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 发表于 2010-3-27 19:36

张宇书法作品网络展

本帖最后由 陈勇 于 2010-4-1 02:38 编辑

张宇,男,安徽临泉人,1958年8月出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主席、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淮北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执委、安徽省政协委员,现任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工会主席。张宇书法作品荣获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书法艺术节最高奖──“书法十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第三届全国正书大展“最高奖”、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文化奖”、安徽省第十二届群星奖“一等奖”、第七届安徽省艺术节书法“金奖”、安徽省新世纪书法大赛“金奖”等。入展中国书协、文化部等国家级书法大展50多次,出版有《张宇楷书千字文》、《张宇书法作品集》、《张宇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等七部专著,其作品勒石于泰山碑林、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塔碑林、合肥包公祠碑林等。   2000年,被评为安徽省首届十佳青年书法家;2004年、2007年被中国文联、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代表;2005年被中国煤矿文联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奖──“乌金奖”,为赵朴初纪念馆撰写纪念碑碑文;2006年当选全国第八次文代会代表,被评为2005-2006年度全国最具增值潜质100位书法家,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全国书法大赛评委;2007年,入选第一届中国艺术市场年度排行榜,当选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会长;2008年3月,作为安徽省书法代表团成员出访美国、加拿大;2009年5月随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出访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同年5月,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五届五次理事会议上,当选为理事。

陈勇 发表于 2010-3-27 19:36

本帖最后由 陈勇 于 2010-4-1 02:39 编辑

张宇艺术年表1994年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12月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 1997年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10月在天津体育馆展出 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98年作品在《书法报》举办的《第二届黄鹤杯全国书法大赛》中荣获“金奖”,《书法报》作了专题介绍 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11月在河北省博物馆展出 作品荣获《西泠印社建社95周年首届国际书法篆刻作品大展》优秀奖,10月在浙江省美术馆展出 作品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主办的《改革开放二十年全国产业职工美术、书法、摄影艺术大展》,12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作品入展中央国家机关书协主办的《歌颂改革开放二十年书法系列大展》,12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作品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主办的《1998年兰亭奖牡丹杯新人奖》优秀奖,1999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作品荣获《安徽省第三届青年书法大赛》一等奖 作品入展江苏省文联主办的《纪念于右任先生诞辰120周年中日书法展》,并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 1999年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家作品展》,12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展》,在浙江义乌市展出 作品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安徽省书法篆刻作品大展》铜奖,并在合肥市久留米纪念馆展出 作品荣获中国煤矿文联、中国书协、中国美协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煤矿艺术节“兖煤杯”第五届全国煤矿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三等奖,并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 作品入选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八届“群星奖”》 4月,出版《张宇楷书苏轼词六首》,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2000年作品入展西泠印社主办《第二届国际书法篆刻大展》,11月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 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12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作品入展《安徽书法晋京展》,10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作品荣获《安徽省第六届艺术节》银奖,并在合肥久留米纪念馆展出 作品荣获文化部、人民画报社举办的《世界华人艺术展》银奖,7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被评为安徽省首届“十佳青年书法家” 10月,出版《张宇楷书千字文》,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1年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庆祝中国***诞辰80周年----翰墨颂辉煌书法大展》,7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 作品荣获中国书协、广东省茂明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优秀奖,5月在广东省茂明市展出 作品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6月在河南省郑州市展出 2002年作品荣获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最高奖,11月作品在天津体育馆展出 作品入展西泠印社主办的《第三届国际篆刻书法大展》,在杭州展出 作品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比赛》获“优秀奖” 10月,出版《张宇书宁国世纪广场碑记》,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2003年作品入展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美术书法作品展》,9月在宁夏展览馆展出 作品入展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郭煌国际书法艺术节书法展》,8月在甘肃省兰州市展出 作品荣获“群星奖”安徽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评选“一等奖” 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书法名家书毛泽东诗词展》,12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12月,出版《楷书10讲》(合著),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2004年荣获国家人事部、中国文联表彰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光荣称号 作品荣获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3月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展出 作品荣获中国书协举办的《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10月在合肥展览中心展出 作品荣获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等举办的《全国产业书法美术摄影精品展》银奖 作品荣获“安徽省第七届艺术节”书法金奖 作品荣获《安徽省新世纪书法大展》一等奖 作品荣获《安徽省职工书画摄影展》书法金奖 作品特邀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展览》。10月在合肥展出 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小榄杯”全国书法大展》。10月在广东展出 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文化奖 8月,出版《八届全国展
书法精英谱--张宇》,由华夏翰墨出版社出版 2005年作品荣获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提名奖 作品入展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80周年《中国职工书画作品展》,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收藏 作品荣获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天津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书法艺术节最高奖—“书法十杰” 为赵朴初先生纪念馆书写纪念碑文 10月,被中国煤矿文联授予“乌金大奖” 10月,出版《张宇书法作品集》,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12月,被安徽省人事厅评为“一级美术师”艺术职称 2006年6月,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聘为楷书委员会委员 7月,出版《张宇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11月,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展 11月,担任《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大赛》评委 12月,被聘为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2月,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三等奖 2007年9月,当选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主席 9月,当选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主席 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职工艺术节“潞安环能杯”全国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 荣获国家人事部、中国文联表彰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12月,当选安徽省政协委员 2008年3月,作为安徽省书法代表团成员出访美国、加拿大 5月,担任《全国煤矿书法家精品展》评委 6月,担任《安徽省“口子杯”书法大赛》评委 7月,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千人千作展》 9月,担任《全国第六届新人新作展》初评评委 10月,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在五台山召开的第二届理论研讨会 12月,作品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在唐山市举办的《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请按邀请展》2009年1月,中国书法家协会接收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为团体会员 2月份,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京举办的春节联谊会 5月,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5月27日-6月5日,随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出访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进行书法艺术交流 8月5日,担任在山西晋城举办的《全国第二届煤矿书法家精品展》评委

