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 发表于 2010-12-31 22:00

《艺境》2010第3期——崔寒柏:当代书法成家

本帖最后由 艺境 于 2011-1-1 17:03 编辑

崔寒柏
1963年1月20日出生于天津;1987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1993年赴美国学习、工作,2006年1月归国;现任职天津中医药大学。1966年始习书,1976年起书法师从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高镜明教授、天津大学王学仲教授,同年师从徐嘏龄先生学习篆刻、从龚望先生学习隶书,从赵地先生学习碑帖考识;1998年出版《崔寒柏书法篆刻艺术》;2008年出版《崔寒柏书法集》;分别于国内外举办8次个展;曾担任书法大赛评委4次,评委会秘书长1次;早在大学就读期间即担任书法社的主讲教师,赴美国时曾任书法私塾教师六年。曾在加州州立大学讲授书法课程。回国后,分别于湖北美术学院、湖北大学、包头抱云堂、赤峰四次进行学术讲座。曾被天津师范大学聘为书法教师教授书法课程。数十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书法作品及艺术理论文章,论文曾在天津青年书法创作论坛中获奖。作品入选、被邀国家级大展三十余次,其中多次获奖。自2003年起,受邀于《中国书法家论坛》、《中国书法网》、《中国书法论坛》开设名家专栏,并在书法网站上陆续写出书法评论、技法阐述、美学探索计20余万字。曾任美国炎黄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东-西方”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美国兰亭笔会秘书长,美国中华艺术协会理事,美国国际艺术家学会负责人之一。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书协理事、天津书协创作与评审委员会委员。

