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居士 发表于 2003-1-11 10:00

[分享]六十年代的兰亭论辨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山居士在 2003/01/11 01:19pm 编辑]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一篇冠绝古今的书法剧迹,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自唐以来,围绕这一剧迹的真伪,时有聚讼。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一次论辨,在中国
书法史上影响甚大。

溪山居士 发表于 2003-1-11 10:01

[分享]六十年代的兰亭论辨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山居士在 2003/01/11 01:20pm 编辑]

一、起因和过程
一九五八年以后,在南京、镇江等地出土了不少墓志,其中有五块墓志属东晋明
帝太宁元年(三二三年)至穆帝升平元年(三五八年),正当王羲之的壮年和暮年。这些
墓志的出土引起了考古界、史学界的广泛注意,并在沉寂多年的书法界引起震荡。其
中《王兴之夫妇墓志》和《谢鲲墓志》尤为引人注目,并引发了中国当代书法史上著
名的《兰亭》论辨。
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二日,由郭沫若署名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
伪》一文,在《文物》一九六五年第六期上发表,后又在《光明日报》上连载。郭文
所说的‘王、谢’即王兴之和谢鲲。王兴之是王彬的儿子,是王羲之的叔兄弟,与兰
亭雅集中的谢安、孙绰等都是朋友。谢鲲是风流宰相谢安的伯父,是王羲之两个叔父
王?ND447?、王彬的同龄人。他们的墓志均为刀凿的隶书体,和王羲之用行书书写
的《兰亭序》完全不一样。因此,郭沫若认为《兰亭序》的可靠性问题,‘便不能不
重新提出来’。经过一番考证,郭沫若批判了《兰亭序》的后半段文字有悲观论调,
不合王羲之思想,因而断言《兰亭序》是‘依托’的。‘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
是王羲之的笔迹’。从而进一步认定,现存王羲之的草书,是否都是王羲之的真迹,
还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郭沫若说:‘我乐于肯定:《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就是智
永所依托。’智永是王氏的七世孙,为陈代永欣寺和尚。
在中国古代书学史上,《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真伪
问题,清代学者阮元、李文田和包世臣等早就提出来了。但由于缺乏资料,无从争议。
现在有‘王、谢’墓志的出土,郭沫若认为‘李文田的预言可以说已经实现了一半。
我很相信,在南京或其近境的地下,将来很可能有王羲之真迹出土,使李的预言能得
到全面的实现’。
郭沫若的‘依托说’,不仅直接指向《兰亭序》的不真,而且还意味着凡属唐摹
宋刻王羲之的书迹皆为伪,由此对汉魏两晋六百年的书史提出异议,六朝至隋唐以下
的书史、书评也受到冲击。
郭沫若的文章,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由于当时正在进行‘四清’运动,处于
‘******’的前夕,又鉴于郭沫若在学术界的影响,一时学界缄口不语。
但仍有人大胆地提出质疑。南京市文史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