陈勇 发表于 2010-3-27 19:36

本帖最后由 陈勇 于 2010-3-31 22:48 编辑

    一泓清可沁诗脾――张宇书法摭谈                   薛元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书法评论家、篆刻家、书法家。)近些年来我不断发现,愈是繁忙的人练书法,愈是会抽时间,也愈是可以做出成就来。很多人散漫自由,没有压力,但太自由了,精力不容易集中,思路变得松散,过犹不及。张宇的勤奋在圈子内外是出了名的,工作之外的时间都用在书法上。我曾在朋友的带领下到过他的工作室,资料堆积如山,废纸三千。作为一名大型厂矿企业的领导,工作繁忙自是无须赘言,但正是这种反差,使得他在紧张与轻松之间寻获一种平衡,实现书法艺术价值的最大化。张宇的勤奋成就了自我,而他从不满足于现状。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他的书法作品开始在全国各大展览中频频亮相,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引起书坛关注,2000年即被评为安徽省“首届十佳青年书法家”。近几年来,在艺术、朋友、业务等很多方面更是再上新台阶,屡屡摘取全国各类书展的大奖。2004年、2007年先后被中国文联、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代表,2005年,应邀为“赵朴初纪念馆”撰写了纪念碑碑文,2006年当选全国第八次文代会代表。除此而外,曾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文化奖”、第三届中国书法艺术节百家精品展“书法十杰”,被中国文联、人事部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中国煤矿文联、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则授予他全国煤矿文化艺术最高荣誉“乌金大奖”,出版有《张宇楷书<千字文>》、《张宇书法作品集》等七部专著。张宇的书法创作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楷书取法褚遂良和《龙藏寺碑》。倾向于温雅一路的褚遂良书风,以他的个人成就而言,位列当代书坛而受之无愧。褚书曾一度成为热门,其实张宇研习已有多年,在褚书不“走红”时他一直如此,见证了个人艺术理念,对于创作尤为重要,因而示范了一种成功方式。一千五百多年前的褚书,好像就是为他准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愫,胡传海先生评为“有悠闲之风范,妍美之趣味,恬静之境界”,王亚洲先生给出“清澈到骨子里”的评价。在行书创作上,张宇曾大量临摹二王、杨风子、李建中、苏轼、米芾等,尤其是对黄山谷的演绎,按照自我方式取舍,一改山谷老人的恣肆张扬为雅静平和,为己所用。在临摹古人经典名作时,善于分析和思考,循着自己的思路去判断取舍,不仅仅是形似方面,更进一步追求神似。整体气势放得开,细微关键之处很精到,收放结合、纵而能敛,融合贯通。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依靠作者的惨淡经营,才会赋予作品本身以情感和精神,乃至于流传久远。难能可贵的是,张宇从不张扬,始终如一。艺术的求索和积累必须是勤奋,是淘汰型的,而心态上则要求放松,张宇在这两方面把握恰到好处,这一切与他的为人极其相关。我和他相晤于淮北煤矿,见他温文尔雅,言语不多,脸上常常挂着微笑,不紧不慢,不温不火,善于倾听。弗洛伊德曾经说过:“知识分子的声音应该是平静的”。目前书坛的喧嚣和浮躁,使得很多人在夸张和炒作中不知不觉被湮灭了,类似张宇这样的有志者,专注于艺术本体,全身心地付出,终会做出成就来。若要评价张宇和他的艺术创作,最简单的就是一句话“书如其人”。看他的楷书作品,字字珠玑,可以使喧闹趋于宁静,让功利归于淡泊,书法是他心灵的痕迹,生命情感的记录,也包含了人生的经历。他以恬淡从容、疏朗明净的笔墨,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田园的意趣,这些清淡旷远的作品会时不时地牵动欣赏者的心,品读出人生况味。张宇书法创作的艺术价值不单纯体现在某件具体作品上,从整体上来品读,能够稳定地反映他个人最实质、最朴素的精神本质。任何艺术家的知识结构、审美趣味,都是由历史所提供的,所以应该对于传统人文精神背景给予分析和反思,进而关注现实,用艺术形式表现变革的脉搏和人道的关怀。作为中国煤矿书协主席和淮北市书协主席的张宇,极为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曾策划主持诸多有关书法的大型活动,籍以此推动整个行业书法的发展。在他的见解中,这也是个人艺术追求的一部分。他曾对我说,他时时有一种文化责任感。在推动整个行业书法发展的同时,自己的艺术追求也绝不能松懈,做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张宇成功将书法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相互映衬。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而且在作品中揉进了强烈的现代意识和个人感情色彩,最终形成自己清新、婉约、明丽的风格,是一位在传统里“翻斤斗”的书家,也是一位把握时代脉搏而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愿他追求不止,不断有新作、力作问世。我想,这是值得期待的。

