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8-20 00:15

细看王右军如何用笔------丧乱贴,二谢帖,得示帖经典高清图

《丧乱帖》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草书。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8行62字,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4厘米。在圣武天皇时期传入日本。释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纸张研究  
1、双钩填墨不单单是先勾轮廓,然后再填上墨色。而是由许多细微如头发丝般的线条重合而成,每一个点,每一根线条,都像用丝线织绣出,技术相当精致。
2、《丧乱帖》的纸料是雁皮55%、楮45%的混合纸。黄蜀葵淀粉粒子得到确认。南宋周密(1232-1298)在《癸辛杂识》中提到:“凡撩纸,必用黄蜀葵梗叶新捣,方可以撩,无则占粘不可以揭。如无黄葵,则用杨桃藤、槿叶、野蒲萄皆可,但取其不粘也”。黄蜀葵是手工抄纸重要的辅料之一,特别是双人或多人抄纸时,纸药是一种阻虑剂,也是起到悬浮纸浆、分张、掌握厚薄等作用。
3、纸张厚度平均0.064毫米。考察唐代唐高宗时期长安宫廷写经纸张的厚度,多为0.07毫米左右。
4、《丧乱帖》和《孔侍中帖》所用的纸张都可以看出有纵向纹理。在富田淳等修复前,多认为是“纵帘纸”,但通过此次修复时发现,纵向纹理是折痕。《孔侍中帖》亦如此。
  实际上出现折痕,是为了保护字迹而采取的“勒成行道”方法。中田勇次郎曾于1984年提出米芾《书史》所谓“勒成行道”说。米芾在书中介绍唐人裱褙方法时说:“古人勒成行道,使字在筒瓦中,乃所以惜字。”这是唐人保存古法书的方法。
 
勒成行道
  古人对于珍贵的书迹,为使其不受因舒展开合时与纸背摩擦而渐渐使得字迹磨灭,乃使“勒成行道”之法加以保存。具体方法是,在纸背按一定间距勒出格线,置字迹于格线之中,于是纸面就会出现有如波浪形(筒瓦状态)的起伏状。这样舒展开合卷子时,会减少字迹与纸背的摩擦,减轻墨迹的磨损度。古人“惜字”,苦费心机,但“勒成行道”之法已不传。根据《丧乱帖》原物得以验证,实中国文化之一幸事。
  在传世的唐代真迹中,凸状折痕得到确认的有孙过庭《书谱》、智永《真草千字文》。传贺知章书《草书孝经》也可看出。不过孙过庭《书谱》所见的“白界”折痕,明确是为方便书写。正如西川宁认为的那样,是用一种竹片压出纸张的纵向折痕来代替墨界(乌丝栏)。但《真草千字文》、《草书孝经》的折痕,并不是为了书写上的方便,作为保护上的措施而加上的。

2006年3月于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上展出。本人有幸前往观赏。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8-20 13:04

现在发帖真难!!!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8-20 13:10

现在发帖真难!!!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8-20 13:04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8-20 13:18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8-20 13:24

本帖最后由 西蜀罗岗 于 2012-8-20 13:30 编辑

右军用笔,大多露锋,侧锋下笔。以得“笔势”。这种正宗的用笔,在智永处还能看到。“宋四家”也能留看到一些,之后,不复存矣。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8-20 13:33

继续看如何“起”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8-20 13:42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8-20 13:46

凡“起笔”开始行,皆有此3个动作完成,一个也不能少,否则,用笔单调,不耐看。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8-20 13:50

《伯远帖》用笔亦如此。可以去参看《伯远帖》用笔。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8-20 13:59

杀纸入锋,笔力强劲。奶奶的,妤干净。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细看王右军如何用笔------丧乱贴,二谢帖,得示帖经典高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