议》,称郭此说为‘惊心动魄之论’,并进行了辩驳。高二适引证有关文献资料和法
帖资料,从郭沫若到包世臣、李文田,一一驳议,认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
不可更易的铁案’。
高二适先将文章寄给报刊,但未被刊用。他又将文章寄给章士钊,希望得到章士
钊的支持和帮助。章士钊写信将文章转呈毛泽东主席。
章士钊致毛泽东的信:
润公主席座右:
兹有读者江南高生二适,巍然一硕书也(按‘硕书’字出《柳集》)。专攻章草,
颇有发明,自作草亦见功力,兴酣时并窥得我公笔意,想公将自浏览而喜。此钊三十
年前论文小友,入此岁来已白发盈颠、年逾甲子矣。然犹笃志不渝,可望大就。乃者
郭沫若同志主帖学革命,该生翼翼著文驳之。钊两
度细核,觉论据都有来历,非同随言涂抹。郭公扛此大旗,想乐得天下劲敌而周旋之。
(此论学也,百花齐放,知者皆应有言,郭公雅怀,定会体会国家政策。)文中亦涉及
康生同志,惺惺相惜,此于章草内为同道。该生来书,欲得我公评鉴,得以公表,自
承报国之具在此,其望虽奢,求却非妄。鄙意此人民政权文治昌明之效,钊乃敢冒严
威,遽行推荐。我公弘奖为怀,惟(望)酌量赐予处理,感逾身受。?NFDAF?此籍叩。
政绥
章士钊谨状
七月十六日
该生致钊书附呈,不须赐还。
毛泽东经一夜审阅,翌日即七月十八日复信章士钊,信中有云:
……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
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
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八日
同一天,毛泽东又致信郭沫若:
郭老:
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酌处。我复章行严先生信亦先
寄你一阅。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若何?
敬颂安吉!并问立群同志好。
章信、高文留你处。我复章信,请阅后退回。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八日
在毛泽东的关怀下,信发出五天以后,七月二十三日,高二适的《〈兰亭序〉的
真伪驳议》在《光明日报》发表,一九六五年第七期《文物》还发表了高文的手稿影
印全文。
高二适文章的发表,立即引起讨论的扩大。《文物》第九期到十二期连续发表了
郭沫若、龙潜、启功、于硕、徐森玉、赵万里、李长路、史树青等人的文章,拥郭反
高。一九六五年的下半年,有个别学人著文不同意郭沫若的观点,如严北溟、唐风等。
一九六六年春,广东的商承?NFDAD?撰文《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并及〈兰亭序〉》,
从字体演变的角度,论述隶、行、草、楷等书体的发生、发展、成熟过程,驳郭文之
误。因刊登在《中山大学学报》上,更因‘******’在即,论辨难以为继。
‘******’中,郭沫若于一九七二年,在《文物》第二期发表《新疆新出土
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一文,认为残卷字迹‘笔捺极重,隶书气味很浓’,称
一九六五年期间曾热烈辩论过的《兰亭序》真伪问题,‘在我看来是已经解决了’。
此文又以大量篇幅,批驳了章士钊在《柳文指要》一书中坚持《兰亭》非伪的观点。
此时,章士钊已九十二岁高龄,请高二适代写反驳文章,终因政治环境不允许而作罢。
一九七三年《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兰亭论辨》一书,将郭沫若等十余篇主伪
的文章划归唯物主义范畴,编入此书上册,将高二适、章士钊、商承祚三人主真的文
章划归唯心主义范畴,编入此书下册,旨在总结此场论辨。