陈勇 发表于 2010-3-27 19:36

本帖最后由 陈勇 于 2010-3-31 23:17 编辑

   龙藏于渊 ――谈张宇的楷书            胡传海(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上海《书法》杂志执行主编。)八届全国展,张宇又以楷书得大奖,最近又出了楷书专著。张宇是那种端悫忠厚之士,性沉稳而讷于言,即使是大喜大悲之事皆能做到波澜不惊,所以,当他把自己书写的《宁国世纪广场碑记》正楷字帖寄到编辑部时,我既为其书写水平之高而感到惊讶,同时,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可见书法界真的是藏龙卧虎,在以后的几次见面中,他都谦恭得让我有点不知所措,“我就是写写楷书,请你们指点指点”。他喃喃地说,于是我知道这个人是有级别的,倒不是因为他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而是让人感觉到一种龙藏于渊的力量和虚怀以待的境界。张宇在取法上是采用梁启超说的以一家之法深入为之的方法,他写的褚字沉稳灵动,见功见性,一点一画既不苟且又飞扬,这在楷书的书写中是最难的,人们为取法而学楷书,求其端稳之态,谨严之风。但日久则容易为其整饬性所囿,少了那分温馨和灵动,仿佛都是拿着笏板正色上朝的大臣不苟言笑。所以,历年审视楷书一看其法则,二看其灵性,而后者至为重要。楷法晋唐是一种共识,而事实上晋楷是将流便之意注入到楷书之中,但那种轻松随意依然存在。而唐楷则是从魏碑走来,其目的是要创立一种法则,确定一种规范,故唐代书家中唯褚遂良以行法入楷,宋人继承了这一传统,是回归晋楷的一种做法,以“意”涵括宋书似无不当,故后人有宋书胜于唐书之说。主要是注重了那份天机与真趣在楷书中的存在。正是从这一角度看,张宇的楷书其价值是独特的,他是以唐楷为体,宋楷为用,晋楷为神,三十几年如一日,笃志写楷,其诚其真令人感佩不已。聚焦于楷,心不旁骛,盖胸中渊着,流出笔下,一旦出手,便过人数等,观张宇楷书有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之感。张宇一承祖制,于发笔处尤见匠心,即使是微小的动作也体现了笔势往来的运动,将似乎是各不相关独立存在的字产生了联系;加之其中锋运行,锋停圆润,有喜悦之气,书来不疾不缓,亦疾亦缓,若非高手难以为之。因而张宇之书有悠闲之风范,妍美之趣味,恬静之境界。苏东坡认为作字要有东晋风味,这东晋风味是技道两讲的结果,技是勤,道是闲;技是运,道是思,两者辩证结合,方能出佳作,张宇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证明其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张宇之书虽取自于褚,然经三十几年经营,褚书之貌,亦复一洗,已有自己风格,我想再假以时日,张宇楷书当更超乘而上,傲视群雄。

