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仁杰 发表于 2010-12-10 10:41

常留恋山水,虽置身都市。揽胜于山林,倾情于艺事。行迹四处,心鹜八极。笔精墨妙,变化神奇。得古今造化之助,承山水钟灵之滋。

王燕 发表于 2010-12-16 13:28

书坛十类人


傅德锋




当中国书法随着历史的车轮辗过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它已经走下神坛,彻底走向了民间。面对现代科技文明的挑战,在日常书写领域,硬笔逐渐取代了毛笔,而现在随着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到来,随着家用电脑的广泛普及,键盘又进一步取代了硬笔。以至于连一些知名学者都为之担忧,担心中国书法要濒临消亡了。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非也!在当代展览文化的推动下,爱好书法和研究书法的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逐年增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国字号展览的参与者是一届比一届多。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人数也是直线上升。各省地、市级书协会员更是多如牛毛难以数计。








至于当代是否会出现大师或者当代书法如何如何,本文暂不讨论。但有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从事书法研究和爱好书法的绝对人群是越来越庞大了。他们来自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使得当下的书坛真正成为了群众性的书法运动。从当下书坛的人群构成情况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十类人,他们的家庭出身、社会背景、知识结构、生活来源、生存状况和介入书坛的方式各有不同,下面我将一一述说之:








一类人——书协主席。这里的书协主席包括书协顾问、副主席和秘书长,这类人大都是有相当社会背景的人,其中也不乏书法界的实力派人物,但更多的都是一些能把官场潜规则熟谙于胸并能运用自如的人。由于现今是市场经济时代,荣誉、身份、地位,一样不可或缺。中国历来讲究“字以人贵”,早上当了主席、副主席或是秘书长,下午你就会身价倍增,因此,主席这把金交椅往往成为人们竞先争夺的热点目标。即便是下了台的主席或副主席、秘书长,无论如何也还得给自己争个面子,可以当顾问嘛!顾问顾问,顾得上咱就问问,顾不上咱就不问,身份还是蛮高的,所以顾问这个牌子也绝不可以视若等闲。但话又说回来,主席这个位子也不是好做的,因为大家都在死死地盯着,你太作为,难免招人妒忌,你不很作为,又要被人非议。肩负领导全国书法事业发展之重任,颇不容易啊!但身处这个位置,赚钱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对书坛芸芸众生有个基本满意的交代。








二类人——各大学院的博导、硕导。这类人有很好的人脉关系和社会影响力,其中也不乏有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者。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所决定,他们牢牢掌握着书坛话语权,也是书坛上能够经常制造出新闻和卖点的人物。其实这类人的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有的人身兼多职,既是大学教授,又是书协主席或者副主席、秘书长、理事什么的,更有可能是大展大赛的评委和学术界的高端。总之是头衔蛮多,来头蛮大,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也。身处这个位置,早就是生活优裕衣食无忧了,关键在于如何使追随你的门人弟子们真正健康成长。








三类人——书协理事。这类人的社会地位仅次于一、二类人,但他们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相当手腕的人,但能否当理事不在于你的艺术成就有多高,关键还是看你的社交能力如何。当不了主席、副主席和秘书长,想方设法当个理事也很不错,不过就是下主席、副主席、秘书长一等而已,好事总会有轮到自己头上的那一天。再说了,理事理事,理睬了就有事,不理睬就没事。既不影响自己的事情,又可以据此在书协占据一席之地,何乐而不为呢?!身处这个位置,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生活上也基本不成问题了,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提高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建立更好更强的人脉关系,为将来“更上一层楼”而努力。但我们更希望众多理事们在理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时,能够多多把大家的事情好好理一理。