溪山居士 发表于 2003-1-11 10:02

[分享]六十年代的兰亭论辨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山居士在 2003/01/11 01:20pm 编辑]

二、论辨观点
郭沫若等主张《兰亭序》为伪的观点大致有:
(一)南朝梁代以前文献,未见今传《兰亭序》文。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未
收。梁武帝和陶弘景多次论书中亦未提到。只有《世说新语》注文中收入《临河序》,
故疑《兰亭序》即是《临河序》,今传的《兰亭序》是后人伪托。
(二)《兰亭序》既为仿石崇的《金谷诗序》,两者字数应相差不多。今传《兰亭
序》字数多出一百六十七字,是《金谷诗序》的一倍。而《临河序》的字数恰与《金
谷诗序》相当。所以《兰亭序》是在《临河序》的基础上,加以删改、移易、扩大而
成的。注家有删节右军文集之理,无增添之理。
(三)《兰亭序》所增添的‘夫人之相与’以下一百六十七字,实在是大有问题。
本来‘大家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再说也不合王羲之的性
格,他‘倔强自负,他决不至于象传世《兰亭序》中所说的那样,为了“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而“悲夫”、“痛哉”起来’。
(四)字的时代风格与现在见到的晋代碑刻和出土的墨迹不合。王羲之在唐以前和
唐初是以善草隶、隶书、章草著名的。‘王羲之的字迹,具体地说来:应当是没有脱
离隶书的笔意。这和传世《兰亭序》和羲之的某些字帖,是大有径庭的。’‘故世无
右军之书则已,苟或有之’,‘必须有隶书笔意而后可’。
(五)梁武帝《书评》说‘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但
《兰亭序》的字势,却丝毫也没有雄强的味道’。唐人韩愈、张怀?NF146?、清人
包世臣对王羲之的字,‘批评是相当严峻的,和梁武帝的《书评》恰恰相反。这就表
明: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都是王羲之的真迹,还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
(六)‘文章都是依托的,墨迹不用说也是假的了’。‘梁与唐之间相距六十余年,
这就是依托的相对年代’。郭氏说:‘我乐于肯定:《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就是智
永所依托。’智永是陈代永欣寺僧,系王氏后裔,能文善书。‘不仅《兰亭序》的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语句很合乎“禅师”的口吻,就其时代来说也正相适应。’
(七)《兰亭序》第一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两字系填补而成,且
经过添改。这足以证明《兰亭序》决不是王羲之写的。
(八)今存神龙本墨迹就是《兰亭序》的真本。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写的稿本,
它不是临摹本或者‘响拓本’。
(九)《三国志》的晋写本既是隶书体,则其它一切写本都必然是隶书体。新疆出
土的晋写本是隶书体,则凡属晋代书都必然是隶书体。而《兰亭序帖》却是后来的楷
书体,那么,《兰亭序帖》必然是伪迹。
(十)看到两种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又为《兰亭帖》的伪造添了两项铁证。
《兰亭序帖》的真伪问题,看来是已经解决了。
(十一)王羲之的《豹奴帖》是章草,有名的《十七帖》是稿书,但乃带有章草笔
意。这些和《兰亭序帖》是大有距离的。《青李来禽帖》是行书,颇带后来的楷法,
但与《兰亭序帖》也截然不同。唐玄宗时传入日本的《丧乱帖》与《孔侍中帖》,用
笔与《宝子》、《杨阳》及王、谢墓志等尚有一脉相通之处。《快雪时晴帖》与《兰
亭序帖》笔意颇相近似,则直是更晚时代的伪作了。
(十二)何谓‘隶书笔意’?‘隶书笔意’是指秦汉隶书特别是汉隶的笔法。‘具
