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初学者 发表于 2005-4-1 06:20

沃兴华先生临书指南

这个帖子我最先是发在贵州书道联盟的,但沃先生是上海书法界的代表人物之一,理当也应发在此处,是故现在传上来与各位朋友共赏。
沃先生书法理论与实践俱佳,可谓上海书法界的骄傲!但贵版似乎对其书艺介绍很少啊。

书法初学者 发表于 2005-4-1 06:21

沃兴华先生临书指南

沃兴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委。
在书法创作和研究方面出版的著作有:《敦煌书法》、《敦煌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全集.秦汉简牍帛书》上下卷、《上古书法图说》、《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通论》、《怎样写斗方》、《从临摹到创作》、《储云沃兴华书画作品集》、《沃兴华书画集》、《沃兴华书法作品集》、多卷本《金文大字典》(合著)等。

书法初学者 发表于 2005-4-1 06:22

沃兴华先生临书指南

临汉《礼器碑》
战国和秦汉时代,人们在粗细均匀的线条上添加各种龙凤虫鱼的装饰性图案,产生一种叫“鸟虫书”的美术字。到东汉,人们将这种图案融化到笔画中去,一笔写就,变成了横画的蚕头雁尾和撇捺的波磔挑法,于是出现了分书,分书是装饰性很强的字体。
分书的主要特征是取横势,表现横势的方法有三:一是横画写得舒展、跌宕、有波磔;二是结体略带扁形;三是章法上缩小行距,让左右字靠得紧些,感觉上连成一气。
分书是没有转折之笔,运笔要笔笔断,断而后起,否则,一连写就有楷书的意味了。
《礼器碑》的笔画清朗遒劲,波磔处重按快挑,蚕头雁尾比较夸张,粗细变化比较明显,运笔节奏非常强烈,风格与唐代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相近,可以参照着临摹学习。

书法初学者 发表于 2005-4-1 06:22

沃兴华先生临书指南

临汉《西狭颂》
写汉魏碑版要追求金石气,追求的方法是:以涨墨表现石刻线条的残损剥蚀;以顶锋逆笔表现石刻线条的粗糙厚重;以提按起伏表现石刻线条的深深浅浅、凹凸不平。
《西狭颂》的线条厚重,临摹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圆,笔锋不要偏侧,尽量走在笔画的中间;二是毛,笔锋顶着纸面逆行,辅毫逸出,线条就会毛糙。厚重的线条容易呆板和腻滞,要避免这种毛病,起笔和收笔有时要露些锋芒。适当的露锋,在点画形式上能表现灵巧姿媚,在结体章法上能表现运动的气势,在创作心态上能表现随意而不拘谨。
《西狭颂》的结体宽博,临摹时应尽量将点画撑在字形的四周,让中间留出空白。宽博方整的字形相互之间缺少阴阳向背、穿插避就的关系,呼应联系不够,因此章法上字距行距必须小些,靠得紧些,否则容易散漫。
《西狭颂》的风格与唐代颜真卿楷书《李玄靖碑》相近,可以参照着临摹学习。

书法初学者 发表于 2005-4-1 06:22

沃兴华先生临书指南

临王远书《石门铭》
传统书法分帖学和碑学两大类型,他们的运笔方法和点画形式有很大区别。在运笔方法上,帖学偏重于提,碑学偏重于按;帖学强调顺畅,碑学强调逆涩。在点画形式上,帖学偏重于线条的两端,提按顿挫,回环往复,中段则很快地一掠而过,因而显得轻灵劲挺;碑学偏重于线条的中段,抑扬起伏,跌宕舒展,两端则不作过分的修饰,因此显得浑厚大气。
《石门铭》的点画圆浑苍茫,临摹时运笔要注意两点,一是将笔杆朝笔画运动的相反方向倾斜,让笔锋顶着纸面逆行,使辅毫散开,造成线条两边的毛糙感。二是加强运笔时的阻拒力量,好像有东西挡着不让前行,竭力与争,手不期颤而颤,造成线条的曲折起伏。
《石门铭》的结体“飞逸奇浑”,临摹时也要注意两点,一是强调横势,笔画尽量往横里舒展;二是左低右高,形成一种奇险的造型特征。

书法初学者 发表于 2005-4-1 06:23

沃兴华先生临书指南

临汉《开通褒斜道刻石》
《开通褒斜道刻石》的点画没有粗细区别,基本上是一根等粗的线条,因为刻在高低不平的山崖石壁上,所以线条比较毛糙而且有起伏。作者在书刻这件作品时,可能受山川景色的感动,心胸豁畅,不仅点画极力舒展,而且结体也极力开拓,显得非常大气。字形内的布白非常疏朗,有许多甚至大于字距行距,因此造成上下左右字的亲密无间,浑然一体。
《开通褒斜道刻石》的书法特征是:点画单纯,结体开阔,章法茂密。我临写时,常常用一根等粗的线条,在字形不散的前提下,尽量荡逸开去,走到哪里是哪里,用苏东坡的话来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将结体扩张到极限。同时,用一根等粗的线条去切割空间,注意所切出的空间相互之间的大小疏密、横竖斜正的对比与谐调。我觉得这是一种练习胆量气魄与笔势造形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我近几年的创作,在字体变形中敢于不受束缚地极度开张,当归功于这种临摹。