四类人——专业媒体的主编、编辑。这类人大多干着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在为大家服务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自己。但由于他们特殊的位置,手中掌握着社会公器,因此在挥手之间,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中的许多人尽管书名不是很大,但由于接触面大,见多识广,在书法上也往往出手不凡。由于他们的大名经常在媒体登台亮相,因此,其知名度还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多数编辑都有很好的理论修养,频频有著作和大块文章面世,故而在书法界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还扮演着“伯乐”的角色,在书法创作特别是理论批评方面可以时不时推举一些新人出来。编辑老师们也很辛苦,采稿、编稿一点都不能马虎。这类人大多生活上还不怎么富裕,但他们经常为自己的勤劳付出而快乐着。









五类人——官员书法票友。这类人虽说在书法上没有多大建树,但由于他们手中握有权柄,往往能够在书坛上“炙手可热”“左右群伦”。他们有时候根据自己的心态变化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身份,在书协里面谋个一官半职也绝非难事。他们对书协的介入,有时会给大家提供很多便利,但有时也会给大家造成伤害。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过去的书法家大多都是达官显贵,且书艺非同凡响;但如今的官员染指书法,就造诣而言,却是票友居多。但官员的脾气向来都是喜欢指点江山,不管自己水平高低,总会不失时机地站出来讲话,往往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我们没有理由反对官员从事书法,但我们希望官员们少去些娱乐场所,多练练笔墨功夫,首先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内行,这样既可以益寿延年,又可以为大家多做实事,至于卖不卖字,其实对你们来说,生活早已不是问题,还是顺其自然比较好些。









六类人——商人书法票友。这类人对书法往往也是一知半解,但因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也能在书坛上演绎一出出一夜成名的神话。他们是属于玩书法的一类人,因为有钱,所以玩的起。拜师、办展、出书,完全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这类人有时可以给大家办一些实事,但很多时候也会给书法爱好者造成迷惑和误导。有钱不是错,关键是当你的腰包鼓起来之后,可否考虑为那些正在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书法人做点什么。








七类人——名人书法票友。这类人虽说不是专门搞书法的,但因为在其他领域已经取得很大名声,客串书法,其在社会上所造成的声势也不可小觑。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活动能力大,很少有人会不买他们的账,自己虽说早已是功成名就,但看到写字来钱比较容易,大笔一挥,要比演一场节目和写一部小说简单多了,所以,也不愿放弃在书法上为自己分一杯羹。自身拥有优越的社会资源,进一步为自己谋取利益,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你们不能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和不怎么入流的书法作品来误导那些无辜的书法爱好者。








八类人——江湖“书法家”。这类人从不参加正规的展览活动,但是脑子灵活,胆子大,又肯下“笨”功夫,动不动就能够在大众圈内搞出一个个轰动效应。或手抄四大名著,或折腾百米、千米长卷,或巨幅榜书,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他们忽悠社会的能力可谓罕有其匹,他们懂得在书法圈内出名,远远比不得在书法圈外出名来得实惠多。在他们的奇招怪术迷惑下,一些官员和富商大多肯为其买单。作为养家糊口,他们无可厚非,但作为搞书法,他们却给书坛制造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让人们雅俗不分,良莠难辨。很多江湖“书法家”或者以“大师”自居,或者被他人鼓吹为“大师”,什么全国的、亚洲的、世界的、宇宙的骇人头衔,名片上印得密密麻麻,但在真正懂行者看来,其实大多还未入门。








九类人——书协会员。这类人也算是在社会上已经暂露头角的人物,其中一批都是当今实力派的书法人才,虽说和那些主席理事们相比尚有相当距离,但手中功夫过硬又会具体运作的,偶尔出去“走走穴”,也能有所斩获。书协会员又分为三六九等,市县级的和国家级的相比起来,一般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有什么协会都没有加入的“非会员”,有加入了市县书协但没有加入省书协的“非会员”,更有加入了省书协但尚未加入中国书协的“非会员”。非会员一般还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因为连那些普通老百姓都会问你说,你练了这么多年的书法,市书协会员吗?呵呵!因为现在是一个什么都注重“认证”的社会,经过一番“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南来北往,东进西去的艰苦打拼,“媳妇熬成了婆婆”,终于在书协有了一个名号,有了一纸证书,算是看到了未来的一线曙光。但作为普通会员,你写得再好,假如要完全依靠卖字来生活,还显得有些入不敷出。所以,以书法家的名义,开个画廊,办个培训班什么的就成为大家的首选,虽说比较辛苦,但生活的保障总是有的。