体地说来,是在使用方笔,逆入平出,下笔藏锋而落笔不收锋,形成所谓“蚕头”和
“燕尾”。南北朝人的碑刻字或写经书,虽已收锋,仍用方笔;凡一点一划、一起一
收,笔锋在纸绢等上转折如画三角形。这样的用笔法,就是所谓隶书笔意。’晋代的
书法处于隶书阶段。
商承祚、高二适等主张《兰亭序》为真的观点大致有:
(一)梁代以前文献未见收录,并不能证明《兰亭序》的不存在。《世说新语》云
‘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已正式提到《兰亭序》的名称,注
文又说是《临河序》。以后又称《兰亭诗序》、《兰亭记》、《修禊序》、《曲水序》、
《兰亭文》、《禊饮序》、《禊帖》等等。如果本有原题,后人不会任意为之改易。
不论是刘义庆所称《兰亭序》,还是刘峻(孝标)注的《临河序》,‘两者皆为晋人不
同的命名,二刘以所见的抄本标目各异,也就入录不同,故不能是说《兰亭序》为后
人伪托’。用《兰亭序》的早出晚出,作为真伪的绝对根据,是没有什么理由的。
《姨母帖》是王方庆进与武则天的王氏家族十帖之一,时间后于《兰亭序》三百六十
余年,是知晚出并不能证明其物之无。
(二)《兰亭序》仿《金谷诗序》不能从形式上做机械的对应类比。刘峻注文中
《临河序》‘右将军司马、太原孙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一段三十九字,属于
《序》的附记,在正文中可录可不录。赋诗者二十六人因不入正文,故于议论后以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表明各人的诗及作者姓名另有附记;不能赋诗受罚者有
十五人,更无关宏旨。《兰亭序》较刘峻所引《临河序》多出‘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一段,一百六十七字,是《兰亭序》的精华所在,正是可以‘敌’过石崇之处,所以
说右军‘甚有欣色’。这是模仿的创造。不存在在《临河序》基础上加以删改、移易、
扩大而成的现象。注家删节了右军之文(如赋诗者、罚酒者三十九字),并未增加右军
之文。
(三)《兰亭序》中‘夫人之相与’以下一大段一百六十七字,正是右军文采和情
怀的写照。羲之思想杂糅儒、释、道三家。从羲之的言行表现,不足以说明他是‘一
死生、齐彭殇’的信徒,反而证明其性格充满着许多矛盾,即既望用世,又想遁世;
既求旷达,又心胸狭隘(初时对王述傲慢,后由妒忌而誓墓不仕)。‘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时,就‘快然自足’;当其‘所之既?,情随事迁’时,又不免感伤悲怀。
这种心情,正是当时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的矛盾。羲之的《兰亭序》反映出自己乐极
生悲中的苦闷、彷徨,自然容易引起时人的共鸣,故及其文一出,便转相传诵,风靡
一时。修禊同游者孙绰,其诗有‘忘味在闻韶’的达观语句。但在他的《兰亭后序》
中却出现‘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前后心情判若两人,难道可以说这篇《后序》亦
是后人所依托?
(四)郭文中引用前人评语,说明王羲之最善草隶、隶书、章草,未脱隶意。这种
说法是不对的。根据历代书评,称晋人之草虽然有时指章草,但更多的是指今草。唐
以后所说的草,则包括今草以及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唐张怀?NF146?列王
羲之所善之草,可知确指今草。所以,王羲之最擅长的不是章草和隶草,而是今草和
楷书,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行书。郭文把王、谢墓志的书体和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联系在
一起来说是否恰当?将《兰亭序帖》的真伪问题联系在一起来说是否有必要?《王兴之
夫妇墓志》等既非出自好手所书,而刻工又极粗劣,很难说它在书法史上占有何等重
要地位。它的出土,只是证明:①当时对墓志的书法并不重视,就是‘书法世家’王、
谢家族也是如此;②东晋墓志的通用书体,有的是隶书,有的是隶楷,各体皆有。我
