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 发表于 2012-6-13 11:56

《艺境》2012.1总第8期——高庆春:文化内涵是书法的核心






文化内涵是书法的核心
——对话高庆春

时间:2012年初某日
地点:北京北沙滩中国文联
受访人:高庆春
采访人:叶辉

从楚简中汲取养分,高庆春另辟蹊径,他的篆书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高庆春认为,文化内涵是书法的核心问题,技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思想、修养、眼界、品格和心灵的领悟。

《艺境》:大家都很关心你最近的动向,能介绍一下近况吗?
高庆春:谢谢朋友们的关心!2011年12月 10日在首都图书馆举办了“高庆春书法篆刻工作室首届师生作品展”,这个展览是我到北京后的第一个集中的作品展示,当然大部分是学员的作品,是以一个团队的面目出现的。我和朋友策划了一套名家书经典丛帖,我写了篆书三字经,已经由中国书店出版发行。另外,将近年的书法作品筛选50余件出版了《高庆春书法》。算是阶段性成果吧,创作的情况就这些。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相继在黑龙江省书协、中国书协工作了10年,年初我调到中国文联工作。在努力适应新工作的同时,对书法创作也有了更多深入的思考。同时,文化部书画创作基地我的工作室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22名学员跟我学习,利用每月三天时间在京面授。我也因此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教学和思考相关问题上。书法教学对于我来说是新领域,有压力,也有动力。平时的生活紧张而忙碌,不过挺充实的。

《艺境》:书坛曾经掀起过“楚简风”,并在书法和篆刻领域均有尝试,但是批评的声音也很多,认为多数人没学到楚简的精髓。你的篆书和篆刻均有取法楚简帛书的作品,而书法和篆刻又各有其本体的“语言”,绝非简单的描摹和契刻,能谈一下您的解读和创作体验吗?
高庆春:如今书法作品讲形式至上,作品面目极大丰富,但又多失之表面化。形成所谓展览体,一些作者为入展如东施效颦般的竞相粉饰、拼凑画面,个性的缺失导致作品空洞、做作和雷同。那样的东西很容易丧失生命力。孙其峰先生曾在给笔者的信中指出:要保持作品的“新”和“好”。是说既要讲究作品的视觉效果、有新意,又要注重内涵,经得起推敲和咀嚼。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说到学习楚简,我有所体会。早些年我给自己学篆订立了一个目标:“在金石气与笔墨表现力之间写出自我的篆书个性”。我写楚简是在写了多年小篆、大篆而举步不前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展开的。我虽然也时常被楚简的天真烂漫、鲜活生动的气息所感染,但不与人同的是采取了有所取舍、融会贯通的方法,用大篆的笔法来写简书,复以简书的笔调来调节大篆,有意识克服了简书薄、飘、尖、浮等不足。当然并不把自己限定在某个范畴内,近些年举凡楚简、秦简、汉简,都不同程度地涉猎并汲取有益的营养。因此,我笔下的篆体是杂糅出来的新品种,是带有行草书味道的大篆,似是而非,并不纯粹。这里不仅仅有技法的综合运用,更有经验与灵感的适当融入。笔下流泻出些许古奥、厚重、沉雄、生涩的气息。这一过程美妙而耐人回味。

《艺境》:熊秉明曾经说过“书法是东方文化核心的核心”,让很多人产正共鸣,部分学者和专家也说当前的书法和篆刻都出现了批量的“技术能手”,传统的“精英文化”不断丧失,你怎么看呢?
高庆春:这个提法很有道理,也被大多数学者认可。文化内涵是书法的核心问题。如今社会浮躁是通病,作为东方文化核心的书法艺术,应该给人以高雅、隽永、深刻的精神享受,而不应仅仅是表现技法或花哨的表象。技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思想、修养、眼界、品格和心灵的领悟。现在一些书法家文化修养有欠缺,技术也不过关,更别提内涵了。我自知水平欠缺,越深入学习,越发觉得知识储备不够。读书虽是字外功,其实也是必修课。民国时期的文人书法普遍都好,因为他们传统国学的修养很到位。而我们这一代有断层啊!

