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 发表于 2012-6-13 11:05

《艺境》2012.1总第8期卷首语——主编谢小毛:还原本来

最近看了一个书法大赛展览,时刻感受到那种热烈、躁动的气氛:作品不仅“个”大得吓人,飞动不安的点画也在纸上表演着,显得那么的张扬恣肆。而那些“功夫型”的作者也真的下到了功夫,密密麻麻的小字写满了八尺整纸,规规矩矩的小篆也是一丝不苟的完成了六尺六条屏。
每件作品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每个人似乎都怕自己的作品不够震撼,不够突出,不够抢眼,怕不能赢得不了评委的“芳心”,赢得不了观众的认可,因此也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是费尽心机的在努力“做”着书法。很多这样的作品挂在一个展厅,就如同很多摇滚歌手在同时呐喊,我们不仅听不清,而到处声嘶力竭的呐喊也难以让我们靠近某个地方……如果说看了让人“惊恐”有点夸大,但感到不适是确实的。
看了展览之后,来到另外陈列着古代书画作品的展厅里,人少了很多,安静了很多,这种极大的反差也让我想到了很多。古人作品中那种沉稳,那种真实,那种委婉,似乎更有力度,更有可读性,似乎有种亲和力能让人安静的站到它面前。一件一件安安静静的看完展品后,和朋友去了古玩店,没想到竟然得到了一块唐人用朱砂写的墓志砖,尽管只能看清很少的几个字,但那种随意轻松的表达似乎更能让我感受毛笔在他手里的跳动和心意的流走。
不论是今天还是古代,从本质上来说写字本身并非一定要与艺术有什么关联,其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即便从今天的“艺术”立场上来看,这种艺术和其他艺术相比仍然不完全是“纯粹”的,不是作为纯粹审美的意义存在着,因此也决定了这种艺术很难较完全地超越生活而高高在上。它和绘画不同,和雕塑不同,你书写汉字是你随时需要做的工作,一点也不比别人高贵。墓志铭的作者在书写的时候,一定不会以为自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他只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且尽量做好而已。
而在今天,书法是艺术是需要进行创作的,书法爱好者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适应展厅效果,这无可厚非,但生活在生活中的人留下来的东西,被我们称为艺术,并以不同以往“生活”的另一种心态去进行认识、学习、研究、创作的时候,它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东西”了。当我们从原来的“生活”中把它拉出来,并放到适合于我们的另一种环境中去让它适应时,我们实际已远离了它并逐渐对它陌生起来了。因此,我们的思考、研究和创作不应该仅仅是把它拉出来看,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它再归还原处的看,那时的它才是本质的、真实的它。仅仅为了展览,为了名利,用西方的理论、观点、立场来看待它对待它,也一定是扭曲、变形的,不恰当的,更难以认识它、接近它。所以,即便我们为了适应今天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也应当站在它原本的立场上去进行调整、变化。
先民们本来就没有把书法当做一种描绘什么的图形或曰形式来对待,它只不过是生话中的一件事。今天,这种原本不是“画面”的“画面”,真的也应该被我们当做“画面”形式来对待时,就势必变成了为画面而画面的形式了。当然也就少了很多“人味儿”了。
书法(尤其在古代)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平常”事,犹如人高兴了会“手舞之,足蹈之”,它只是人高兴或失意后不自觉的行为表现,颜真卿写《祭侄稿》时不过是在极度的悲愤中、情不自禁地做这件事而已,他在写字(自觉的)这一过程中的种种不自觉地表现才是点画各具形态、千变万化的真正原因。
还原书法的本来的面目,我们或许能更加清晰的认识他是什么。知道他是什么了,我们的创作也许可以轻松些,真实些,纯粹些。

艺境 发表于 2012-6-13 11:08

看看封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艺境》2012.1总第8期卷首语——主编谢小毛:还原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