陈勇 发表于 2010-3-27 19:36

本帖最后由 陈勇 于 2010-3-31 22:59 编辑

    看到六朝唐宋妙――我的书法创作体会我学书从《龙藏寺碑》入手,历经二十余载,自1997年始学褚遂良《大雁塔圣教序》,兼及黄山谷大字行书,于山谷道人手札也较偏爱,齐头并进。我的理解是,行不兼楷,容易浮滑,楷不兼行,容易刻板。其中褚书《大雁塔》,点画清腴飘逸,于遒劲中姿媚跃出,如雅人逸士,啸咏于月影波光之间,对我影响最大。孜孜以求,经年寸进。回顾学书历程,一方面循序渐进,另一方面有所侧重,楷书占大头。研究楷法如何入手较合适?一般不外两种观点:一是先从篆隶入手,知其本溯其源,有篆隶意则自高古,傅山《霜红龛集》云:“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二是从唐楷入手,法度齐备。唐是楷书发展至成熟时期,具有端庄、匀称、协调、和谐之美。两种方法皆可取,主要看个人偏好,不妨先从了解楷书的发展脉络入手。楷以魏楷和唐楷为主,起初尚有晋楷,魏唐之间还有属过度性质的隋碑,易被忽视。这一时期出现了融合趋势,可谓“熔南北于一炉,开唐书之先声”。尽管有更替之变,六朝魏晋与唐宋之间的审美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唐人以晋人之理而立法,宋人以唐人之法而尚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故宋人书用意险而稳,奇而不怪,意生法中。隋碑有古质形态,保留六朝意趣,初唐褚遂良楷书,既有隋碑风貌,又有二王因子,可谓法中有意;黄山谷书从颜而出,一点一画,皆有出处,可谓意中有法。掌握了这些内在规律,可以一通百通、一变万变。扪心自问,为什么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楷书方面?因为涉及到一个“技”的问题,圆熟的笔墨技巧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是基础,离开了这些,则很难入“道”的境界。古人云:“君子图体、小人图未。”书法必须脚踏实地,以沉着为本,而后能绝迹飞空,入痛快之境地。不论何种书体、何种风格都必须以充沛的笔力为后盾。一个书者要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地驾驭和控制一支柔软的毛笔,使之在宣纸上挥运自如,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才能做到。笔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效果,不仅与执笔和运腕有关,而且还与点画的厚度、深度、形质以及用笔的方圆、中侧、节奏、笔势等方面有关,还涉及到字形的间架结构,这一切最基本的要素都可以在楷法中得到提升。如今艺术的商品化使得一些人躁动不安,以急功近利之心,行舍本图未之举,朝学执笔便暮夸已能,理法未备便奢言抒情,规矩未谙便自诩创新,气格未成便狂言个性。学书之道,入门要正,心态要平,入门正则能达其变,心态平则能通其灵,在这微妙的天地里通灵达变。工作之余暇,于静坐中作楷法数十字或数十行,自能使人平矜释躁,万虑消沉,写到得意处,眼前一片化机,岂非人生之乐事乎!窃以为,楷书创作最理想的用笔是笔画当中浓而两边枯,不光而毛,涩中自有无穷之韵味。发笔逆入时速度要快,如惊蛇入草;逆入作点后调锋时宜慢一些,所谓“迟回不进,以成藏头护尾之势”;捺法宜抑扬顿挫,一波而三折,所谓“不徐不疾,欲卷复驻,得意徐乃出之”;短撇要快,锐而且速,如鸟之啄物,谓之“仓皇而疾掩”;挑法宜迟;长撇宜悠扬,贵险而劲,意欲婉转流畅,笔力送到而势有余韵;悬针宜徐,徐则意足而态有余妍;垂露宜疾,疾则力劲而笔能复逆;点贵乎重,其势如高峰之坠石。但运笔速度没有绝对的快慢,就风格而言,有快节奏的楷书,所谓“作真如草”,故其作楷时肘下生风,有沉着痛快之状。不论迟速,肥瘦,都贵于控制在“度”的范围之内,过疾则笔则意蕴缺乏,过迟则骨肉凝滞而笔力孱弱,太重则肥而露肉,太轻则瘦而露骨。点画与点画交换时要精熟于“度”法,即上画收笔时写下画发笔逆入时之间的过渡动作,笔锋在离纸面极低的空中作快速联系。度法要快,出之自然,不露形迹,方为上乘。使转有字内之转与字外之转两种,字内之转源自篆法,即在运笔转折时暗换笔心,始终保护中锋运笔,其转法如“折钗股”,有一种富有弹性、力度和张力的弧度之美;字外之转源自草法,盘纡于虚,为无形之使转,虽不着纸,却极灵动,心能转腕,腕能转笔。至于长画中间之走笔当视其情况而定,或逆势涩进,而中截略细。作楷之法如闲庭之信步,有优游自得之状,缓以会心,疾以出奇,速以取劲,迟以取妍。妙在曲势中求直,不平中求平,或向或背,或向中有背,或背中有向,或上平而下高拱,如覆舟之状,有轻重徐疾,有疏密虚实,有曲直向背。运用纯熟,用笔自然会灵动起来。楷书用笔有了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的韵律,由此产生墨色浓淡枯润的变化。作品墨色有变化,会大大增强表现性。最理想的用墨是枯中见润,在笔酣墨饱的情况下依靠速度和中锋、笔力和笔势拉出来的枯笔,才会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状。书写楷书最忌写一个字蘸一次墨,这样永远不会有枯笔,有飞白。写楷书贵在有姿态,寓险绝于平正之中,这是形成风格的主要因素。楷法之妙不难在平正,最忌过于平正,难在于平正中寓有险绝的姿态,“势若奇而反正”。不但要注意每一点画的收笔和每字末笔,收笔要圆能收归画内,则能八面出锋,每字末笔结束好则态有余妍,而且关注每一行中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楷书行气主要靠体势变化来完成,切忌大小一律,贵在于参差错落中各尽字的姿态,使其有虚实、疏密、大小、奇正、长短、开合、伸缩、肥瘦等变化,如老翁携幼孙行,故凡一行之中,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必有一股势隐隐贯注其中。只有注入了富有内涵的意蕴和耐人寻味的情趣,才能使本无生命的点画和结体充满了意味。楷书有端正庄重之意,必须守住一个“正”字。但将楷书写得四平八稳、大小一律,从点画结构上来说几乎是无懈可击,但总觉少了点意趣,少了点萧散的风度,少了点个性的流露,少了点放逸的精神,是识有余而胆不足所致。反过来讲,将楷书有意经营的歪斜倾跌,极力变形,解构点画,甚至脱离了笔势的管束,诡异谲怪,貌似个性,其实是野狐禅,路子一歪,愈骛愈远,弄巧成拙。我认为由正至奇,不中即板,过头即怪,在动态平衡中把握好“度”,不以奇而废平,也不因平而废奇,尽量做到“正而不板,奇而不怪”,柳公权所谓“心正则笔正”。其次方能谈及“变”字,做到点画布白独出灵裁、不主故常。如果说,我写褚楷为求正,临习黄山谷大字则是为求“奇”,出人意外,耳目一新。使得平中求不平,不直中求直,于参差错中求齐平,于动态的相对平衡中求变化,于点画间的留白处求疏密,自有万壑千山之气象奔赴腕底,熟中求生、随机生发,因势流动、新意自出。由是观之,以形求势,只是方法,因势生形,才是目的。书法求真、求美、求好、求精、求高雅的过程是水到渠成的,个性的形成不仅要解决技巧和功力的问题,还需要个人学识的跟进,依靠文化底蕴的支撑,才能将意蕴和情趣渗透到具体的艺术创作中。我的理解不外在“韵”和“意”两方面,由韵及意。“韵”是书法美学中一个重要范畴。具体而言,笔法上主要是通过用笔的轻重徐疾、刚柔曲直,肥瘦迟涩等来体现;墨法上通过用墨的浓淡枯润来体现;行气和章法上通过疏密虚实、参差错落来体现韵律美,总体上代表一种雅逸的风度。“意”并不是指具体的点画和局部的结构,流露在整幅作品中的一种境界、一种格调。说得通俗一点,“意”即一个书家的想法、构思和追求,若能在形式上突破前人藩篱,便形成了独特风格。其中笔意有主导作用,一个书家在他独特的笔调中所赋予的内在的情趣和生命的律动,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抽象地体现自然美,并通过线条的运动和力量来表现书者的内在精神,又通过点画的变化和组合来表现书者的外在风貌,黄山谷谓:“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记得朱和羹《临池心解》云:“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我的理解在于,无论临摹还是创作,要有平常心,否则会产生浮躁心理,没有恒心和毅力,浅尝辄止、表面文章,就谈不上出成果,出精品。很多伟大的事业,都是经过无数微小细节一步步来实现的。

