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书评
发表于 2010-9-3 16:48
http://zzwb.zynews.com/images/2007-07/12/1184202229953C04712C005_b.jpg
中央电视台著名栏目《夕阳红》三字,就出自张万庆之手。1991年,该栏目初创,筛选题头,张万庆的作品脱颖而出,沿用至今。
钟书评
发表于 2010-9-3 16:50
本帖最后由 钟书评 于 2010-9-5 10:48 编辑
在陶瓷上写书法
河南籍大师让两大国粹联袂生辉
来源: 大河报
“家”是张万庆的代表作。一首优雅而温暖的小诗,围绕在篆书“家”的周围,12生肖朱印藏在“家”的怀抱,张万庆的“家”作品,给人无限的暖意。“每个人都有一个家,12生肖代表家庭成员。”
张老先生的这件传世之作,自1997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以来,已先后被人以木雕、铜雕、石雕、月饼模和漏网印刷等形式制成了多种艺术品,在国内外广泛流传,于是有人称其为“几十年来传播到千家万户的、最受欢迎的书法作品之一”。
陶瓷与书法,二者的结合是张万庆的一个成功创举,在创作陶瓷书法的过程中,张万庆接触到许多外界不为人知的另一个领域,陶瓷业的现状、现代书法在学术界有无价值的争论,对作品和生活,张万庆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晚报记者 张华 张柳 见习记者 汪永森/文 晚报记者 白 韬/图
陶瓷书法不联手?
1998年,张万庆展示创作的木雕书法作品,这些颇具创意的作品,让参观者眼前一亮。木雕上能有书法,其他物品上也能行吗?
长年与古文物打交道,细心的张万庆发现,精美的陶瓷作品只有彩头釉色的胎质,却不见书法的踪影。“为何只有紫砂陶上刻有少量文字,其他陶瓷却不见书法存在?”张万庆很困惑,与书法界和陶瓷界的朋友探讨,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陶瓷与书法根本不搭界”。
书法是用毛笔蘸着墨水在纸上游走,而陶瓷却要经过烧制,陶的烧制温度在800摄氏度左右,烧瓷的温度高达1400摄氏度,经过如此高的温度,墨早就被蒸发,隋唐以后,瓷器代替陶瓷,釉色的使用使文字迅速消失,陶瓷与书法“互不搭界”成了潜规则。对这个规则,张万庆想挑战一下。
陶瓷书法新鲜出炉
1999年春天,江西景德镇举办书法、陶瓷活动,张万庆受邀参加,却无意中开始了自己另一种艺术创作。
张老先生介绍,他在景德镇考察了部分陶瓷厂,书法保存难题茅塞顿开,“就在陶瓷上作书法。”参观完毕后,61岁的张万庆再次来到景德镇,隐姓埋名,到各个陶瓷厂家拜师学艺。两个月后,他亲自设计、制胎、写字、烧制100多件形态各异的瓷器,最终烧成40件。
“陶瓷大师们一致肯定这次创作,作品全被当地陶瓷博物馆收藏了。”说到这次成功,张万庆欣慰地笑了,介绍自己的作品刚出炉,景德镇市长、陶瓷所所长和30多位陶瓷大师前来参观,市长还专门召开了作品研讨会。会上,张万庆首次提出“陶瓷书法”的新概念:即以书法为主题,以陶瓷艺术为载体,采用陶瓷生产的工艺与流程而创作出来的书法艺术品。“两大国粹一结合,陶瓷更典雅、书法更遒劲,相得益彰。”
在景德镇青花瓷上取得的成功,给张万庆老人更多的勇气,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开始了新的跋涉和探索。
禹州、汝州、佛山、淄博、邯郸……都留下张万庆匆忙、执著的身影。
陶瓷书法弥补千年断层文化
张万庆介绍,陶器与文字相结合的历史很漫长,远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有红陶、黑陶和彩陶,陶器上留下的花纹与符号就是最早的文字印记。夏商周三代之后青铜器上的文字就是使用陶模浇注而成的。到了两汉,尤其是隋唐以后,瓷器逐渐取代了陶器。由于釉色的使用,致使瓷器上的文字很快消失,特别是宋代以来宫廷认定的五大官窑,全部都没有文字,千余年间,文字与陶瓷相结合的历史开始断层了。
历经8年半时间,张万庆先生终于取得艺术创作的成功,在陶瓷文化与书法艺术上,开拓了新境界,尤其在河南的禹州和洛阳,在古老的钧瓷和三彩上的试验,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他的陶瓷书法作品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好评。
中国陶瓷业需要开放交流
8年陶瓷书法的探索,张万庆到全国各大陶瓷产地潜心研习,对各地的陶瓷工艺有一定的了解,各个陶瓷的产地,都有独特的技法和工具,但让张万庆感到遗憾的是,各著名陶瓷厂根本不会制作工艺,更不用说经验交流,“师傅教徒弟都会留一手”。
张万庆说,陶瓷界的这种封闭状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独特性,但是互相保守,不利于创新,“一个瓷器模子能制作千年”。要繁荣陶瓷艺术,就要打破传统的思维习惯,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其他产地的技术方法。
