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 发表于 2012-6-13 11:15

《艺境》2012.1总第8期封面人物——重读翰林章梫

文/叶辉

他是晚清翰林,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科进士;他是著名学者,清亡后谢绝仕途,闭门著书30年出版了《康熙政要》等著作;他是近现代教育的先驱,曾任邮传部、交通部传习所(北京交通大学前身)第一任代理监督(校长)、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校长;他的书法更是近代草书领域的一座高峰,被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评价为“自唐以来千余年,学书谱者第一人”。
时光荏苒,百年一晃而过。重读翰林章梫,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学者苦心著书的彻夜煎熬,一个为了教育事业忙忙碌碌的身影,还可以读到一个遗老对满清的不舍情怀,可以读到一个书法家醉心写字时的洒脱。

学者翰林章梫
章梫(1861-1949),名正耀,字立光,号一山,浙江三门县人。
章梫的父亲思培公严于家教,母知书达理,均出生于书香门第。章梫6岁入私塾,16岁赴宁海城里望族龚先生家受业,得师赏识,以长女许配。
章梫18岁应试中秀才后,到杭州诂经精舍深造,师从江南名儒俞曲园,研学经史,还学习了旧教育没有的数学、天文、地理等现代科学知识。诂经精舍是当时江南著名书院,章炳麟、吴昌硕等都曾在该书院求学。
无奈考举人屡试不中,章梫住书院一住十余年,后经友人推荐,为学使幕友,曾到四川、江西、湖南诸省谋事,考察民情风俗,眼界不断开阔。
光绪二十八年(1902),辛丑乡试,已经42岁的章梫终于考中举人,并于两年后进京一举考取进士,殿试授翰林院检讨,赶上了科举的“末班车”。
清朝被推翻之后,章梫谢绝仕途,专心学问,著述颇丰。他的一生出版有《康熙政要》24卷,《旅纶金鉴》6卷,《一山文存》12卷,《一山息吟诗集》1卷,《王(玫伯)章(一山)诗存合刻》17卷,《一山骈文》1卷,译日文《学校教授学管理法纲要》,校订辑刊《逊志斋集》等。未出版的有《庆民礼遗说考》、《光绪新政》、《方正学祠志诗存》、《明遗民传》等,可惜手稿亦已散佚。
章梫的文章也深得后人好评,据《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章梫工诗能文,所著《康熙政要》,辑述清代典章,抉择精洽。”
章梫著述手稿诗文、笔记百数十册,手书对联、屏条、扇面以及收藏的许多名家书画、手扎、均毁于文革破四旧时。
他遗物《逊志斋集》,明清两朝书记一大箱,碑帖四大箱及西安碑林全套拓片50余包,字画数十件,文集的木刻版全套,于1950年由儿子章以吴分赠浙江图书馆及博物馆收藏。《康熙政要》抄稿一部及沈曾植诸名家题跋手书一卷,捐赠北京图书馆收藏。