书法初学者 发表于 2005-4-1 06:23

沃兴华先生临书指南

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的点画特征是“婉媚遒劲”。具体来说,它的线条非常劲挺,粗细变化很大,有一种装饰性,显得非常华丽。《雁塔圣教序》的结体特征是内敛,字形外轮廓线都是朝字心内弯曲的。瘦劲的点画线条在造型时,如果不采用内敛法来压缩中宫,结体就会因字心余白太多而显得疏松散漫。瘦劲的点画必然为内敛的结体,这是一般规律。
临摹《雁塔圣教序》的点画,第一要细挺遒劲,运笔必须有一定速度,干脆利索,起笔和收笔不能拖泥带水,中段行笔不能太慢,否则就出不了精神。第二要有粗细变化,运笔必须强调提按,起笔、收笔和转折处都要重按,行笔要轻提。
楷书的笔画不连贯,但运笔不能断,从纸上的笔画到空中的笔势,再从空中的笔势到纸上的笔画,书写是一个连续运动的过程。空中的笔势是纸面上两笔画之间的过渡,作品中点画的呼应连贯、造型的生动活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

书法初学者 发表于 2005-4-1 06:24

沃兴华先生临书指南

临颜真卿楷书
颜真卿书法的一般特征是:点画线条起讫分明,提按顿挫强烈,因为用笔重,笔毫铺开之后,靠本身的弹性已不能使笔锋回复到垂直状态,因此在转折换向时不得不增加回顶的动作,出现所谓的“鹤脚”、“肩胛”,捺画收笔处出现缺角等。古人说“点画生结体”,点画线条粗了,结体如果太紧凑的话,眉毛胡子挤在一起,不好看。因此,颜真卿在处理结体时,不得不采用外拓的方法,尽量在字形中间留出空白,把笔画安排在四周,而且极力向外扩张成腰鼓状的弧形。颜体用外拓的方法尽量将笔画裹束在方整的字体之中,外形是团聚的,字与字之间参差错落的关系不多。因此,在章法上字距行距应当紧凑一些,以强化上下左右的连贯。点画生结体,结体又决定章法,三者浑然一体:点画浑厚沉雄、结体开阔博大、章法茂密饱满,这就是颜真卿楷书的风格。
临摹颜体在基本技法上有三个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一是颜体线条厚重,掌握不好容易堕为粗痞;二是转折换向处因笔锋回顶而出现的种种特征,理解不正确,会成为做作的描绘;三是结体外拓,片面强调圆转,会失之于媚俗。

书法初学者 发表于 2005-4-1 06:24

沃兴华先生临书指南

临颜真卿《祭侄稿》、《争座位帖》
颜真卿的行书纵横开阖,气势磅礴,它的点画非常浑厚,书写时逆入回收,中锋按笔行走,有篆籀遗法,起笔和收笔处牵丝映带,使点画在浑厚的基础上灵动流畅,姿媚跃出。它的结体多为外拓,非常开阔,章法上字距行距比较紧凑茂密,整个风格可以用沉雄恢宏四字概括。
《祭侄稿》为墨迹,圆浑遒劲,流畅奔放,清晰地反映了运笔的精细之处,是初学者最好的范本。《争座位帖》为拓本,一经翻刻,线条的凝涩性和含蓄感增加了,显得更加厚重苍茫,强化了颜体特征。
学颜真卿行书应从《祭侄稿》得其法,从《争座位帖》得其神。前人学书重真迹轻刻本,我觉得光临《祭侄稿》容易写得轻薄油滑,应当同时临摹《争座位帖》。

书法初学者 发表于 2005-4-1 06:25

沃兴华先生临书指南

临杨凝式《韭花帖》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从楷书到行书的转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笔势,把原先走在空中的笔势部分地表现在纸上,成为若断若续的牵丝。二是体势,楷书的结体四平八稳,到行书就要开始随着上下字的造型关系和连续方式左右摇曳起来。古人论书,以势为先,正确处理笔势与体势是写好行书的关键。
《韭花帖》的点画在起笔和收笔时强调提按顿挫,通过逆入与回收将笔锋裹束起来,将力量凝聚起来,中段运笔则很快,线条非常劲挺,这是典型的帖学风格。《韭花帖》点画遒劲,因此结体也比较紧凑,造型偏瘦长,偶尔横向出几笔长的线条,显得非常俊逸。
《韭花帖》的字距和行距极为宽绰,书写时为了避免散漫,一定要注意笔势和体势的呼应连接,注意疏密大小的造型变化。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沃兴华先生临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