十类人——非会员。这类人大多为书法方面的初级爱好者,当然其中也不乏笔下功夫老到者,因为自己比较超脱,从不参与展览赛事,也没有加入书写的欲望。但更多的都是因为自身条件差,书写水平比较低,想参加展览又参加不了,想加入协会又加入不了,只好自娱自乐,以待来日。加入了县市书协,下一个目标就是省书协,加入了省书协,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书协。很多人一生就为了这么一个很朴素也很正常的目标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更多生活尚很困难的爱好者,为了书法,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省直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书法上面。作为对艺术的热爱,他们确实很执着,令人感动;但要面对生活压力日益加重的现实来说,却未免玄之又玄……因为付出并不绝对等于成功。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不了,心就很难能够静得下来。




以上划分,未必十分合理,其中尚有许多交叉之处;以上排序,也未必使人满意,当中尚有次序颠倒之处。但我毕竟不是在为书坛划分成分,按排座次,仅是稍作分析梳理而已,请读者诸君切勿见笑!

王燕 发表于 2010-12-16 13:29

论学习书法当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十大关系


傅德锋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学好书法,其中涉及到很多关系;而一个书法人从对书法萌生兴趣、初入门径起,逐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又必然牵扯到很多社会关系。书法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和很多姊妹艺术诸如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宗教、建筑等等都有很多内在的联系。而作为个体的书法人,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必然要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就这两个大的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够对初学书法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学习书法与兴趣的关系。“兴趣是人的第一老师”,学习任何一门艺术必须从兴趣的培养做起。具体到书法,当你在生活当中见到好的书法作品和遇到具有书法特长的人,那种由撼人心魄的点画线条与变化万端的章法所构成的意境和书法家们潇洒挥毫的场面也许就会使你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你学习书法的兴趣。只有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更有可能学好书法。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学习书法,又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书兴趣,往往事与愿违,半途而废,十分可惜。很多情况下都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到头来不过是强人所难,枉费心机。因此,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学习书法之初,都一定要注重兴趣的培养,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学习起来就具有主动性和持久性。







二、学习书法与老师的关系。学习书法,历来讲究师承关系。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下笔有由,要学习古人,临摹名碑名帖;二是有名师指点,少走或尽量不走弯路。我这里主要讨论后者。在学习书法的前期特别是初始阶段,有无好的老师引导和指点显得极其重要。好的老师可以给你指出一条正确的学书道路并且制订出行之有效的一整套训练方法来。这样,入门正,方法得当,学习起来效果就会十分明显。而有的老师只不过是徒有虚名,创作上稀松平常,理论上一知半解,这样的老师,大多都是自以为是,自欺欺人,不自量力,误人子弟,你跟他学习的时间越长,习气越大,危害越重。在这种情况下,你再怎么努力,也不过是不断重复同样的错误而已。因此,停下来就意味着进步,另择名师方为上策。“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自身水平不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岂非大谬乎?!