教育家章梫
章梫的一生,和教育结缘颇深,是晚清民国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国近代西式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先驱。
清末西学东渐,有识之士纷纷以传授新知识为己任,倡导新式教育。
在1904年考取进士前,他曾任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上海澄衷蒙学堂的副教习、代理校长,倡办了引入现代教育体系海游小学堂、宁海中学。
早在澄衷学堂教学之际,章梫就翻译日本《学校教授学管理法纲要》,介绍西方教育模式,倡议兴办新学。
1904年考取进士后,章梫先后历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译学馆提调、监督(相当于校长),遂得瞿鸿禨(时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徐世昌、张之洞等人赏识,出任翰林院国吏馆协修(编辑)、纂修,功臣馆总纂(总编),德宗实录馆纂修(主编)。又兼京师大学堂经科、文科提调,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校长等职。
在各个学校任职期间,章梫都广揽英才,他担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时,聘蔡元培任北京译学馆国文授教讲述西洋史。
1909年,章梫任邮传部、交通部传习所(北京交通大学前身)代理监督(校长),为我国第一所管理性质的高等院校。
清朝被推翻后,章梫依然不忘教育之根本,曾受聘几所大学担任教师。他曾受聘到青岛孔德大学任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侵占青岛,他移居上海,受著名出版家张元济之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辑。后受仓圣明智大学聘请,主讲文史。
章梫强调国人素质教育,讲求端品行、务实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大力倡导现代教育,做教育制度改革的先驱,对我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清朝遗老章梫
在后世一些史料中,有些人骂章梫是“保皇党”。这种批评不尽客观,但是章梫在清亡之后,确实以遗老自居。
宣统三年(1911),清帝逊政。章梫遗印于颐和园,几欲赴故宫后门御河投水一死了之。经劝慰,先生转念,思先朝德宗实录八十卷未修完;且史稿待续,乃史官之职责。于是约集馆员散处京津者,以阅六月辑成,继兼修清史稿。
1913年,章梫回到上海,以遗老自处。袁世凯、徐世昌先后函电相邀,后又派人厚礼敦请去政事堂任职,俱被谢绝。
王桂云先生写的《章梫与旧时同事相依岛上》提到,近代著名学者章梫,在清季居官,职位不高,而惓念清室,入民国后,他便往来于上海、青岛等地,同一些密谋复辟的人,交往甚密。章梫曾为复辟清室而奔忙于徐州与青岛之间,民国六年(1917)曾赴走京津筹划张勋复辟。
1930年,年届古稀的章梫因为多病,自认为将不久于人世,依然念念不忘去天津朝觐逊帝溥仪,“死亦瞑目矣”。到天津后,他由儿子章以吴陪侍入觐逊帝溥仪于静园,溥仪言曰:“今有列强在,倘清政府在,亦不易治也。”
章梫七十岁生日时,溥仪御书《独抱冬心》匾额赐之。章梫流传下来的不少书法中,都盖有“御赐独抱冬心”的印章。另外,他的常用的印章还有“臣章梫印”、“甲辰翰林”等,可见其对清朝一直念念不忘。
章梫1947年居上海,次年秋迁到杭州颐养天年。1949年1月,天津解放,长孙章文晋(后任驻美大使、外交部副部长等职)夫妇共赴天津任职,且添曾孙,他得喜讯,欣然赋诗寄儿,以志庆贺。
也就在这一年的2月17日,章梫逝于杭州,享年89岁。
关于章梫身为“保皇党”虽然存有争议,不过从后世看,他忠于清朝,“一臣不事二主”看似迂腐,却也是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我们不得否认,清末传统文人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作为儒家思想的坚守者,他们能在中国新旧交替之际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保留传统文人的气节,亦值得尊重。

书法家章梫
章梫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他晚年鬻字为生,笔墨传世甚多,现在也经常能在各大拍卖会见到。
章梫的书法最初走的是贴学一系的路子,接近“馆阁体”,中年后受新文化的影响书风发生了变化,师古法中求变,“挥洒自如,虚实相间,字字狂放,笔笔照应,雍荣浑厚,造诣高深”。
章梫与当时一流艺术家吴昌硕、溥儒等往来密切,经常一起交流。
上个世纪初的上海,曾经有一个知名度颇高的文人雅集组织——淞社。在淞社的文人中,前清遗老和知名人士占了较大的比例。章梫就是淞社的重要人物。1922年,章梫还和王一亭、张伯英、陈师曾、吴侍秋等发起创立中华书画保存会,有会员300多人。
“七七”事变后,京津沦陷,章梫目睹世变,感慨万千,隐居上海租界,以佛老之学自遣,吟诗、作书自娱。
章梫民国时期书法名满天下,在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也非常大。从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的上款可以看出,章梫与社会名流交往密切,当时诸多贤达都以能求得章梫的书法作品为幸事。
关于章梫的书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介绍说:“章梫夙善楷法,晚岁笃好草书,执笔五指并用,运腕如拔镫,翰墨清华,体势秀逸。简椟或累千余言,或作纯草,不杂行书,然无一字不可识……”
“自唐以来千余年,学书谱者第一人。”这是书坛泰斗沙孟海对章梫书法的高度评价。沙先生生前书房里,常年悬挂着章梫的书法对联,可见对其书法推崇备至。
(感谢浙江台州张军清、王根法、陈建华诸友提供部分资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艺境》2012.1总第8期封面人物——重读翰林章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