挥点小毫 发表于 2010-12-31 23:40

face13face13

艺境 发表于 2011-1-1 16:23

本帖最后由 艺境 于 2011-1-1 17:04 编辑

当代书法成家文/崔寒柏
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脱离了由实用产生艺术的阶段,逐步进入了因为爱好而对书法艺术进行学习、实践和研究的时代。因为这种原因,现代的书法练习过程与传统书法的学习过程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实践,从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要有足够的兴趣。现代的习书者不同于古人,脱离了实用性的书写,书写的兴趣将决定坚持练习的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又决定了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兴趣可以培养,可以随着学习、随着不断地取得成就而加深和增浓。可以拜师求学,可以与志同者互相研习,可以参加各级学会,可以参加力所能及的比赛……
二、要有明师。在古代,书法的学习只要是有读书人传教使用毛笔的方法,基本上都能衍传下来。再加上长期的实用,完全来自于实用的笔法就会愈加成熟。当然,在精确把握用笔上,书写者与书家还是有所区别的。现代人学习书法时多数按照平面书本的图示揣摩,按照字帖上的笔画描摹,把笔画停顿在起、顿、使、转的分解动作上,保持在勾、描、填、拖的平面字形上,缺少连贯的书写和立体的用笔动作。时代在书法用笔上的传承出现了断档,所以在学习中需要有真正懂得用笔的明师指导。此外,明师还有另外一种概念,就是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时段,明确学生下一步的方向,引导不同特长的学生发展他们的风格,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令他们取得最大的成就。一个明师,可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一定要兼容各个流派,以艺术的水准来衡量作品。他不一定写得最好,研究得最深,但一定是一个真正懂得书法的人。好的老师不多,但可以找到。找到了,可先请教、对比认同以后再拜师也不迟。在缺乏普遍的“正确”书写人群的情况下,明师尤为重要。
三、不可缺少的基本功。所谓基本功,就技法上来讲,不外乎用笔、结字、成篇还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字学、诗词等文化修养。古人在初学时非常注重临习,大部分书家虽然在成家后也有不断的临习记录,但这种临习均在自我的基础上依靠古帖进行有目的地吸收。不会把吸收营养完全寄托在古帖之上。现代人需要临帖,但是不要因为印刷的发达而漫无天际地滥临,临谁像谁,最终培养的是临家,而不是书家。人到一定年龄,就会产生自己的主见,不可能学谁像谁,除非盲目地学而没有自己。临帖是通过帖我的对照,来校正用笔正确与否的一个手段。临帖是在连贯性地临写古人的同时,意会古人结字特点,进而明了结字的道理。读帖可以更抽象地感受结字、取势(俯仰、避让)、行气等因速度而产生的动态效果。有的时候临写更多注意到了形,而感味不到形而上的部分。而读帖得到的更多的是意念上与古人的契合,临可得实处,读更多在虚处,先有实,再有虚,只实不虚是傻写,只虚不实写不扎实,似是而非。基本功需要很长的时间不断地循回往复,从感知到写出效果,从校正到完整无误,从一笔笔的书写到自然的连带,从固定的字形到随意的拉伸,从端庄的字形到有个性的收放,每一步都存在着顿悟和巩固的交替,所以没有二三十年的功力在书法上要有所成就全是妄想。书法进入高端后的所谓心手合一、所谓随情而动、所谓应韵生神、所谓浑穆超迈、所谓清逸化仙,无一不是在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笔墨表现基础下随意抒发的结果。基本功最终表现在任意挥发和创造时都能表现出来的规矩,它好像是一种素养,它保证了在书法表现中的丰富、淳厚和耐人寻味。基本功应该是随意书写的技术保障,而不是描写胸中固定蓝本的复制能力,而后者正是当代基础学习中的最大误区。当代人直接模仿古人的用笔效果、成熟的字形、编排而出的通篇布白,这样的刻意只能出来一时的平面效果,可以入展甚至可以获奖,但不是发自自己心中出来的感觉,不立体,也无法长期不断地打动观者,更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打基础要按部就班,举一反三,不要朝三暮四,囫囵吞枣。第一次接触、学习的碑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终生。自己要分清哪些碑帖属于“精读”,哪些是“泛读”,学习的不同时期都要反复阅读、临习,反复领会。
