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上 发表于 2010-4-6 09:12

書畫印收藏鑒賞漫談 卢志怀

                                    
   一、收藏書畫四字訣
    書畫的收藏是一種樂趣,一種滿足,一門學問,一種文化,一類綜合科學。但又是一種投資,這種講法在國内隻有一、二十年,但是在海外,确實是把收藏作爲一種投資,一種保值和升值的手段。據我所知,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當時的文物商店稱之爲古玩市場,吳昌碩的一副對聯一般賣到4至6元,現在這樣一副對子賣到3萬元,也就是說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裏,吳昌碩這樣一副對子的價錢漲了7000到8000倍。五十年代,在文物商店買重4兩左右的田黃石約30至50元,現在這樣一方田黃石實際價格在30至50萬元,在四十年中這樣的田黃石的價值漲了一萬倍。六十年代,在北京買齊白石的扇面,上面繪有草蟲的是5元一張,而現在這樣一幅扇面至少要5萬,三十年後,這幅扇面漲了一萬倍。所以我們說收藏是投資和保值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
    曆來人們玩收藏有許多不同的方法:(1)全面鋪開的收藏。就是宋元明清,各家各派都作收藏。如明代末期的項子京、董其昌、王世貞,清代的耿興公、王鴻緒、高士奇、卞永譽等,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有很大的财力,并且要有機遇。(2)系列收藏,專題收藏。比方說專門收吳門畫派,或是上海人專收上海畫派、上海畫派明代末期又分"華亭派"(雲間派),現在有海派。有人收"四王、吳、恽",有人收"揚州八怪",有人收碑帖,這些都是因爲人的旨趣而定。(3)專項收藏。或畫,或書、或印,乃至專門收某個書法家或篆刻家。從形式上講,或收對聯,或收冊頁,或收信箋等,不乏其人。一般地講,由專、約到博大往往是走向成功的慣用手段。
    從我個人的體會,收藏有這麽四個字的訣竅:真、精、新、少。
   
    一、真
    我們玩收藏、玩鑒賞,最根本的一個字就是"真",隻要是真的,貴也值。最怕花了大價錢,買了一張假貨,那真是廢紙一張。因爲假貨很多,在假海中追求真品是相當不容易的,是一門深奧的學問。作假之風由來已久,被我們稱爲書聖的王羲之在世時已有人造他的假字。曆史上以假充真的事例舉不勝舉。
    真假問題最複雜的是我們稱爲屋裏假,所謂屋裏假,就是自己家裏人造出的假字畫,但是這種假似乎又區别于外界造假。在鑒别收藏時往往又不統歸于赝鼎的範疇。
    明代中期大書畫家文徵明,當時名聲很大,求他字畫的人也非常多,他自己沒辦法應付,一部分作品是由他的兩個兒子跟他的一些學生完成的。這些作品盡管是代筆,但是圖章和畫上的題跋常都是真的,這就要從字畫本體的特征上去甄别。
    又如,董其昌身居高位名聲很大,求他字畫的人也非常多,他爲了完成那麽多揮之不去的書法求件,就養了一個文人吳易,專門給他代筆寫字,還有幾位朋友專門爲他畫畫,這些字畫董其昌本人也都是認可的。
    就近代來講,溥心與是一位王爺,平時作畫很少,老輩曾給我講過,有一位朋友正好在王府門口碰到他,就問:"二爺,我那張畫畫好沒有?"他說:"裏面在給你畫呢!"他也不回避。像這種屋裏假,我們今天就不能把它當作百分之百的假畫來看待。這是一些特殊情況。
    做假畫的高手曆代都有,有時候搞得你真假難辨。我在十三、四歲時拜過一位啓蒙老師,這位老師叫鄭竹友。1958年周總理點名調他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專門修複古字畫,這位老先生本事很大,也造過假字畫。他說:二十幾歲的時候,張大千在上海做石濤的假畫,那些買了畫的人,請他去辨别,他一看就知道那些是張造假的。張大千知道這件事後,就請他到家裏,拿出一批畫叫鄭先生分辨,哪些是石濤畫的,哪些是張大千模仿的。鄭先生看着這些畫,很快就辨别了出來,張大千感到非常奇怪,鄭先生就對張大千講:你仿造的石濤畫,相當逼真,紙墨技巧都不是問題,問題出在那個印章的顔色上。并授以石濤印色之秘,從而完善了張氏做石濤畫的本領。
    四十年代,抗日戰争勝利以後,徐悲鴻、張大千、謝稚柳等先生都在上海。有一次黃老先生捎信給他們,說自己收到一張六尺整張的石濤畫,說從來沒見到那麽精的精品。幾位先生結伴到賓虹居所看畫,當時黃賓虹開心的不得了,把畫拿出來叫他們看,大家都應聲稱好。出門後張大千對諸位說:"這張畫是我畫的,你們不信到我家去看,這幅畫我裁下來的一條邊還放着。果然,張大千家裏的這條畫正好同那幅六尺大畫對上,足見鑒畫之不易。
    南宋大畫家梁楷,他的一張畫《睡猿圖》,當時上海一位大收藏家用了十根金條把它買下來,葉恭綽先生在上面題了詩塘稱是"天下第一梁楷畫",此畫其實是張大千畫的,用的是南宋的紙、南宋的墨,再加技藝高超,又缺乏可比較的資料,很難辨出真僞。後來這位收藏家知道了就中之詐,就把這幅畫轉賣到了美國,現在這張假畫收藏在美國的一個博物館裏。
    從曆史上來看,作假畫大體上有這麽幾種情況:一、要顯示自己非凡的藝術才華;二、謀高利;三是二者兼而有之;四、出于無奈。這樣的例子也有,最典型的就是康熙時期有一位大收藏家叫高士奇,他當時手裏收藏了一幅五代楊凝式書寫的《韭花帖》,康熙愛字,就發話要他把這幅字送到宮裏。而高士奇收藏字畫癡迷到連生命都不顧的程度,豈肯将楊氏的墨寶進貢,結果就仿造了一幅假的獻給了皇上。好在皇上沒眼力,給高氏蒙混過了關。但高士奇幹的是把命都搭進去的勾當。那件假的墨迹現在被收藏在江蘇的一個博物館裏。
    我們搞收藏,講的就是一個"真",講真就要知道什麽是假,"真"是在與假的比較中鑒别确立的。