陈勇 发表于 2010-3-27 19:37

本帖最后由 陈勇 于 2010-3-31 22:56 编辑

         谈谈楷书的创作体会写楷书贵在有姿态,寓险绝于平正之中乃佳,险绝的姿态令人回味无穷,百看不厌,也是产生风格的重要因素。写楷不仅要有识,更有有胆,常常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将楷书写得四平八稳,匀称精到,大小一律,从点画结构上来说几乎是无懈可击,但总觉少了点意趣,少了点萧散的风度,少了点个性的流露,少了点放逸的精神,是识有余而胆不足所致,楷法之妙不难在平正,而难在于平正中寓有险绝的姿态;二是将楷书有意写得歪斜倾跌,极力夸张、变形,甚至脱离了笔势的管束而显得不合乎情理,尽管看上去与众不同,貌似很有个性,其实是野狐禅,路子一歪,愈骛愈远,反不如有识无胆者,与其弄巧,不若守拙。楷书本有端正庄重之意,守住一个“正”字,尽量做到“正而不板,奇而不怪”,方能参透这个“变”字,故变当从有常始,即在平正的基础上运用微妙的手法使字形变得姿态生动起来。奇就是不同寻常,不一般化,出人意外,新人耳目,在点画的布白上独出灵裁,不主故常,龙跳虎卧之奇,正乃规矩之至,我认为由正至奇,告诉的就是“微妙”两字,不足即板,过头即怪,在这动态的平衡中要把握好这个“度”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变”字很难,变得恰到好处更难,如天成铸就,增之不能,减之不得。故真正好的楷书“看似寻常却奇崛”,不以奇而废平,也不因平而废奇。楷书的用笔一定要有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的韵律和由此而产生墨色浓淡枯润的变化,楷书虽以沉着为主,但沉着中要寓有一种灵动的笔意。书写楷书切忌大小一律而贵在于参差错落中各尽字的姿态,使其有虚实、疏密、大小、奇正、长短、开合、伸缩、肥瘦等变化。书写楷书时还要注意每一点画的收笔和每字的末笔,收笔要圆能收归画内,则能八面出锋,而每字的末笔结束得好则态有余妍。点画与点画交换时要精熟于“度”法。所谓“度”,即上画收笔时写下画发笔逆入时之间的过渡动作,笔锋在离纸面极低的空中作一快速的联系,“度”是楷法取势的主要笔法。每个字的结构切忌太平正,太平正则无势,故凡一行之中,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必有一股势隐隐贯注其中。创作时要讲究意境,“意”是书法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意不是指具体的点画和局部的结构,而是流露在整幅作品中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统一的格调,如这种格调能在形势上突破前人的藩篱,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其中笔意是起着主导的作用。楷书的笔意即一个书家在他独特的笔调中所赋予的内在的情趣和生命的律动,它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抽象地体现自然美,并通过线条的运动和力量来表现书者的内在精神,又通过点画的变化和组合来表现书者的外在风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既是以文字为载体的一种造型艺术,又是一种富有生命的情趣的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它既是形学,又是心学,两者缺一不可。在书写楷书时最忌写一个字去蘸一次墨,这样永远不会有枯笔,有飞白,有干渴之笔。最理想的楷书用笔是画之当中浓,两边枯,不光而毛,涩中自有无穷之韵味;最理想的用墨是枯中见润,即在笔酣墨饱的情况下依靠速度和中锋、笔力和笔势拉出来的枯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状。一幅楷书墨色有变化,就会大大增强它的灵动性,故作楷之法如闲庭之信步,有优游自得之状,缓以会心,疾以出奇,速以取劲,迟以取妍。