《艺境》:丛文俊先生评价你的作品“和而不同,彰显自我”,你认可这个评价吗?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延伸上讲,你打算何去何从?
高庆春:丛文俊先生是我很敬重的书法家,这是前年丛先生对我写的篆书秋兴八首评论时提到的,是肯定,也是鞭策。
有幸在沈鹏学生书法精英班学习,沈老的原创性思想、融会贯通的思想、形式与内容等学术思想对我影响很大。我自身所涉及的篆书、简书、草书、篆刻,路子不是很宽,这几年在几种创作之间有意融合并展示个性追求。对于共通的东西,需要在深入挖掘经典的基础上继续往前走。虽然涉猎的书体虽不多,但不断注入新的养料。从楚简帛书,到秦简汉简书,到章草,我一直在走融合与探索之路。所以我没有给自己定更高的目标,非要达到怎么样,我愿在实践与悟道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创作经验。

《艺境》:你怎么理解作品风格统一的问题?如果从书具金石气方有大家气象的角度说,最认为自己的篆刻与书法有多少相融度?
高庆春:“字如其人”是中国书法追求的至高境界。书与印的协调统一也是我之所求。我的两种书体与印章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篆书的古厚,对我的章草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章草的灵动,也对我的篆书也有一定影响。对于风格统一的问题,不会刻意去追求,是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进行的。单调了没有意思,千篇一律令人生厌,既使风格统一,也应该是基调统摄下的变化。就像沈鹏先生所说的“在共性中发扬个性,在个性里体现共性。”
我时常提醒自己:创作还有很大的空间,别把自己限定在某种风格的框框里,那样不会有什么出路。

《艺境》:你成名很早,作为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秘书长,能谈谈专业从事书法工作对你来说是利多还是弊多吗?
高庆春:中国书协篆书委员在去年办了全国首届篆书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篆书的普及和提高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之前还在深圳办了全国篆书名家邀请展。2011年10月刚刚与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合办了篆书名家提名展。在其位,谋其事。亲历其中,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多做点篆书推广的工作,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比如首届篆书展在《书法导报》上连续推出获奖作品评析、篆书提名展在媒体上的宣传等等,就是让大家对篆书认识、接受、欣赏、参与的一种方式。我希望能与委员会的同道一起把工作做实做细。能为篆书的发展做点事情,我感到充实和满足。

《艺境》:你现在每天花在艺术创作上的时间多吗?
高庆春:这正是我苦恼之处。苏东坡曾感叹“常恨此身非吾有”,对此我感同身受。今年到中国文联后,白天忙于事务性工作,都与书法无关。一般是晚上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每天都是两套脑子工作(笑)。有时起得早,在书法创作之后,再去上班。人到中年,尤其觉得时间宝贵,应该把精力用在该做的事情上。现在参与展览、活动,都是靠平时创作积累下来的作品,好处是面目不雷同。我还想继续做一些经典名篇的创作,在人生最好的时间段留下些作品。

《艺境》:你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吗?
高庆春:北京是个大舞台,所有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五年来我在这个舞台上经历了风风雨雨,也历练得更加成熟、执着、自信和坚定;在这个舞台上不断的学习、借鉴、开阔视野、总结得失、稳步推进,不敢说有进步,变化还是有的。我真的很感激北京,更感恩我们这个时代。

《艺境》:你怎么看待艺术品市场化的问题?收藏家们关注你的作品,你是享受这种状态,还是抗拒?
高庆春:艺术品市场化是大趋势,当下更是轰轰烈烈。说到市场,其实是金字塔尖,极少数人的市场。书法市场往往受到了一些学术、艺术之外因素的影响,字写得好不一定有市场,这不正常,将来会改变的。我对市场看得比较淡,顺其自然。我觉得一个书法家水平、年龄达到了一定程度,市场自然会好,不可强求。现在对于我来说,关键还是提高修养,充实书法创作。这是最根本的东西。




高庆春
1966年生于黑龙江。号悟堂、庆公、嘉泰,斋号悟堂、楚风堂、嘉泰轩、心语轩。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供职于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四、五、六届理事,中国书协五届、六届篆书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协评审委员。西泠印社社员。黑龙江省书协副主席。文化部书画创作基地高庆春书法篆刻工作室导师。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清华美院兼职教授。曾任《中国书法通讯》执行主编兼《中国书法》杂志副社长、黑龙江省书协秘书长、《书法赏评》社长、黑龙江省九届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九届青联常委。
受聘担任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 、全国首届篆书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等展赛评委。策划组织全国首届篆书展、全国篆书名家邀请展、《当代篆刻九家》等。获1993年全国首届正书大展最高奖,1998年全国首届兰亭奖优秀作品奖,全国篆刻艺术展银奖,黑龙江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王羲之书法奖”等。
曾在黑龙江美术馆、漳州、义乌及日本、韩国举办个展、联展。应邀出访日本、韩国、德国、伊朗等。著有《高庆春书法篆刻集》、《高庆春篆刻选》、《中国书法大典·高庆春》、《当代篆刻九家·高庆春》、《高庆春篆书三字经》等。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收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艺境》2012.1总第8期——高庆春:文化内涵是书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