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河
发表于 2011-4-19 10:05
这是我以前写的评100名书家之一:发出来参考:
82上海韩天衡以篆刻立世,其书法笔者以为机械的行草不足为贵,力可扛鼎、盘曲妖娆的篆书水平超出一般。当代书坛篆书高手很少很少,多因袭古人,极少创建,或如李骆公、古干等大搞“现代”,离奇夸张。而韩天衡的篆书倾向于“草篆”,用笔坚实中见飞动。观其篆刻作品,我们可以将两者联系起来:书印一体。印有明显的书写意趣,而书亦有明显的刀刻痕。韩篆书以草篆为最高,那种规矩的作品逊色很多。以刀法入书在篆书创作史中成功者极少,开拓者亦少。那么,韩书爽利的笔致,粗细线条的强烈对比,流动的气脉有理由将之列入高手行列。不过遗憾有三:一是线质虽有特点,但是由于受“刀线”影响至深,没有与笔合理而深入地统一起来,只取“刀线”的爽拔“刻”味乏粗粝笔的“金石味”,导致线条含金量不足,内质稍贫乏;二是结字与用笔一样缺乏古意的支持,己意多多,必然产生内蕴贫瘠的现象;三是整体感不强。有些作品用笔、结字各自为政,相邻笔、字呼应不足,作品显得散或流于一般章法安排。反观其篆刻,线质有力而深刻,整体感协调,气韵生动。那么为什么篆刻可以以整体观之而化为毛笔却大为逊色?我认为这其中有刀笔转换的问题,刀笔毕竟是两回事,相通却未必相融。而一旦将两者简单地结合在一起,爽健的刀笔必将因缺乏顿挫而致浅薄。所以刀笔入书后还要积极地融入先贤的一些笔法以补不足。书画印均擅的艺术家其实三者所达到的艺术水平有高低之别,有“主艺”和“它艺”之别。当一位在某项领域有突出成就的艺术家转涉其它艺术形式时,他往往将“主艺”中的一些思想或技法巧妙地“转化”进来,从而在短时间内将“它艺”打造出一些特点。本来“它艺”可以随着年岁的增递继续深化,但此时一个通病出现了:“它艺”中往往由一两个独特的技术语言支撑,艺术家往往就此满足,不再深化了,这些个性化的“技术语言”今后反成了进一步探索的绊脚石,使艺术家早早地满足于这种风格高度而不去进一步充实、完善,再锤炼。而“主艺”的形式语言却一再深入、打磨。是对“它艺”关心的不够吗?似乎不全是,“它艺”的浅显个性化往往被附着于“主艺”周围,“它艺”的不足“主艺”的高度可补之,“主艺”的个性化“它艺”可再提升之。当“主艺”与“它艺”的艺术成就并置在一起时,艺术家的头脑往往模糊,自觉不自觉地将二者互相添补,互相置换起来。艺术家喜欢将二者(或三者)合起来看,心中自有一种满足感,这几乎成为了多艺者的“潜心态”。另外关于篆书作品整体感的问题其实对于一位篆刻家来说理解和操作并不难,拥有整体视角和整体概念的创作一定是非凡的。因为它必将打破以独字为单位的创作惯性而会将字字穿插融合互配,从而产生新的章法形式和创作思想。韩天衡有极少数草篆作品已经约略触及到此。浑茫高境大作期待中……
张一瑞
发表于 2011-4-19 15:33
以年龄比韩先生的东西不成正比。以画入印,以印养画,而书法恰恰是出入两者的主要通道,愚见、
版纳居士
发表于 2011-4-19 17:28
本帖最后由 版纳居士 于 2011-4-20 16:34 编辑
书法作品:有字而无势,妩媚而单薄!作者对流行元素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就是设计的痕迹太明显!还没有达到自由展现的高度。
闪闪的红星
发表于 2011-4-20 09:33
篆刻堪称大家了。书法还是缺乏基本功。看来出名太早不一定是好事。
王无墨
发表于 2011-4-20 09:49
{:1_107:}{:1_107:}
翰墨布衣
发表于 2011-4-20 13:22
{:1_122:}{:1_122:}{:1_122:}
云水轩
发表于 2011-4-20 16:03
视觉价格还是低了!
園外郎
发表于 2011-4-20 16:23
較欣赏篆书
園外郎
发表于 2011-4-20 16:28
愛畫也
二槐斋
发表于 2011-4-20 20:17
{:1_56:}{:1_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