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才 发表于 2011-4-16 17:12

王丹陶印品格漫笔

雄浑之美自然之美
—王丹陶印品格漫笔
                在当代书坛,王丹是一位与“最”字很有因缘的人物。他25岁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王丹金石书画展”,《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全国二十多家新闻媒体进行报道,成为当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的最年轻者;他31岁时被选为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成为当时全国省级书协最年轻的主席团成员;他还是一位最热衷于陶印创作的人。尽管当代印坛尝试陶印创作的不仅仅是王丹一人,但把陶印的质感、陶印的自然表现得最为到位、精彩的,王丹却是最优秀的。
             王丹陶印备受印坛关注,刘江、韩天衡、刘一闻、马士达、徐正濂、辛尘等先生对他的陶印艺术成就及他的陶印探索价值进行了客观的评析与充分肯定。著名书画鉴定大家杨仁恺对王丹的陶印给予了很高评价“……自创窑址,名曰‘虎溪窑’。……作者广泛参考各种古铜器、石刻图案,自出机杼,新意层出,别饶风趣。总之,此种创造性艺术工程,乃我国篆刻制作形质又一划时代之发展……”
            王丹陶印之美,美在自然,美在质朴,美在顺其自然及超越现实功利的审美。
古朴的陶印散发出的那种稚拙质朴的气息,令人倍感亲切和温馨,它使我们想起儿时玩泥巴的快乐童年。王丹深情地写道:“陶印是人用情感、灵性、技巧将松软的泥土变成坚硬、厚重,浸润着人类精神的艺术品。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的一次对话,能不断给你惊喜。我喜欢人与自然沟通相融的感觉。”
“凡重外者内拙”。“重外”即“有所矜”,不自由不专一,精神不集中而另有所图之谓。“内拙”的精神境界并不是一个印人所应有的审美境界。同样,“内拙”的创作态度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审美态度,“内拙”也难以创作出真正发自内心的作品。王丹认为,一个印人如心不在印,或受到功利思想的束缚,其创作激情和审美上的愉悦之情则难以生发。当一个印人心手专一,不受任何非艺术规律的限制,内不移神,外不从物,精神进而自由无碍,有了这种与审美一样的态度,自然就达到了心与印、物与象的融合为一,从而进入创作的自然审美之境。汉代蔡邕“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成为顺乎自然,发乎于心的一个极好注脚。
               自然是人的精神向宇宙的复归,自然是一种没有任何自我强制动机和意向的精神状态,唯有在自然的状态下所流露出的意味、感觉、情感才可能是最真诚、最质朴的。篆刻肇于实用,而审美倾向于自然。王丹陶印的自然之美,美在既无刻意为之的造作,也无斧凿雕琢之痕迹,天真率性,道合自然,呈现出一种天然的、富有艺术魅力的美。庄子倡导的逍遥自然和反功利的人生观、审美观对王丹的创作、审美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直接作用于他的陶印创作。
             王丹陶印之美,美在雄浑,美在博大,美在其对于雄浑、博大的审美理想的追求。
               任何艺术的审美理想,往往是其审美意识的一种呈现,是其美学意识演变主体血脉所在。雄浑是一种阳刚之美,至大至刚之美,具有撼人心魄的伟力。秦汉印所崇尚的雄浑、博大的审美理想对后世印坛影响甚大,成为中国篆刻审美追求的理想境界之一。
            王丹陶印风格,或厚重端庄,或大气奔放,或古拙秀雅,或刚健遒劲。王丹陶印既有古玺的率真自然,又有封泥的灵动古朴,最能体现他陶印个性、才情、风格的,当推他富有雄浑之气的白文印。他的陶印白文印创作,以汉印雄浑、博大的篆刻精神为审美追求,录找陶印创作中古意我情的完美契合。在篆法上,他注重文字之间的穿插配合,使印面出现疏密、虚实、聚散、轻重的对比变化,以气韵相呼应贯联,从而使整个印面文字形态达到变化多样而印风统一;在章法和文字造型上,他将字与字之间的大小、正、长短,根据整个印面的安排需要做了印化处理。王丹陶印线质厚重,充满弹性,线型极富变化,线性走向有一波三折的动感;自创拨刀之法,让刀刃在上、下、左、右自由拨动,使他的陶印有一种古人凿印般的原始之美。刀意刀味酣畅写意,雄强苍茫之气扑面而来,他的陶印雄浑中寓空灵,深得古朴苍茫三昧。
            一枚枚陶印精彩纷呈,一件件印钮各臻其妙。一枚完美的陶印,应包含有高艺术水准的印面和精美的边饰与印钮。王丹陶印重视与边饰、印钮的整体相融,重视用一个立体、完整的陶印理念去指导创作。从而,他的陶印可欣赏、可摩挲、可收藏,极具审美意蕴和收藏价值。他的印钮造型凝重厚实,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他的罗汉佛陀形象自然而生动,有着静穆、深沉的审美内蕴,佛陀的内心世界被他刻画得是那样的细致入微。总的来说,欣赏王丹的陶印能给人以大度充实、深沉宏壮的美感。他的陶印创作,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造力。相信他的陶印创作,也必将会寻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契合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丹陶印品格漫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