陈勇 发表于 2010-3-27 19:37

本帖最后由 陈勇 于 2010-3-31 23:30 编辑

    试论楷书的艺术地位、作用和技法楷书又称为正书、真楷,古时称“楷隶”又谓“今隶”。就种类而言,有大楷、中楷、小楷和榜书大楷;就楷书的演变而言大致可分成北碑和唐碑两种,广义的楷书还应包括篆书和隶书,因为它们都具有端庄的特点。南北朝碑版既以魏为主,故北碑世又称“魏碑”,是我国楷书艺术中的瑰宝。一、楷书的历史地位:从近百年来大量出土的北魏墓志来看,正因为它刚从隶书蜕化而来,处于一种隶楷错变、无体不有的初创时期,故其面目多变,饶有古质之趣。据不完全统计北碑有数千余种之多,是我们研究楷法的重要资料。楷书大约产生于汉末魏初(3世纪初),从马王堆出土的2号、3号文献资料来看,当时帛书上所书“雏形的楷书”已初具规模。早期的楷书具有很浓重的隶意,我们都知道,号称楷书鼻祖的著名书魏之钟繇,其小楷体势微扁,点画厚重而古质,十分富有异趣,其代表作有《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贺捷表》和《墓田丙舍贴》。至晋代时沿袭汉魏余风,书家辈出,楷法渐趋完美,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两人增损古法,大胆革新,裁成今体,为后人创立了典范和法则,《黄庭经》、《乐毅论》、《孝女曹娥碑》等,小王亦有《洛神赋十三行贴》传世。著名的北碑有《龙门二十品》、《张玄墓志》、《张猛龙碑》、《高贞碑》、《高湛碑》、《崔敬邕墓志》、《郑文公碑》、《刁遵墓志》、《敬使君碑》、《司马景和妻墓志》、《寇演墓志》等,及至隋朝,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楷书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演变渐趋成熟起来,出现了南北综合的趋势,可谓“熔南北于一炉,开唐书之先声”。隋代著名的碑刻有《龙藏寺碑》、《启法寺碑》、《董美人碑》、《苏孝慈墓志》、《张通妻陶贵墓志》等,这些楷书笔意精到细腻,体势端庄匀称,已十分接近唐人楷书。唐代可以说是我国楷书发展至鼎盛、成熟、完美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以后的历代书家虽有善楷法者但未能跳出晋唐人的藩篱。唐代楷书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初唐楷书基本上沿袭了二王的书风,崇尚瘦硬之美,著名的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兴时期,当以颜真卿为代表。中唐时期的书家崇尚创新,以肥劲为美,时代风气使然,包括当时佛像的雕刻和人体的审美,都以丰腴为标准,颜真卿可以说是唐代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第三时期是唐代宗至文宗的中唐时期,当以柳公为代表,其楷书融颜、欧之长,自创新意,遒媚清劲,而以骨力见胜。总的来说唐人楷书其用笔或圆或方,或肥或瘦,风貌各不相同,但就结构而言,大致可分为“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两种,就风格而言,无不有端庄、匀称、协调、和谐之美,从而表现出唐代楷书的完美或成熟。二、楷书的艺术价值:为什么初学书法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楷书上呢?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技”的问题,圆熟的笔墨技巧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可以说是书法的基础,离开了这些根本就很难入“道”的境界。书法艺术中的意境、神采、趣味、气韵、风度都民用工业须凭借技巧和功力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昔人有言:“君子图体、小人图未。”初学书法当必先脚踏实地,以沉着为本,而后能绝迹飞空,入痛快之境地。而楷书是锻炼沉着功夫中最为理想的书体。1、楷书具有较为广泛的实用价值:由于楷书具有通俗易识、端重庄严的特点,故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以示庄重肃穆。2、能陶冶人的情操: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人际关系也比较复杂,人们在工作之余暇,总想松驰一下紧张的神经,调节一下紧张的气氛,于静坐中作楷法数十字或数十行,自能使人平矜释躁,万虑消沉,写到得意处,自觉心花怒放,眼前一片化机,此非人生之乐事乎!书法艺术古人视为小道,是博学余暇,游手于斯的末技,但他却与文学、诗词、音乐、绘画、舞蹈乃至哲学和美学等有着密切联系,若要写好字就必须博涉这些与之相关的姐妹艺术,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在超脱凡俗的胸襟里升华自己的理想。特别是当今社会中,艺术的商品化确实促使一些人躁动不安,以急功近利之心,行舍本图未之举,朝学执笔便暮夸已能,理法未备便奢言抒情,规矩未谙便自诩创新,气格未成便狂言个性,故学书之道,入门要正,心态要平,入门正则能达其变,心态平则能通其灵,排除一切杂念,在这微妙的天地里通灵达变。3、作楷可锻炼笔力: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力”是共性的美,不论何种书体、何种风格都必须以充沛的笔力为后盾。一个书者要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地驾驭和控制一支柔软的毛笔,使之在宣纸上挥运自如,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才能做到。其实笔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效果,它不仅与执笔和运腕有关,而且还与点画的厚度、深度、形质以及用笔的方圆、中侧、节奏、笔势等方面有关,还涉及到字形的间架结构,而这一切最基本的要素都可以在楷法中得到锻炼。