珍藏在心的深处,怀着感恩的心去细心品味的。在这个款款走来的早春,我唯有将崇敬和感激的心情整理成文字,也算是不辜负先生对我的教诲和鞭策了,这不仅仅是文字里所能表达出的意义和慰藉,对于我,更充满着亲切而温暖的回忆。
盼望着能与冯仲华先生再次在采石矶重逢,是这个春天我能期待的最美好的事情了。

                        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査亚凝
                                        2010年3月

龍山鳳水堂 发表于 2010-8-30 22:03

{:1_193:}

陡梯书屋主 发表于 2010-11-4 08:38

回复 153# 龍山鳳水堂


    em1 em1

龍山鳳水堂 发表于 2011-4-23 19:52

回复 154# 陡梯书屋主
謝兄

陡梯书屋主 发表于 2011-4-25 10:42

{:1_56:}{:1_122:}

陡梯书屋主 发表于 2011-4-25 10:42

回复 155# 龍山鳳水堂


    {:1_56:} {:1_122:} {:1_85:}

赵厚洋 发表于 2012-2-18 00:10

曾经三次前往采石矶缅怀林散之先生!一代宗师!阿弥陀佛!!!

费墨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5:13

{:1_277:}

林散之与扬州 发表于 2012-6-3 20:29

林散之艺术馆的查馆长:我是刚刚出版的《林散之与扬州》一书的作者,全书32万字,405幅图片。我想将部分书籍捐献给艺术馆。详情请点击http://news.sina.com.cn/o/2012-05-13/093924408181.shtml。我的电话是18051058101。请与我联系或请转告查馆长。谢谢。
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時節﹕林散之先生墓前(4月28日添加馮仲華先生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