们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去认识书法的发展。上层的书法和民间书法有一定距离,砖
刻主要由陶工所书,是民间书法的一种,要想用晋砖文字来窥探书家多种笔法,事实
上是有困难的;欲以晋砖和墓志衡量书家的一切书法,此路是难以行得通的。
(五)郭氏说梁武帝《书评》称王右军,‘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而在《兰亭序》中,却没有雄强的味道。这里,涉及艺术欣赏问题,也关乎对王羲之
的评价问题,还有个辗转叠摹效果问题。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
主要贡献是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王
羲之改革了传统的程式笔法,使其丰富多彩,避免了千篇一律。对此不能单纯地理解
为笔划和线条的差异,不能把艺术概念和科学概念等同起来。《兰亭序帖》,是王羲
之所书,但不管是传世的神龙本还是定武刻本,皆属唐人辗转叠摹钩填,由于辗转叠
摹者‘间用我法’,笔法的神韵逐渐失真,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能反映出羲之书法的体
态和面貌,不同于‘向壁虚造’。《丧乱帖》等因未经多次转摹填廓,故《兰亭序帖》
与《丧乱帖》等自有距离,有的基本相似,而又稍有不同。所以,不能轻易肯定《兰
亭序帖》为伪作。
(六)郭氏谓《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都是智永所‘依托’,而今存神龙本就是智
永所写的稿本。这个说法,缺乏事实根据,是‘想当然’的说法。郭文虽曾提到‘用
笔的方法是有同一的时代性或同一作者的个性的’,但未举出神龙本与智永书法相同
的特点在哪里。智永所书《千字文》的刻本与手写本,风格还是一致的。今将神龙本
与《千字文》比对,风格、笔势有出入,前者多骨,后者胜于肉,不能谓其一致,故
非出自一人之手。隋炀帝评智永书谓‘得右军之肉’,这贬辞是不无见地的。今人如
果肯定神龙本是智永所书,那末,他的《千字文》就无一真本,同样是‘依托’的了。
郭氏两次提到前人称智永临写过《兰亭序》,还有刻石,郭氏说:‘虽然没有把真象
透露出来,但智永和《兰亭》有密切关联是很明显的。我估计,智永写《兰亭》应该
不只一本,象他写的《千字文》存八百多本的一样,故旁观者以为他在“临写”而已。’
果真像郭氏说的这样‘大量生产’,何以下及唐太宗时,才半个世纪左右,而仅有一
本《兰亭序帖》传世,稀如‘凤毛麟角’呢?姑且缩小一下数字,算它一百本,其余
九十九本未露,到哪里去了?这不但无以证明《兰亭序帖》是智永所为,反而证实了
智永不仅见过王羲之的《兰亭序帖》真迹,而且曾存留在他的手里。
(七)‘隶书笔意’,是讨论《兰亭序帖》真伪中突出的一个问题。郭氏的说法虽
明白具体,但如仔细分析一下,其中实包括两种笔法在内:一是下笔藏锋,落笔不收
锋的汉隶挑法;一是无波挑而起止收锋的所谓方笔。没有残余隶笔,而谓之有隶书笔
意,必须以具有隶笔的形态为前提,因隶书笔意是隶笔表现出来的,离开了这个条件,
所谓隶书笔意是不存在的。《十七帖》用上述笔法和总体性准则来衡量,都体会不出
它有隶书笔意。《十七帖》属于今草而不属于章法。郭氏谓东晋时代的书法仍处于隶
书阶段,当时的人们不能写出脱离隶书笔意的楷书,能符合实际情况吗?一种新事物
在取得显著地位以前的各个发展阶段,每每是在‘旧时代’里完成的,如认为脱离隶
书笔意的楷书不在‘隶书时代’出现,那不是只能在楷书时代出现了么?东晋社会使
用的书体,具隶法的多见于砖、石刻文或写经书,少见于行、草书,所以不能肯定东
晋是隶书时代。
(八)唐太宗父子书法,均得法于右军之《兰亭》。太宗收藏《兰亭》,又亲自为
《王羲之传》写赞文。以太宗之玄鉴,欧阳信本之精模,当时尚复有何《兰亭》真伪
之可言。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穷年累月访求王帖,二十多年始完成这项工作,
其认真、细致为大家所公认。所集之字,书法风格基本一致,前人已有定评。其中
‘集’字,神龙本约二十多个,则怀仁所据的字帖不是出于智永一手,也只能是智永
以后的人再仿神龙本的书法风格而‘依托’的‘伪中之伪’,则怀仁集智永之书,就
成了‘集再伪做之大成’。