4、作楷右以培养一个人沉着、精到、细腻、完满的点画功夫:书写楷书时要求每一点画能完满到位,一丝不苟,使其点画有一种圆浑饱满的立体感。我们仔细观赏古人的楷书,几乎没有一画是一样粗细的线条,其中有轻重、有徐疾、有虚实、有浓淡枯湿的变化,亦几乎没有一画是笔直笔平的,它总是不直中求直,不平中求平,或仰或覆,或向或背,充满着一种人的姿态,而这一切微妙的变化都能在楷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5、作楷可以以一个人知常达变的能力:高级的楷法还贵于从平正中追求险绝的姿态,在奇峻的姿态中保持其重心的相对平衡,这正是楷法的妙处。楷书虽以画为形质,却以使转为性情,点画与点画之间要笔意连贯,有顾盼呼应之势,使其血脉流通,笔意贯注,楷书就会生动活泼起来,一切变化都必须在笔势的管束下才能显得自然。三、楷书的艺术风格:研究楷法从何种书体入手比较合适呢?一般地说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书法当以质厚为本,宜彻上彻下,先从篆隶入手,以知其本源支流,有篆隶意则自高古,如傅山《霜红龛集》谓:“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另一种观点认为学书宜从唐人楷法入手,趁少年时便将楷书写定,从而打下扎实的基础。写楷书贵在有姿态,寓险绝于平正之中乃佳,险绝的姿态令人回味无穷,百看不厌,也是产生风格的重要因素。“势若奇而反正”的姿态有“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悬崖勒马方可谓之险,一是将楷书写得四平八稳,匀称精到,大小一律,从点画结构上来说几乎是无懈可击,但总觉少了点意趣,少了点萧散的风度,少了点个性的流露,少了点放逸的精神,是识有余而胆不足所致,楷法之妙不难在平正,而难在于平正中寓有险绝的姿态;二是将楷书有意写得歪斜倾跌,极和夸张,大胆变形,在解构点画时甚至脱离了笔势的管束而显得不合乎情理,诡异谲怪,尽管看上去与从不同,貌似很有个性,其实是野狐禅,路子一歪,愈骛愈远,反不如有识无胆者,与其弄巧,不若守拙。楷书有端正庄重之意,守住一个“正”字,尽量做到“正而不板,奇而不怪”,方能参透这个“变”字,故变当从有常始,即在平正的基础上运用微妙的手法使字形变得姿态生动起来。奇就是不同寻常,不一般化,出人意外,新人耳目,在点画的布白上独出灵裁,不主故常,龙跳虎卧之奇,正乃规矩之至,我认为由正至奇,告靠的就是“微妙”两字,不中即板,过头即怪,在这动态的平衡中要把握好这个“度”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变”字很难,变得恰到好处更难,如天成铸就,增之不能,减之不得。故真正好的楷书“看似寻常却奇崛”,不以奇而废平,也不因平而废奇,好似流转圆美如弹丸,文徵明的小楷善用露锋而王羲之的真楷以藏锋为主,杜子劲“写汉字像叠罗汉,有立的,有卧的,有板肩的,有伸脚的,不但要整齐,还要叠成花样,而且是好多种不同的花样,这些花样都有一定的谱,只能照规矩作,不能自出心裁,一个汉字的构造就是一种建筑,其中有美学,也有力学。”平中求平,不直中求直,于参差错中求齐平,于动态的相对平衡中求变化,于点画间的留白处求疏密,于出人意料处得奇趣,于戛戛独造处获新意,于异体字中挹旧气,则自有万能壑千山之气象奔赴于腕底,自能熟中求生,新意自出。反过来楷书写到得势时,则能随机生发,因势流动,则自然能新理异态,变出无穷。由是观之,以形求势,只是方法,因势生形,才是目的。楷书结字的点画之间无不贯穿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其点画与点画之间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楷书贵于结密而无间,气贯则能心随笔运,取象不惑,点画如天成铸就,增之不能,减之不得,结构自然茂密。点画与点画交换时要精熟于“度”法。所谓“度”,即上画收笔时写下画发笔逆入时之间的过渡动作,笔锋在离纸面极低的空中作一快速的联系,“度”是楷法取势的主要笔法,有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暗渡陈仓之妙。知度法之妙,则无死点死画。总之度法要快,要出之自然,以不露形迹为贵。使转有字内之转与字外之转两种,字内之转源自篆法,即在运笔转折时暗换笔心,始终保护中锋运笔,其转法如折钗股,有一种富有弹性、力度和张力的弧度之美;字外之转源自草法,盘纡于虚,为无形之使转,虽不着纸,却极灵动,心能转腕,腕能转笔。收缩的目的在于蓄势待发,运用得好,字外之奇则溢出于纸表。楷书写到得势之时,其结构自然结密,当然要得势还和其他因素有关,譬如充沛的笔力、圆熟的笔法和结体、富有韵律的节奏和丰富的墨色变化以及灵活的腕法等。在书写楷书时还要注意每一点画的收笔和每字的末笔,收笔要圆能收归画内,则能八面出锋,而每字的末笔结束得好则态有余妍。所谓“行气”是研究每一行中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而楷书的行气主要是靠体势的变化来完成的,因结体的变化而产生的势称之谓“体势”。楷书的用笔一定要有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的韵律和由此而产生墨色浓淡枯润的变化,楷书虽以沉着为主,但沉着中要寓有一种灵动的笔意。书写楷书切忌大小一律而贵在于参差错落中各尽字的姿态,使其有虚实、疏密、大小、奇正、长短、开合、伸缩、肥瘦等变化,如老翁携幼孙行。书写楷书每个字的结构切忌太平正,太平正则无势,故凡一行之中,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必有一股势隐隐贯注其中。有意蕴情趣,只有注入了富有内涵的意蕴和耐人寻味的情趣,才能使本无生命的点画和结体充满了人情味。一个学书者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才能称之书家。