    第二要講精。收真品,還要注意收精品。藝術家們的作品,不能說件件都是精品。對曆史上大藝術家作品進行排比考察,如果一個藝術家的作品有百分之三十是精品,那這位藝術家就很了不得,所以精品不可能太多,收真品且要收精品就顯得特别重要。所謂精,是根據不同人的修養、審美、閱曆結合起來審定的,這才能産生真正意義上的精。大緻來說,不草率、有精神,筆墨精到,氣韻生動,高出尋常,感人肺腑,這樣的作品可以稱之爲精品。
    李可染先生畫每一幅畫都是一絲不苟,力求完美。他畫畫總是反複推敲,就是朋友讓他畫幾筆,這幾筆也是認認真真地畫。所以他的畫有繁間之别,少高下之分,譬如這張畫重三斤金,那幅畫重二兩金,三斤也好,二兩也好,其中的含金量都是24K的純金。可謂是每作必求精到。而有些畫家的畫,可能這張精心制作,是24K金,另外一張應酬之作,就隻是12K金,甚至大跌水平,正因爲如此,可染先生留下來的畫不到一千幅,在當代畫家中,他的畫是留存下來最少的。相對來講他的作品價格比較高,也更具保值增值的潛質。

    第三要講新。這個新是講作品要保持紙白版新,要完整無缺,不髒、不灰、不黴。那種折裂的、殘缺的,都屬于不新的範疇,對古舊字畫,尤其要重視這一點。我們玩收藏,千萬别認爲新的東西就是假的。黃賓虹先生就曾經出過這樣一個差池,國民黨時期北京故宮成立了一個鑒定委員會,黃賓虹是書畫鑒定委員。當時他看到一張宋徽宗的《聽琴圖》,像新的一樣,就認爲這張畫是假的,是赝品,而被打入了"另冊"。所以國民黨離大陸将名貴字畫運去台灣的時候,這張畫幸免于劫。解放後經過專家的鑒定和考證,認爲這件東西是真品。現在成爲故宮收藏的國寶之一。所以,單看一張字畫的成色是新的就認爲是假的則欠全面、辨證。實際上保存好的東西還是有的。如印章,西漢時期的金印和銀印就跟昨天做的一樣嶄新,如果一看印很新,就下結論是假的,那就犯了一個大錯誤。新也是我們收藏字畫很講究的一個标準。

