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1:59


張培元:程安提的問題不錯,應該也是大家所關心的。我們將請来做“梁披雲杯”評委的往届“梁披雲杯”獲獎者,他必須是對“梁披雲杯”有真情實感、真心在意和看重“梁披雲杯”的。個別人雖然獲獎了,但並不看重“梁披雲杯”給他的榮譽,這種人再“優秀”也沒有資格當“梁披雲杯”的評委。是不是?今後,會逐步加大“梁披雲杯”獲獎者在評委陣容中的比重。只要符合前面所說的條件,綜合素質好的,我們就會給機會、給平臺,幫助他發展得更好。這就是所謂的“善有善報”麽。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1:59


陳亮:您還提到“往屆評委”,是不是把具體評委的名字列出來,比較直觀?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2:00


張培元:這就沒有必要了,因為“往屆評委”很多,有幾十人之多。再說,現在把名字公佈出來,有以他人的名頭做事之嫌,沒有這個必要。另外一點,也許到時候人家沒時間來當評委呢?怎麼辦?前幾屆就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大家都被動。所以,還是先不公佈具體的評委名單為好。留有餘地。但我相信啊,参賽者對我們的評委陣容應該是很有信心的。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2:00


董倚橋:第一個問題,您好像特別推崇“全能獎”。這應該是一個“專”和“全”的矛盾關係吧。您是怎麼想的?既全又專的,如何並存?第二個問題是,“純學術”好理解,但“淨書風”應該怎麼理解?您打算如何“淨書風”?您想“淨”的又是什麼東西?“淨”出來之後的東西又是什麼?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2:01


張培元:好厲害啊,董倚橋。我認為,“專”和“全” 不是對立的,不是矛盾的關係。相反的,它們之間具備相互作用的統一性。兩者相輔相成。我何止推崇“全能獎”?我甚至堅持這個觀點:書法家是精通各種書體的。這是起碼的。否則,充其量只是行書家、草書家或者篆書家、楷書家等等,但不是真正的書法家。精通各種書體之後,就是真正的書法家了嗎?我看也還未必,真正的書法家對書史和書論還應有較深厚的素養。所以,“全能獎”很重要。這個導向應該有,否則,就不是“梁披雲杯”了。關於“凈書風”怎麼理解,的確有仁智之別。但我的初衷卻很簡單:在這里,“純”和“淨”都是形容詞,還不是動詞。以後可能會是動詞,但需要時間。也許再過十年、二十年,甚至三五十年吧,這兩個字可能都會變成動詞了。真到那個時候,也許已經不需要有“梁披雲杯”了。“純”和“淨”作爲形容詞,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自許“梁披雲杯”所做的是“純學術”,“梁披雲杯”的作品表現出來的“書風”應該是純淨的,這是对各位評委和参賽者的一種共勉。那麽,“純”和“淨”作爲動詞又是什麼意思呢?當“純”和“淨”都是動詞的時候,她表達的是一種志向和使命,現在我們還不敢那樣想,只能從自己做起,我們還無法讓誰“純”、或者去“淨”什麼東西。我們只是一個民營機構,我們太弱小了!我們可不是中國書協,我們無法號令天下。充其量,我們只能寄希望於自己的參賽者:“咱們要做純粹的東西,不要去跟風了,要自淨其心”。如此而已。其實,如果每人都這樣想的話,別說是書壇,即使是整個社會,最終必然會純淨起來的。重要的是每一個人的起心動念!希望我們大家能夠自淨其心,如是而已。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2:01


吳川淮:我對“梁披雲杯”的問題沒想太多,該問的大家都已經問到了。到了第四屆,《作品集》裡面這個印章是可以弄成紅色的,這是一個;另外,《作品集》的設計,是否可以和《書譜》雜誌保持統一性?如果《作品集》的風格做得和《書譜》雜誌有一些聯繫,就像是雜誌的贈刊,會不會更好一些呢?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2:02


張培元:好!很好!川淮兄的建議很好!我贊成!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2:02


老九:我覺得,不管《孝經》寫的是哪一段,作者最好都得寫上自己的感受。要是不寫的話,沒用!感覺還是在抄書。沒什麼兩樣!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2:03


張培元:很有道理,已經在《投稿登記表》上有要求了。接下來會再強調一下。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2:04


五味堂主人(書藝公社網):我是從第二屆“梁披雲杯”書法大賽開始關注這個活動的。說實話,在目前看到的展覽中,我認為這個“大展”基本還是秉持公正的原則的。無論是二屆的頒獎還是第三屆的評審,我都在網上關注了。目前能把展覽做的透明化的真是為數不多了。一個真正的書法大賽是需要以公正為前提的。我想問培元先生:第四屆是否還會堅持透明評審的原則?在評審過程中會採取何種形式來保證大賽的公正性?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纯学术 净书风——第四届“梁披云杯”新闻发布会(52楼张培元答记者、网友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