三、学习书法与临摹的关系。临摹是学好书法的关键所在,没有很强的经典碑帖的临摹功底,想搞创作甚至要妄想创立自己的风格那就无异于天方夜谭。尽管说,临摹只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但没有临摹这个首要的基础,创作也就无从谈起。对于那些优秀的书法家,他们临摹前人碑帖会贯穿自己整个一生,“一日临摹,一日应请索”。比方说学习草书,不仅要打下很好的正书基础,而在转入草书的学习阶段后,还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某一家某一帖的临摹学习,更需要广泛涉猎各家各派,自上而下,系统地梳理草书的整个源流变化,唯其如此,才有可能达到根深叶茂,厚积薄发。







四、学习书法与读书的关系。从古代的角度来讲,读书和写字是不可分割的,就根本不存在学习书法是否要读书的问题。但现在时代不同了,书法的实用功能几乎消退了,转入了“纯艺术”,这就引出了这个读书的话题。一般而言,要学好书法,必须要好好读书,读好书。没有很好的文化知识修养,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呢?关于书法与读书的关系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学好书法,主要在于做好书法的基础功夫和技法技巧的锤炼,不一定要读好多书。理由是很多大学问家也并不擅长书法,甚至字写得很糟糕。而一些并不怎么读书的人,反而书法出类拔萃;另一种说法认为,学习书法不仅要练好书内功,更需要加强书外功,要多读书。理由是古代的书法家几乎都是具有深厚学养的人,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我本人比较认同后者,因为那些书法水平不太好的学者,他们往往志不在于书法,而在于学问。他们疏于书内功的研练,因此书法写的差强人意实属正常。而作为有志于书法的人,就不能以此作为托词,疏于读书。你书内功再好,也还只是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将来到一定程度,要实现质的飞跃,要“由技进道”,就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大学问家不一定会是优秀的书法家,但不具备较好的学问修养,绝对不会成为优秀的书法家。通观书史,从二王、颜柳欧赵到苏黄米蔡等等书法大家,哪个不是满腹锦纶的饱学之士?!







五、学习书法与游历的关系。学习书法一方面也需要深居简出,下苦功夫,但另一方面还要争取广于游历,以增加见识,丰富生活阅历。即使是像怀素那样的大书法家,也要“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明公”但怀素的前提是有过在“绿天庵”退笔如山的艰苦磨炼。在游历的过程当中,揽胜于名山大川、探访于人文景观,问道于高人胜士,挥洒于故友新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往往灵机勃发,蠢蠢欲动。古来文人墨客不仅注重“读万卷书”,也注重“行万里路”,胸中有灵府丘壑,下笔则“似得江山之助”。何况在游历当中,还可以拜访名师,结识同道,取他人之长补自家之短,何乐而不为也?作为书法人,你一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孤陋寡闻,闭门造车,势必是行不通的。所谓“川人不出蜀,难成大器”,即言此也。齐白石一生若是久居老家湘潭,估计也是不会有今日之大名声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此中深意,可细思之。

王燕 发表于 2010-12-16 13:29

六、学习书法与宣传的关系。说到宣传,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微妙而又复杂的问题。古人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又说:“君子藏器守拙”,理固当然。但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做机械的理解,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古今任何一个名人,他在未就大名之前,都无一例外地注重自身必要的宣传。就拿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来说,他游说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目的就是为世人所广知,熟识和认可。他开办私塾,授徒讲学,以致“门徒三千,贤人七十二”,所为者何?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了宣传自己,树立形象,扩大影响以成就自己进而播惠天下也。实现不了自己,也就不具备号召力和影响力,从而无法完成自己的远大抱负。在任何时代,宣传力度的大小也都决定着一个书法家社会知名度的高低,这也就无怪乎狂僧怀素要“担笈杖锡,西游上国”,在其表兄、诗人钱起的带领和引荐下在京城长安于达官显贵面前频频进行书法表演了。王羲之13岁时,曾去拜诣过周觊,觊身居高位,惜贤若渴。当时文人学士倘能得其一言之誉者,往往如膺荐命,因此视之为“龙门”,趋之若鹜。王羲之拜见时,恰好举行盛宴,高朋满座。周觊对羲之才艺甚为看重,“察而异之”。大家还没有动筷子,周觊竟然先割最使人垂涎的牛心让王羲之吃,一时四座皆惊,对其刮目相看,自此羲之名声不胫而走,遐迩皆知。王羲之、怀素的成名经历尚且如此,何况当今人之人乎?但对于那种不顾事实,胡吹乱捧的歪风邪气,应该是要坚决抵制,不屑为之的。







