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 发表于 2011-10-25 21:11

《艺境》2011年第1期——卷首语

卷首语

鉴古鉴今开新风

主编/谢小毛

      近年来关于“传统”的话题实在太多。多的让人反感、闹心,因为每个“理论家”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传统观,对于传统的言说、观念也各不相同,传统似乎成了个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本来,学习、尊重传统应该是一个没有任何异议的共识,一个必经的过程,我们不论如何尊重、学习传统都不为过,但在受到西方文化极大影响的今天,这却是一个不得不被一再提及的问题。创新、接轨的呼声,也一次次被提出、放大。然而,高呼创新、接轨者至今也没有多少好的作品被认可是真正的接轨,理论上也没有什么言论令人信服,倒是传统的许多老言论让人常读常新。
      我们“不看广告,看疗效”“听其言观其行”,所以,我们用实际行动和作品说话。本期推出的几位在书画界都是有相当的造诣和影响的,他们的作品和实际行动也表明了他们的传统观,不妨先录两段文字。
介绍孙其峰先生的文章里说“他名扬京津,四海同称,是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他一向崇古,但并不泥古不化,而是积极推陈出新的实干者”。孙老认为“传统还是至关重要的,画画的不知道传统就好比上楼时不走楼梯,偏要从外边爬上去,这是一种很不智慧的做法”。
       刘恒先生评鲍贤伦说他“有自己的突破,他在利用古代文字资料时不是简单的摹仿,而是将简书作为他的符号载体,让自己的追求通过秦简来表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样板,他对古代资料的吸取和再利用上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他的“怀古情结非常浓厚,对古人的向往,比一般书法家更浓。他借助生机勃勃的原生态来进行隶书创作。及时利用了这些新资源,这是他智慧的一面,这是借古。”李一先生也说“在‘开今’上,鲍贤伦很有想法。他总是在梦想秦汉,他的怀古是利用了古人的符号,进行新的创造。秦简文字非常小,他的创作由小变大花了很大的功夫,其创作成功适应了时代的审美需要。”
   刘彦湖自己说:我们在做古典的东西,试图理解古人的话,必须思路上也能回到那个时候,知道古人是怎么想的,怎么看待世界的,怎么认识世界的,然后怎么表达的。这是很顺理成章的。如果你要是真的能跟古人对话的话,我想必须要回到这种思维。……我临古和自己的创作挺信奉王铎的那句话的,一日临池,一日应索请,这么多年我自己的道路,学习古典花的精力和我自己创作的精力相比,可能临古投入的工作量甚至还要大一些。
       ……
       我曾在一篇访谈里说过:“自己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常常会看古今有为者是怎么做的,看看真正的大家是怎么做的。”不知道您读罢本期刊物后有何感受?我在编辑完本期内容后感触是颇多的。一是为我们能够约到这么好的稿子感到高兴,这说明诸位“大腕儿”们对本刊的“立足传统,面向当代”宗旨的认同、信任与支持。如今各种书画刊物多得令人生厌,良莠不齐,因此,没有各位的信任与支持,我们约不到这样高质量的稿子。在此我向各位表示真诚的感谢与敬佩。二是本期刊发的几位高手都是当今书画界翘楚、俊彦,成就有目共睹,但他们都是在深究传统的基础上取得的,并且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因此,这很值得一味喊着创新却没什么新东西让人感动的“勇士”们借鉴、思考。三,他们的成功是在鉴古的基础上成就今天的。古人讲见贤思齐,我希望自己也能更加努力的去借鉴古人、学习传统,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鉴古鉴今,开创新风,成就自己的明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艺境》2011年第1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