另外,目前制作陶瓷,一般都是靠经验,“也说靠火吃饭,经验和运气所占比重比较大”。张万庆说,现在一般烧陶还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方法,虽然有科学,但是没有系统的研究,更不易于传承,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对土质、温度等进行分析,便于后人学习。
河南陶瓷业需要政府支持
在张万庆的家中,有件土褐色的陶器,纹理细腻光滑,通体散发着雍容的光泽,另一陶板上,竹子、字画也都细腻优美,颜色和纹理也与陶器材质相同,与周围其他陶器相比,更显精致。
“这是咱们的黄河泥烧的,很少见。”说到黄河泥,不得不提河南陶瓷的发展,张万庆有些沉默,在历史上有汝、钧、官、哥、定五大陶瓷,其中,汝、钧、官产地都在河南,时过境迁,现在全国几大瓷都竟然没有河南一个。以汝瓷为例,近年来一直有两大陶瓷厂,一家走传统路线,艺术质量很高,价格贵,也没营销手段,所以名声在内,经济效益却不好;而另一家,不追求质量,追求价格便宜,经济效益却很好。在经济利益与艺术追求上,两家争论不休。
河南陶瓷怎样才能恢复往日锋芒?张万庆很担忧,提出政府应该将陶瓷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对陶瓷业举行交流、展示会,让外界认识河南陶瓷,同时,展示过程也是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但现在,陶瓷业一直处于自发行业,希望政府有所引导和支持。
现代派书法需要包容
张万庆是陶瓷书法家,对书法界的一些争论也有自己的看法。
http://www.ha.xinhuanet.com/yincang/2007-07/16/xin_490704221522703117976.jpg
钟书评
发表于 2010-9-3 16:52
http://www.jdzjy.com/UploadFiles/2010127172917467.jpg
钟书评
发表于 2010-9-3 18:13
张万庆与张海 李刚田 周俊杰 王澄之比较:
张海书法:
http://img5.artxun.com/376/724/659642647/thumbnail_400_400.jpg
张万庆书法
http://www.henannews.com.cn/lanmu/photo/1001/img125359387111.jpg
草根
发表于 2010-9-3 18:34
em1em1em1比许多协会领导强
钟书评
发表于 2010-9-4 13:19
张万庆与张海 李刚田 周俊杰 王澄之比较:
李刚田书法
http://www.zgxbsf.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8/20090807_c91f29cb66eb473c2c28ptrxMuo84fHC.jpg
张万庆书法
http://www.gmw.cn/images/2008-01/06/xin_2901050610567962863144.jpg
钟书评
发表于 2010-9-4 17:47
张万庆与张海 李刚田 周俊杰 王澄之比较:
周俊杰书法
http://www.szghl.net/piaoy/up/web120_20097416474_big-picture.jpg
张万庆书法
http://www.gmw.cn/images/2005-03/20/xin_49030220091484327911.jpg
钟书评
发表于 2010-9-4 18:39
本帖最后由 钟书评 于 2010-9-5 11:06 编辑
张万庆与张海 李刚田 周俊杰 王澄之比较:
王澄书法
http://art.people.com.cn/mediafile/200902/16/P200902161041571245020691.jpg
张万庆书法
http://www.artddu.com/uploadfile/shuhua/200905/20090513012056320.jpg
篆书《和》是著名书法家张万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现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创作中心收藏
钟书评
发表于 2010-9-4 22:07
张万庆与谢瑞阶书法之比较。
谢瑞阶书法
http://www.zzhualang.com/UploadFiles/2007922211345511.jpg
张万庆书法
http://www.gmw.cn/images/2005-03/20/xin_51030220091421844184.jpg
钟书评
发表于 2010-9-4 22:15
本帖最后由 钟书评 于 2010-9-5 11:10 编辑
http://www.ha.xinhuanet.com/yincang/2007-07/16/xin_460704221522453212383.jpg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