七、学习书法与参加展赛的关系。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微妙而敏感的,由于大家早已熟知的缘故,即当今展览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打击和挫败一个人,展览具有两面性,像一把“双刃剑”,再加之很多复杂因素,往往使很多人对其欲进不得欲罢不能。客观地讲,在市场经济和展览文化背景之下,你无视展览的存在和它的实际功效,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关健在于你如何理解和对待。看到一批又一批的书法人从展览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叱咤风云的书坛人物时,你是跃跃欲试。但你在屡试不爽、屡投不中时又会产生许多迷惘和困惑。其实更多的人被展览拒之门外,这是特定的游戏规则之下的必然结果。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恢心丧志,怨天尤人,还是要多从自身寻找原因。或者是自身功力不足?或者是作品风格不明显?或者是作品存在其它问题?或者是运气不佳?等等等等,都可以仔细想想,深加分析,但就是不能气馁、怀疑和放弃自己的追求。总之要明白一个最最最基本的道理,那就是参加展览只是走向成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或曰门径,但它绝不是唯一的手段和门径。要因势利导,灵活运用。这条路走不通,可以想想别的路,一样可以成就自己的书名啊!不走国展之路而效果良好者屡见不鲜,何故吊死于一棵树上耶……







八、学习书法与市场的关系。在当下作品最终能否走向市场似乎早已是书法家是否实现自己的艺术价值和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人花费十几年数十年甚至毕生精力在书法研究上面,首先面临的是是否能够解决好自己的生活问题。无论从事什么,物质条件是根本基础,生存的需要是第一需要,这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对于没有稳定的工资和其他收入的书法人来说,这个问题就是极其重要的。即使是那些生活优裕的人,也同样要力求把自己的作品打入市场,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这自然也是无可厚非的。而市场规律不等于艺术规律,书法家面对市场,要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和运作能力。什么阶段需要目光瞄准低端市场,什么阶段需要瞄准高端市场,这都因人因时而异,不可盲目攀比,整齐划一。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往往是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之境。一般而言,靠书法吃饭真的好难,但“世之所贵,必贵其难”,正因为难,所以才要提倡大家“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具备一种灵活变通的处世能力。或者课徒,或者开画廊,或者卖字,或者兼作其它,或者……总之要懂得灵活机变,不至于使自己身处死胡同,喊天不应叫地不灵。







九、学习书法与社交的关系。这是一条很突出的问题,很多人自身书法水准不错,但就是缺乏建立广泛而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能力。一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除了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妻子儿女街坊邻居之外,还要和老师、同学、领导、同事、朋友打交道。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关键是你能否不断地建立和处理以及保持以及发展好这些方方面面的关系。我们说没有敌人的人是庸人,而缺乏朋友的人就更是庸人。你在学习生活当中,你要请教老师,得到名师的指点,如何和老师搞好关系就极为重要。你要和朋友合作共事,你就必须处理好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总之,你要善于整合各种人脉资源,以便发展自己。你要单打独斗,一意孤行,估计是要四面碰壁,八方受阻的,除非你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鬼怪。况且即就是神仙鬼怪也会讲究“神际”和“鬼际”关系,所以,人有“人道”,神有“神道”,鬼有“鬼道”,处境不同,理固一也!我们读四大名著,那人间万象和神情鬼态,当可有所启发也。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一个篱笆三个桩,多个朋友都条路,千万不要在有意无意之中把自己孤立起来。