个性美的流露必须建立在共同美的基础之上,诚于中而形于外,发之里而流于表,只有在求真、求美、求好、求精、求高雅的过程中水到渠成,故艺术个性的形成不仅要解决一个技巧和功力的问题,而且还需要一个艺术家的学识和风雅,需要靠文化底蕴的支撑,才能将他的意蕴和情趣渗透到具体的艺术形象之中。“意”是书法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意不是指具体的点画和局部的结构,而是流露在整幅作品中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统一的格调,如这种格调能在形势上突破前人的藩篱,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其中笔意是起着主导的作用。说得通俗一点,意即一个艺术家的想法、构思和追求,正如黄山谷所谓:“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王羲之书《乐毅论》体皆正直,有忠臣、烈士之像;唐人以晋人之理而立法,而宋人以唐人之法而尚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故宋人书用意险而稳,奇而不怪,意生法中,从而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审美领域。矿意是形成风格的重要因素,心中之所想更能流诸笔端又必须以深厚的功力和圆熟的技巧为基础,楷法中的一点一画,一钩一捺,犹如人之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风度自见。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帖》则萧散飘逸,于纵横舒展中运用合度,于奇正变化中不主故常,而其章法布局则如丽天繁星,有大小疏密错落之妙;颜真卿的楷书则以古为新,以拙为巧,以浊为精,以正为奇,于丰腴遒劲中有端庄雄伟之态,如一忠义大臣,垂绅正笏,俨立于庙堂之上,有凛然不可犯之色;褚遂良的楷书则清腴飘逸,于遒劲中姿媚跃出,如雅人逸士,啸咏于月影波光之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楷书的笔意即一个书家在他独特的笔调中所赋予的内在的情趣和生命的律动,它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抽象地体现自然美,并通过线条的运动和力量来表现书者的内在精神,又通过点画的变化和组合来表现书者的外在风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既是以文字为载体的一种造型艺术,又是一种富有生命的情趣的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它既是形学,又是心学,两者缺一不可。“韵”是书法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范畴,其涉及面很广,在笔法中它主要是通过用笔的轻重徐疾、刚柔曲直,肥瘦迟涩等手法来体现;在墨法上它主要是通过用墨的浓淡枯润的变化来体现;在行气和章法上它主要是通过疏密虚实、参差错落来体现书法的韵律美;在书法的审美中“韵”又代表一种雅逸的风度。同样的墨色,大小一律的结构去写楷书势必板滞僵硬,了无生气。楷书当以沉静为本,即用笔精到细腻,锋势备全,笔形到位,结字熨帖,有雍容自如之态,迹如前人所谓点画如刻入缣素,结构似天成铸就,增之不能,减之不得,故初学楷法,当缓笔以定其形势,切勿以字小而忙行笔势,亦勿以字大而慢展毫头,而是一种沉着的节奏——举止匆遽,易伤浅薄;写楷书时发笔逆入时速度要快,如惊蛇之入草;逆入作点后调锋时宜慢一些,所谓“迟回不进,以成藏头护尾之势”;笔与笔交换过渡时要快,所谓“过贵乎疾”;钩法要快,蹲锋得势而出,所谓“峻快以如锥”,快则力聚锋尖;捺法宜抑扬顿挫,一波而三折,所谓“不徐不疾,欲卷复驻,得意徐乃出之”;短撇要快,锐而且速,如鸟之啄物,所谓“仓皇而疾掩”;挑法宜迟,仰笔锋,轻抬而进,所谓“贵乎迟留”;长撇宜悠扬,贵险而劲,意欲婉转流畅,笔力送到而势有余韵;悬针宜徐,徐则意足而态有余妍;垂露宜疾,疾则力劲而笔能复逆;点贵乎重,其势如高峰之坠石。至于长画中间之走笔当视其情况而定,或逆势涩进,而中截略细。毫内墨饱时用笔可略快,毫中墨少时用笔可略慢;就虚实而言,按处皆实,提处皆虚,点画是实,就曲直而言,楷法妙在曲势中求直,不平中求平,或向或背,或向中有背,或背中有向,或上平而下高拱,如覆舟之状,有轻重徐疾,有疏密虚实,有曲直向背。久而久之,一一运用纯熟,用笔就会灵动起来,而墨色亦会在灵动的笔法中产生浓淡枯润的变化。在书写楷书时最忌写一个字去蘸一次墨,这样永远不会有枯笔,有飞白,有干渴之笔。最理想的楷书用笔是画之当中浓,两边枯,不光而毛,涩中自有无穷之韵味;最理想的用墨是枯中见润,即在笔酣墨饱的情况下依靠速度和中锋、笔力和笔势拉出来的枯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状。一幅楷书墨色有变化,就会大大增强它的灵动性,总之书写楷书没有绝对的快慢,就风格而言,有快节奏的楷书,所谓“作真如草”,故其作楷时肘下生风,有沉着痛快之状。不论迟速,肥瘦,都贵于控制在“度”的范围之内,过疾则笔即直过而意思浅薄,过迟则骨肉凝滞而笔力孱弱,太重则肥而露肉,太轻则瘦而露骨。故作楷之法如闲庭之信步,有优游自得之状,缓以会心,疾以出奇,速以取劲,迟以取妍,能速而不速,谓之“赏会”,能速而速,谓之“入神”,赏会则含蓄蕴藉,入神则意外之笔流溢于纸上,此楷法用笔韵律之大略也。

陈勇 发表于 2010-3-27 19:37

本帖最后由 陈勇 于 2010-3-31 23:00 编辑

作品.1

陈勇 发表于 2010-3-27 19:37

本帖最后由 陈勇 于 2010-3-31 23:02 编辑

作品.2

陈勇 发表于 2010-3-27 19:37

本帖最后由 陈勇 于 2010-3-31 23:47 编辑

作品.3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张宇书法作品网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