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学习传统,以古为师,一方面因时而变,力求把自己的实践和追求融汇到时代潮流中,通过与同道的交流切磋,使自己的创作不断获得新的启发来源。事实证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友天下士,对一个书家的成功裨益良多。
前人的成名立身,靠的是著书立说,据德游艺。当下社会人世纷杂,书者们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现着自我,都以各种各样的“实力”来诠释着人生。这种“实力”无外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创作精品,二是据理言论。怎样去判定优劣,似乎准绳越来越模糊,界限越来越难辨,这种现象不仅是艺术的遗憾,也是当代人的困惑。那么,我们如何去梳理其中得与失?惟有深入的去探究传统,以勤补拙。前人说的字如其人,也就是说人之本性的流露可决定笔下的风神,善读书养其性,勤实践立其格。李可染老人曾经说过:“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传统),再用最大的功力打出来”。任何具备历史责任感的从艺者都不会一味的沉浸在故纸堆中,而是努力的蜕变成形,迹化成道。
人世间真有许多奇怪事,往往不能从表面去判断其结果。印象是端凝持重,言辞慎审,包括衣着都是有板有眼,就连附和式的说笑都会准确地把握尺度,别说,还真有点儿体制下的官僚气质。当你驻足作品前时,那种夺人心目的气势,狂放不羁的态度,谁会想到出自貌相平和的他之手,这其中饱含对艺术创作的灵感,时刻体现着洒脱和无碍,而在表象的背后,又无处不体现他的步步为营,无处不折射出对经典的领悟、功夫的展示、艺术的本质。
为人治艺崇尚“和”生“雅”,欣赏过好作品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追求在笔下有集中的体现,理想时现字里行间。对于一个书者而言,又是难能的“全面手”,所谓全面就是工四体。“工”谈何容易,而实践已经告诉了我们的成功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和谐是事物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和谐者,和合、和睦、顺和、和衷、和平、和美也,也可引申为均衡、合作、平等、浑穆、协调等等。和之贵为了“生”,生衍才有生命,事物才能发展,人类才能进步。
中国哲学思想本源之一的易学很早就建立了“天地人”三才系统的理论架构。《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善用“中庸”态度应世,道家惯用“无为”态度避世,释家则采取“修性”方法渡世,儒、道、释思想的相互抗争又兼容并存,又是中国和谐文化关系的一大奇迹。
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圆融关照,辩证施治,这是中医贻人以慧的重要法宝;刚柔相济,奇正相生,虚实互现,也是人生通艺理的和谐写照。艺术进程如同自然法则的演化,或成矛盾的运动过程,但和谐为度,调剂宇宙万物归于平衡。综观千年书法进展,坎坷不平,快慢不一,有进有退,都与“和”与“不和”大有关系。
寻着流星方向 可不可以找到幸福
越害怕 越孤单 谁的付出多一点
越躲藏 越相爱 越怕输
越长大 越怀念 少年时有多勇敢
骑单车 摔多痛也笑着哭
越单纯 越幸福 心像开满花的树
努力的 深爱过 就不苦
越单纯 越幸福 心像开满花的树
大雨中 期待着有彩虹
你说起那条回家的路
路上有开满鲜花的树
秋天里风吹花儿轻舞
阳光会碎落成一面湖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
“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