十、学习书法和人品的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故列于最后来重点阐述。君子处世,首重人品。人品不高,不可与之论书法。像历史上的蔡京、秦桧以及民国汪精卫,在书法上尽管均有较高造诣,但因人品卑劣,人所不齿,故书法也被历史打入冷宫,成为一个个反面镜子,在警示着后来者。首先,中国有个传统,历来喜欢把美的事物同伦理道德观念联系起来,认为只有该事物同时具有较高尚的道德精神意义时,才值得人们特别崇敬,才算达到了较高的审美层次。其次,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欣赏品,从艺术接受心理学讲,人们在创作或欣赏艺术作品时都伴有一种使人愉悦的美感情绪。在欣赏作品时自然要联想到作者本人。如果作者是一位为人们所敬仰的英雄,或是一位人品很好的人,欣赏其作品时,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受到其高尚道德情操的感染熏陶。试举一例: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一生忠心耿耿,处世刚正不阿。他的书法也是雄浑刚劲,气度轩昂,结构严谨,一丝不苟,体现出一种庄严正大的“庙堂之气”。尤其是《祭侄季明文稿》,将他的人品、感情、艺术功力高度融合在一起,确是笔笔似血,字字如泪。英风烈气,见于毫端。其感情通过书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周恩来总理为江南死难烈士致哀所题写的“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气郁而字敛,沉着稳健,表达了对敌人的强烈愤慨和对烈士们的深切哀悼,使人耐久品赏,不忍释卷,肃然起敬,心驰神往。再比如面对岳飞的“还我河山”横批,那纵横排突的铁画银钩体现着他那种“驱除鞑虏,恢复中原”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感人肺腑,撼人心魄。欣赏这样的作品,无疑会得到思想和美感的双重收获,兴致也就会愈来愈浓。类似的例子尚有很多,就不一一例举。假如作者人品不好,甚至很坏,面对他的字时,必然会想到他的为人,不免兴味索然,甚至产生厌恶或反感心理,避之唯恐不及,岂能有什么美感与享受可言!故而人们在对待这个问题时,都是慎之又慎的。
所以说,“文如其人,书如其人”,不仅体现在“善”和“恶”这类原则性的问题上,也包含着一个人的心胸、志向、学养、性格、情趣等等方面。“自来书品,视其人品。故无学不足以言书,无品尤不足以言书。此书道之理也。”(李健《书道》)清代李瑞清在《清道人遗集逸稿》中说得好:“学书先贵立品。右军人品高,故书入神品。决非胸怀比卑污而书能佳,以可断言也。”)这就是书品与人品并重,“立品为先”的辩证关系和历史事实。这就是我国书法史上所形成的一种审美观念和评论书品和人品关系的根本观点,不是任何人任何时代所能随意改变的。一个书法人,要是能够正确处理好以上十个关系,在社会上足可安身立命,立于不败之地也。有志于书道者岂不思之、慎之……

毛相斌 发表于 2010-12-23 22:43

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阎仁杰 发表于 2010-12-26 13:31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毛相斌 发表于 2010-12-31 16:13

我们从孩子开始,一直到人生的终点。是一个不断深入、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化、整个身心修炼的过程。中国的艺术,有时我们盖棺定论的时候,常常形容字如其人,常常是什么样的人格成就什么样的字,其实中国的艺术还有一种陶冶。“陶”的功夫其实是陶冶行为,好的艺术其实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会成就你一个完善的人格,就像造化一样,阳光雨露。所以艺术,是教会人怎么成为人,使人成为真正像人一样,有品位、有格调。

好心情 发表于 2011-2-2 14:08

恭喜你发财,
斗金日日添。

酸菜 发表于 2011-2-24 09:04

写给自己看!{:1_56:}

苏斌 发表于 2011-2-28 19:09

美国书法网首届国际名家网络书法邀请展(参展名单)

薛敏灵---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童辉---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蕫洪涛---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戴武--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戴永芳--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寿建刚---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陈建桥--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周继中---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杨建民--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廖炳智---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臧文禄--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崔   靖--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姜   黎--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宋江安---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吴   贤-- 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王木样 -- 首届国际名家网络书法邀请展
張大順 --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黄红灯 --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覃修毅----首届国际名家书法网络邀请展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书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