四、广收博取。想形成自己的风格,首先要知道有什么风格,什么是自己接近的风格,什么是自己需要的营养。自己的风格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加深好恶的感受和取舍中产生的。广收博取,一部分来自于字内,更多的是字外的功夫,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丰富的世界里,方方面面的知识,各种处世的能力,各类专业的训练都会令一个人在处理未知的事物时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所以说当这个未知事物锁定到书法上时,丰富的阅历、经历都会令书法的内蕴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加深。对书法的了解,绝不能停留在临习和喜欢的少数碑帖和字体上,中国书法一脉相承,对所有分支的了解,可令字体变化风格互为参考,便于摸清规律。只有宏观地认识和把握住对绝大部分书迹的理解,才有可能把书法审美建立在一个专业水平上,而不会自以为是地像井底之蛙一样只把自己的独特风格看成是唯一的美。与古今众多的奴书相比,风格固然重要,但是缺乏了历史积淀的“风格”书法,却是另一种浅薄。要论风格,就自然书写而言,其实任何一个人都有风格,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是否突出的问题,个性越多,风格越会突出。可以保持个人喜恶,但要尽可能地全面了解书法知识。这种了解的目的是在感知全部的情况下发现自己,而不是到处追摹别人的风格,风格在有的人来讲出现得早,有的人出现得晚,但风格是天生的放纵,而不是刻意的追循。
五、审美与格调。审美的形成通常与家庭环境和生活的经历密切相关,当然也有很多先天的因素,通常都是自然而然地产生,有时太过刻意反而产生做作的效果,被人们称作俗气。审美与时代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审美又在形而上的层次里决定了书法的风气,所以才有“书法当随时代”的说法。审美既然有时代的个性也就存在各时期的流行书风,通常在历史上都会因为朝代的风气而产生不同的审美取向。一个大的流行中将存留少数最优秀者,此外还会有一些所谓不入流者,因为不入流,而被作为参照而留存了下来。审美决定于一个人的风格,审美是一个书法家的艺术取向。很多人在第一次接受某些美的事物时就会产生一种影响至远的潜意识,这种意识往往会左右一个人的审美,除非在人生中又遇到一些震撼的影响,很多人都会在一定范畴内加深自己的审美意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取向。这个过程对于一个生活在开放世界的人来说,绝对也不可能仅存在书法之中。所以说,一个人的生活是影响一个人审美的关键,所以历代书评会把书家和他的环境、经历、文化背景或其它成就联合在一起考虑。审美也在于引导。良师益友的影响、环境的影响,人云亦云地主观追求,多少可以调节。在后天上实际也有不少事情是先知道好然后逐步去适应和接受的。格调是一种很个性的东西,也是一种判定雅俗区别的东西,因为格调有一定的相对性,雅俗对于不同人群来讲,它的定义也就不那么明确了。书法上的格调与一个人生活上的格调息息相关,所以古人有“字若其人”之说。这种格调是一种抽象的感受,不像一些人的理解,好像叛徒、汉奸、二臣,道德败坏者就一定会有相应感觉的书法表现。其实格调的表现更多地体现在一个人的坚持和放弃上,也就是说,他们取多少而舍多少,或是要保持什么,放弃什么。格调存在着方向的取舍和程度的取舍。生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取舍,生活中的取舍如果体现在方向上,就可能出现忠贞与背叛的不同。如果只体现在程度上就没有那么多路线和上纲的问题。在生活上很多方向的取舍和程度的取舍都会在书法中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说的“格调”。所谓的“原则性”就是格调在操守上一个严谨的表现,在书法上表现出“刻板”,而“散淡”的书写实际上来源于书者肯舍弃的的心态。书法中可选择的方向没有“路线问题”,多是因习性而定的方向,选择了方向以后,大部分就是程度问题。不是每个人都有格调,或者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和把握得住合理的取舍。但作为一个成就斐然的艺术家或者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就一定要有他自己的格调。不知道取舍的人做了很多努力,但做的是无用功,这种人累死也没法成功!对于严谨的人来说,格调是他的灵活运用;对于浪漫的人来说,格调就是人格的约束。雅是高格调,是在适当的情景下保持某种的和谐。格调与审美完整地结合时就产生了品味。当一个艺术品令观赏者的身心为此而升华时,这幅作品通常被称有品,确切地说,有品的东西才能称作艺术。格调与审美的结合是一个艺术品成熟的标志,这种结合同样需要漫长的时间,当代单纯地提倡“临—创”,
“临—创”只是在技术上有意识地组合字句,而精神上的融合必须要经过长时间地自主书写,这种精神层面的融合是与人生特定阶段的性格产生相匹配的,因为这种融合必须在书写者无意识技法的运用,而单纯地以感觉在书写时才能完成,这种融合书法家要贯穿始终,成家的难得之处也在于此,因此无法速成。要多分析有格调的人,感受被大家、专家称为美的东西。提起精神来观察和做人、做事。
