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才 发表于 2012-9-1 15:41

写在拙集《适庐山水诗稿》出版之际

我的为学之路
         ——写在拙集《适庐山水诗稿》出版之际
            
                        杨天才

   十年前,我编著的第一本书《唐宋书画诗赏读》出版;十年后,我又出版了个人的山水诗集——《适庐山水诗稿》。十年之内,能够出二本有关诗歌的集子,是我所没有想到的。这是因为,我最开始的起点不是诗歌,而是钟情于小说创作。
   我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沉醉于屈灵均、冯梦龙、吴承恩、罗贯中这些文学大师的世界而不能自拔。为了购买大师的书籍,微薄的工资常常是入不敷出,没办法,我只得节衣缩食。书读久了,我尝试着模仿拼凑一些文字,把自己创作的所谓的小说,偷偷寄往《人民文学》、《十月》、《收获》,结果是泥牛入海,偶尔也会有一些结果,也只是一个退稿的结果。几年下来,我的一点文学自信也受到重创,进而怀疑自己不是搞文学的那块料,只得偃旗息鼓。极不情意地把时间和精力转到了书法上。
   2002年,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上研究生课程班。上学期间,有幸聆听王朝闻先生授课,非常荣幸有机会到王老府上请教。先生是高人,一眼就看出我治学上的软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古来书家,多是大学问家。学书法一定要有一门学问做支撑。学术研究视野一定要开阔。”王老的这一番话,对我而言,真是醍醐灌顶,点醒梦中人。在京研读的二年间,文史类的书籍强迫自己看了不少,利用课余时间到“国图”、“北图”去抄卡片、复印资料。二年下来,也积攒了一些自己想要的资料。
   2003年秋,在赴中原游艺之前,我携拙集《唐宋书画诗赏读》往西安,求教于霍松林先生。叩门,入室,寒暄后,霍先生待我进他的书房。先生书斋很简朴,四壁图书外,一对老式靠背沙发坐了几十年。霍先生看过拙集后,对我说:“唐诗、宋诗是入径的不二法门,诗要入境,一是熟读唐宋诗经典,一是要经人生历练,两者缺一不可。”先生这一代学人都有一些相同之处,那就是生活低调,为人平易谦和,对于晚辈求教者真诚以待,热心传授。这种的关爱和真诚,在当下,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2004年春,我到河南美术出版社做编辑。“河美”是一家专业为书画家服务的出版社,作为一编辑,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书画界及书画家接触是频繁的。如书法界的张海、周俊杰、李刚田、宋华平等诸先生;美术界的马国强、谢冰毅、刘杰等诸先生。中原文化底蕴深厚,河南是书画大省,中原书画家的修养是很高的。而这些先生们大多雅好诗文,在向诸位先生学习、求教的过程中,使我获益良多。这些师长对我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2007年夏,我又到河南省文联书法家协会工作。我在河南的游艺、工作的经历,这是我人生当中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我的人生历练和学问的积累,提供了丰沛的养分。
   按说,以我个人的悟性、学问而言,能够出二本诗歌的集子是困难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万事万物,细观之,总有一些规律可寻。如果没有学界前辈的教导、书画界师长朋友们的点拨赐教,我也不会有今天的一些小成。
   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自己已年过不惑,回头看看这20年来的访学游艺之路。我觉得:这些年,走的是一条由文学而入书法,由书法、美术理论而入诗歌的尝试之路;走的是一条循序渐进、边学边悟、日积月累的摸索之路。治学方法不敢说高明,但为学的方向基本正确。这些年来能有几本小书面世,实属无心无意而得,属于意外收获。真的要感谢缪斯对我的垂青。
                  

                                  松庵写于中州枕石山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在拙集《适庐山水诗稿》出版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