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 发表于 2011-10-25 21:39

《艺境》2011年第1期——鲍贤伦

何应辉评说
鲍贤伦的切入点弥补了隶书的传统。隶书一直以来是以汉碑为主导,二十世纪有大量出土资料发现,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古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当中特别是从篆到隶演变过程中的实物资料非常丰富。二十世纪以来,隶书的发现除刻石之外,大量是简牍隶书。在这方面来楚生、钱君匋等前辈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不少人都从简书中吸取营养,也都形成各自特点,但特别成功的不多。鲍贤伦的隶书在这一点上,是到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他通过选择、解构、重组这些资料,再运用到自己的创作,这是他从早年在汉碑打下基础到形成当前风格特征的重要原因,既表现了时代精神又有个人特征。
鲍贤伦的隶书在结字和章法的构成上体现了时代的特点,迥然不同于古人,其风格沉厚、宽博、质朴。我们发现,当代隶书用这种题材搞创作的,更多是在构成上表现现代追求,在形式上考虑更多一些,但在精神上发掘光大往往不够。隶书最难的是质朴,这一点他表现得很成功。
我总结鲍贤伦在艺术表现上有四方面特点:一是抓住了秦汉隶书沉雄、博大、质朴的本质精神,这也是立足于他本人内在的需要。二是大气象,是气象和格局上的大。他的隶书举重若轻,从容自在,轻松,没有刻意,这是构成大气象的元素。三是艺术含量大,作品集中的理论文章已讲得很详尽。刘熙载说,要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这才为大。四是简。他有意识尽量省略技法上的细节,是简约而不是简单,使他精神特征更加突出。

斯舜威评说
以书法史的眼光来审视鲍贤伦的高度,我思考最多的、也是最主要一点,不外乎代表性和创新性,也可以称之为突破性。只有这样才可纳入当代美术史里。鲍贤伦的书法理念和实践是有代表性和创造性的,理由是,他在探索书法形态发展变化上有自己独到的思路。“梦想秦汉”是延续性的,这不仅仅是一种书法理想和抱负,而且是方法论和一种手段。他实现了跳跃式的回归和上溯,在审美理想和趣味上实现与秦汉对接。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在清末民初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形态基本成熟定型以后,如何创新突破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画就走得比较远。在吸取西方艺术养分和运用传统媒介以外的材质上,中国画远远离开了传统,而在书法上,不适宜也不允许走得非常远。其内在本质要求书法只能立足于本体传统进行创新。鲍贤伦书法迂回穿梭到秦汉,尝试书法形态新的发展变化,在秦汉上寻找书法形态变化的可能性,他不是简单的学习摹仿,而是让自己审美取向回到那个时代,从而与时代精神相融合,这是难能可贵的。

刘恒评说
很多人学习传统有个现象,就是临摹时相对满意、对位,一旦到个人信笔发挥,就有脱节、无所适从的感觉。这几年鲍贤伦有自己的突破,他在利用古代文字资料时不是简单的摹仿,而是将简书作为他的符号载体,让自己的追求通过秦简来表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样板,他对古代资料的吸取和再利用上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和借鉴。

李一评说
从当代书法史的角度看,鲍贤伦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有代表性和创造性的书家之一。由于他多年从事文物工作原因,对古代传统理解比一般书家会更为深刻。他的创造性体现在借古开今上取得成果,对当代书坛有启示。鲍贤伦怀古情结非常浓厚,对古人的向往,对天水放马滩的向往和喜欢比一般书法家更浓。天水放马滩有原生态,他借助这样生机勃勃的原生态来进行隶书创作。放马滩东西非常古,但对我们来说是很新的,古人没见过。他及时利用了这些新资源,这是他智慧的一面,这是借古。
另外,在“开今”上鲍贤伦很有想法。他总是在梦想秦汉,他的怀古是利用了古人的符号,进行新的创造。秦简文字非常小,他的创作由小变大花了很大的功夫,其创作成功适应了时代的审美需要,其特点胡小罕文章总结为“凝重的挥洒”,总结得非常准确。他将简书与碑融合,尽管不是达到了制高点,但已有了他自己的独到特征,这是很可贵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艺境》2011年第1期——鲍贤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