六、发挥才华。一个书法家是否优秀最终还是要看他的才华。青少年时期,才华可以表现在领悟能力、掌握的速度和随意书写时的发挥。这个时期在书写的应急状态中,往往能发挥出原始的奔放。很多年轻的书家都是因为才华出众而早早被人们发现。近期的国展中屡屡出现许多发挥出色的新人,大多都很有才华,这些人如果要想成功的话,必须经过漫长的基本功训练。才华往往会和下苦功抵触,二者只要有一方面少缺,终难成大家。中老年时期的才华表现在综合的有取舍的学习、锤炼和有意味的抒发,这个时期要通过书写速度来扯动字形、来顾盼左右,才华令人合理地调整字形,借以宣达自己的个性。时代不同了,有才华的人越来越多,但不代表能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家。才华是最后能够拔尖、出彩的保证,但如果没有层层的基础和积累,即使有偶尔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现,也终因整体水平的低下而被忘记。国展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书者不同的学习阶段调动和检验自己的才华,给他们以发挥的机会,增加书写的性趣。有才华总是掩盖不住的,有深厚基础的铺垫,才华就成了智慧的光芒,没有基础的才华只是小聪明,闪闪光而已。
七、适时、时机、创造。机会总是被有准备的人抓住,但抓住机会除了缘分以外,能力也非常重要。每一次参展、每一次个展、每一次观展、每一次接触有水平的书家乃至于每一次接触其它行业有成就的人士,都是学习的时机,都是被人认识的机会。保持一个敏锐的接收和发送状态就容易发现和利用机会。这个时代,躲在家里不看展览,不做横向接触就想广为人知,就想被人们接受是不太可能的。在吸收和研究古人的同时,从当代人中吸收养分更加容易和直观。我们可以审视着他们的流变,有机会当面交流,相互促进,更能感受到时代的影响。创造是称大家的必备条件,而创造力的产生有时是可以被启蒙的。创造最重要的是要有敢于创新的理念,而创造也是有时机的。这个时机可能在学书的各个阶段,也可能在积累相当程度以后才突然迸发,也就是说,谁都可以做,就看你做还是不做。不管知道不知道结果,肯做才有可能成功。创造没什么可怕,就是在写字时“无法无天”一下而已。创造也要有方向,就是在博学、博阅以后在了解自己的特长和特质以后,沿着自己的前人没有的方向发展。
八、胸中块垒与厚积薄发。“心胸”,好像不在应该在讨论之列。但是纵观历代知名书家,少见鸡鸣狗盗之徒,越大的书家,越有一种海纳百川的雅量。历代书家多是官居紧要的大吏,经历丰富,或是一时文坛领袖,饮誉八方,都有一种掌控俯瞰的空间,这种指挥若定、纵横自如的予指予使之气贯入书中,纵使书不逾寸,也能包罗万象、气吞山河。还有些书家,书破万卷,艺盖八方,胸中经纬顿开,笔下澄明通透,温润不失傲骨,刚劲蕴含和风。之所以有这般气象,全赖一生的积累才有几行书简的勃发。想要活学活用,想要融会贯通,没有超量的读书,没有足量的阅历,没有丰富的经历,只靠随用随读、经事长智是根本做不到的。书法是文化的事业。要有文化的气息。当兵要有英气,探险要有勇气,写字要有文气。“气”字何来?全来自于翻过了多少本书的指间。人生短暂,是书缩短了人们获得知识的时间,是书相对的延长了人的生命。有人问我,要读什么书?回答很简单,除了书法专业的专著以外,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重要的是要看进去,还能悟出来。书看得不够量,不够深,知识就无法融合、贯通,抒发的时候自然受限。没有兴趣学书法,书法是个很枯燥的东西;没有老师指导写书法,书法是个捉摸不定的东西;没有工夫写书法,书法是个无谓的东西;不了解书法去写书法,书法是无聊的东西;不知道何为书法真美写书法,书法是无用的东西;没有才华写书法,书法是解闷的东西;没有创造力写书法,永远是书法的学生;没有学养内涵的“纯”写书法,书法永远停留在没有精神的技术阶段。展览是书法表现的一种方式,“丑书”是书法的一个流派,价格只是衡量书法的指标之一,按官排级只是一时的现象。书法艺术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书法”的书写性是“艺术书法”发展的必经之路。所谓成家,其实是目标,至于可否达到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发挥自己潜能的基础上享受快乐的过程。少走些弯路,可能令这种快乐更增添些幸运的色彩。

艺境 发表于 2011-1-1 16:26

本帖最后由 艺境 于 2011-1-1 17:05 编辑

先品尝品尝小楷的味道

艺境 发表于 2011-1-1 16:26

本帖最后由 艺境 于 2011-1-1 17:08 编辑

横幅是崔先生流传最广的书法形式

艺境 发表于 2011-1-1 16:27

本帖最后由 艺境 于 2011-1-1 17:09 编辑

团扇卡纸小楷

艺境 发表于 2011-1-1 16:27

作品照片预留

艺境 发表于 2011-1-1 16:27

本帖最后由 艺境 于 2011-1-1 17:11 编辑

欣赏欣赏崔先生的大字条幅

艺境 发表于 2011-1-1 16:27

本帖最后由 艺境 于 2011-1-1 17:16 编辑

再来看看对联

艺境 发表于 2011-1-1 16:27

本帖最后由 艺境 于 2011-1-1 17:17 编辑

怎么能少了经典的小手札呢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艺境》2010第3期——崔寒柏:当代书法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