溪山居士 发表于 2003-1-11 10:03

[分享]六十年代的兰亭论辨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山居士在 2003/01/11 01:21pm 编辑]

三、余绪
这次《兰亭》论辨虽就真伪问题意见对立,相持不下,但双方在有关《兰亭序帖》
的艺术价值和王羲之的艺术成就的评价上,观点还是比较接近的。
郭沫若连续几次说到这个问题。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
中说:‘我在这里要作一次交代:我说《兰亭序》依托于智永,这并不是否定《兰亭
序》的书法价值;也并不是有意侮辱智永。不,我也承认《兰亭序》是佳书,是行书
的楷模,这是不能否认的。我把《兰亭序》的写作权归诸智永,是把应享的名誉归还
了主人。我自己也是喜欢《兰亭序》书法的人,少年时代临摹过不少遍,直到现在我
还是相当喜欢它。我能够不看帖本或墨迹影印本就把它临摹出来。’在《〈驳议〉的
商讨》中又说:‘对于羲之字帖,应该分别研究,定其真伪;不好抱着一成不变的态
度,认为“一真一切真,一伪一切伪”。不是这样。我们并没有意思否认所有王羲之
的字帖,更没有意思推翻王羲之的地位。《兰亭序帖》,即使肯定不是王羲之写的,
它的书法价值是谁也不能抹杀的。’五年以后,在《新疆新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
残卷》中再一次说:‘不过,《兰亭序帖》虽伪,并不贬低它的价值,只是它不是王
右军所书而已,不仅字迹不是王右军所书,序文的后半段也不是王右军所作;这样说
也并不贬低王右军的价值。一定要坚持《兰亭序文》的后半段绝非伪作,那倒是有损
于王右军的。’
千百年来,作为书圣,王羲之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兰亭序》,一直是书法家们必学的范本,大量地被临摹、传拓,化身千万,就像是
有了独立的生命力,与东晋以来的中国书法史相始终。不仅如此,《兰亭序》对中国
文学、绘画、雕塑、建筑、文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邻邦日本、韩国等国的书坛,都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论辨的几位主将,在此后不久相继谢世,论辨也随即落幕。但关于《兰亭》
的讨论将继续进行下去。它将从文化史的角度,揭示‘兰亭’研究更深刻的学术意义,
从而为中国书法史的研究开辟新的领域。

溪山居士 发表于 2003-1-11 11:00

[分享]六十年代的兰亭论辨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山居士在 2003/03/06 05:42pm 第 1 次编辑]

王羲之《兰亭序》各类藏本鉴赏请参见这里:
http://www.shufa.org/cgi-bin/bbs/topic.cgi?forum=28&topic=12 

郭沫若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全文请参见这里:
http://www.shufa.org/cgi-bin/bbs/topic.cgi?forum=28&topic=9&show=
高二适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附郭沫若《<驳议>的商讨》全文请参见这里:
http://www.shufa.org/cgi-bin/bbs/topic.cgi?forum=28&topic=10&show=
商承祚的《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并及<兰亭序>》全文请参见这里:
http://www.shufa.org/cgi-bin/bbs/topic.cgi?forum=28&topic=11&show=
王玉池的《‘兰亭论辨’中的误会及其他》请参见这里:
http://www.shufa.org/cgi-bin/bbs/topic.cgi?forum=28&topic=13&show=
王元军---<<从六朝士人不屑碑志看“兰亭论辩”的失误>>请参见这里:
http://www.shufa.org/cgi-bin/bbs/topic.cgi?forum=28&topic=100&show=0

浩川 发表于 2003-1-11 12:55

[分享]六十年代的兰亭论辨

老兄:把删了,啊!

溪山居士 发表于 2003-1-12 10:19

[分享]六十年代的兰亭论辨

下面引用由浩川在 2003/01/11 12:55pm 发表的内容:
老兄:把删了,啊!

不好意思,
已经改好了!

只爱古人书 发表于 2003-1-13 23:06

[分享]六十年代的兰亭论辨

兰亭字字可见右军笔法。凡是喜欢大王的同道都看得出来,哪里来的伪托之说呢?真是贻笑大方!!!

majun2033 发表于 2003-3-5 23:41

[分享]六十年代的兰亭论辨

"一九七三年《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兰亭论辨》一书,将郭沫若等十余篇主伪
的文章划归唯物主义范畴,编入此书上册,将高二适、章士钊、商承祚三人主真的文
章划归唯心主义范畴,编入此书下册"
可笑可悲。
郭文中曾推崇献之:“他(献之)稍长后,认识到了社会的要求,感觉到书法必须改革,应该采取‘稿行之间’的道路。”——-此说同自己的引述推理迥然相背。且不说大令的贡献有没有那么大,单是如此一顶单薄的高帽,就很令人嚼蜡;更何况父子所处同一时代,其书亦为伪作无疑。如此以伪证伪,有失风范。

BIOS1128 发表于 2003-4-15 17:45

[分享]六十年代的兰亭论辨

可笑可悲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六十年代的兰亭论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