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门"----------余绍宋致王世镗致歉信,震惊书法界的重大发现
em2 em2 释文复王鲁生(王世镗)云,弟有门人张君有伦.今为监察院秘书,春间来杭,致于右任院长之意告弟,于院长因阅拙跋草诀歌,知有王鲁生先生.已设法电约来都(南京),闻之极慰,久慕方雅,今得惠翰先施(王世镗先前已给余去过信,或写过字,故有此句)不胜忻幸,自青榭(卓君庸斋名)草诀歌影本,弟当时深为怀疑,故跋中首将追寻足下踪迹一事叙入,然后申以鄙意,徒以不便骂题,故作可信之论.实非本怀也.君庸原本闻当时以重值得之,其作伪当出于故都帖贾,似非君庸有意攘窃,弟处所存印本,久为人持去,拙跋原文已记忆不清.曾记所谓王刻本者,原在廖君允端处,允端其在司法行政部任监狱司科长,足下不妨就近往访索阅,是否即镇巴县(陕西省所属县城,王世镗在此任过知县)所刻本.其本似无自序.又曾记君庸所藏本,刻自叙纸幅极小,亦系帖贾处购来.非君庸所伪作,事隔多年,弟之记忆力又弱,已不能具详矣。章草已绝垂二百年,足下独风气之先,精心篡述,得靳君(靳志,字仲云。晚清翰林,民国书家。王世镗弟子,主张为王世镗打官司者)书,知复有所论著,岂胜致慕。独恨疎懒已久,?(?为不识此字)惹京尘,无缘把晤,良为怅惘。 下略
em17 em17 em1 em1 em1 图不清晰啊 em1 em1 em1 em1 em1 这都是旧闻了,怎么是重大发现呢!有点危言耸听了吧。 em1 em1 em1 em16 em16 em2 em2
一段离奇章草案
20世纪30年代,有“草圣”誉称的于右任将章草名书家王世镗拔于沉沦,为弘扬民族文化留下了一段动人佳话。
通俗地讲,章草就是草率的隶书。它的问世是为了加快书写速度,流行于两汉魏晋,代表书家有汉代张芝、晋代索靖等,但后来少有问津者,到元明清代方有不多章草书家;生于清末的王世镗堪称集前人经验之大成者。
王世镗(1868—1933),天津人,曾应试科举,因于策问、条对等方面有过人之才,被主考官怀疑为新党而名落孙山,从此遂无意功名,闭门读书。他少年习书便出手不凡,喜临摹龙门石刻;后壮行名山大川,神游历代法书,得见不少汉魏晋碑刻、摩崖、简牍,眼界大开,勤加采撷;还从文字学入手,钻研文字及书法史、论、著。他日耽翰墨30年不倦,不觉老之将至,遂发愤订正前人的托王右军《草诀歌》错误,编成韵语,内容系探讨字体演变及书法艺术,遂有拓本问世。
当时有书商卓某见有利可图,伪托明代人所书,付印高价出售。王世镗有口难辩,反而惹出一场风波。著名学者余绍宋、北京艺专书法教师罗复堪等人认为,《草诀歌》是据明代“不着书者姓氏”的拓本改易而成,“颇疑王氏藏有旧拓,知其鲜传,故所以为蓝本,略补小注并及近世人证其为己作耳。”专家学者并非和王氏作对,而因书写既佳又学养深厚,格调高古,使人不敢相信系今人所著,正如于右任后来为此笔墨官司所下结论:“一段离奇章草案,都因爱古薄今人。”一时间,世人都笑王世镗“掩毁名字,剽窃宝藏”。王氏穷困潦倒,困居南郑县莲花池,以卖字、养蜂为生。
当时,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院长于右任也购得《草诀歌》印本,经过仔细考证,确认不是古人所作。恰逢于的外甥周伯敏(于右任秘书,兰州大学校长)来访,将实情禀报:《草诀歌》系周的叔岳父王世镗所作,此人正蒙辱困居汉中。于右任大为惊诧,发表了权威性见解,认为王世镗可比之古代章草名书家张芝、索靖,“三百年来,世无与并”,“今世乃有如此奇才,埋没穷山,实国人之羞。”于右任遂致书驻陕的38军军长孙蔚如,托其将王世镗请到首都南京。王氏由其子陪同来宁后,于右任相见恨晚,尽出自藏古今法书精品供其参阅;又授其监察院参事之职,让王领一份干薪。王世镗喜遇良机,书艺猛进,又写了《重定章草·草诀歌》等,并为于右任书《先伯母房太夫人行述》。有人劝王氏对卓某毁名盗印一案提请诉讼。王笑曰:“此斯文事,奈何对簿公堂;且如无此印本,我亦无缘得会于先生。”这一离奇的“章草案”遂无形了结。一年后,王氏病逝。于右任为其料理后事,葬于南京牛首山麓,与大书法家李梅庵(清道人)之墓为邻。王氏遗墨散失很多,也多亏于右任重谊怜才,出资收集、刊印,得以传世。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