    第四講"少"。少是指稀罕,物以稀爲貴。玩收藏玩到一定程度,就是玩珍品、玩奇品、玩别人沒有的,叫人看了心跳的離奇的好東西。
   "少"有幾個方面。
    一是指題材。如文徵明是山水畫大家,人物畫相對很少。所以,他的人物畫就屬于少的範圍,就特别值得收藏。文徵明是書法大家,他主要寫楷書、行書,如果看到一張他的隸書或篆書,那就屬于奇品。
    二是指技法反常規。我過去談文徵明和沈周時,講到"粗文細沈"。文徵明視力非常好,八十幾歲還可以寫字體很小的非常端正的"蠅頭"楷書。文徵明的字畫跟他人品是一緻的,謹嚴不苟。所以他留下來的山水畫絕大部分都是細筆的,畫得非常細密。如果看到一張粗筆的真品畫,那麽這張畫就要比細筆的珍貴。文徵明的老師沈周四十一歲時畫過一張《廬山高》非常細膩,而一般地講,他四十歲以後的畫幾乎都是粗筆,每一筆都非常硬,非常重,筆筆送到頭,很顯力度。在沈周的畫裏很少見到文徵明那樣細筆畫,如果見到一張細筆真品畫,這張畫就非常稀貴,一定會成爲藏家追逐的熱點。
    三是傳世作品少。"吳門四家"裏,文徵明和唐伯虎兩人都是同一年出生(1470年),但是唐伯虎隻活了54歲,文徵明活了90歲,唐伯虎過世後,文徵明還有36年漫長的歲月可以創作書畫,今天留下來的文徵明的字畫比唐伯虎的要多得多。所以同是第一流的大家,價格是完全不一樣的。什麽在起作用,就是"少"字。一般來講,一張文徵明的中堂在國外大拍賣行價格賣到40至50萬美元。同樣一張大小的唐伯虎的中堂,價格就要高出10倍。從書法角度來講,文徵明的書法功力肯定比唐伯虎好,對後世影響亦大得多。唐的書法很大程度上受了趙孟頫的影響,但是唐伯虎的一字則要比文徵明的價高10倍,這就是因爲傳世作品"少"的原故。
    我們玩收藏一定要把握真、精、新、少。這四個字對收藏家來說是要遵循的規律,反過來書畫家也能從中得到啓示。"真"和"新"主要是對收藏家而言,"精"和"少"不僅是收藏家要把握好,我們搞創作的也要牢記心頭。搞創作要力求精一點,少一點,不能以多取勝。而是要多拿精品,少銷次品。這樣我們創作的作品始終保持在藝術水準相對高的程度。我曾經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同樣水準的大藝術家,一位留下一千件作品,另一位留下一萬件作品,很可能這一千件作品價值總和反而要高過一萬件作品的價值總和。
    有交易,有收藏,就會有真假,真假這對矛盾在我們社會裏特别是在商品社會裏是長期共存、糾集難解的一對矛盾。
    書畫鑒别是一門獨立了學問,不僅僅需要自己創作實踐的心得,更重要的是來自于其它各個方面的修養。因此,有些書畫家雖然性格鮮明,風格獨特,但他如果從來不研究古字畫,他就不一定能正确地鑒别真假。倒是有一些畫家性格不是很強,又收藏舊字畫,他們鑒别字畫的水平相對比較準确。性格太強的畫家會把自己的審美觀帶進去權衡一切,而有些性格不太強的畫家,他會帶着比較客觀的眼光去評價作品。所以鑒别字畫與自己的創作字畫不全是一碼事,是不能打等号的。

止水无迹 发表于 2010-4-6 09:57

em1em1em1
学习了

jiutian 发表于 2010-4-8 08:10

em1em1

三遠齋 发表于 2010-4-30 23:26

這篇文章不是我寫的,特此說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書畫印收藏鑒賞漫談 卢志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