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国康 发表于 2013-1-13 21:01

钟国康:文化要愉悦自己、他人和后代 来源:信息时报

本帖最后由 钟国康 于 2013-1-26 07:43 编辑

钟国康:文化要愉悦自己、他人和后代   来源:信息时报

钟国康:
文化要愉悦自己、他人和后代
-------------------------------------------------
2013年01月13日07:01 来源:信息时报

    上个月,广东省档案馆举行钟国康艺术档案进馆暨作品捐赠仪式,
      收藏钟国康的私人艺术档案包括出版的图书、印章原拓、生活照片以
      及一批专门为省档案馆创作的艺术作品。这是第一位进入广东官方收
       藏视野的“体制外艺术家”。在他看来,传统是发展的传统,强烈的
       艺术个性是艺术家存在的原因。
  钟国康说自己是一个一拿起毛笔与刻刀就兴奋的人,这种创作热情出自本能,无需诗酒外物助兴。和他在一起,你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充沛的创作热情和强烈的艺术个性。他谈艺术的尊贵性,书法篆刻宗述魏晋碑拓,近得吴昌硕法度,又有自己独特的笔墨。他的字与印,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他的作品,不用署名也不会认错,贾平凹评价他的篆刻作品说:“钟国康的前世可能是钟馗,把小刀耍得像大刀。”他给我看他为获得伦敦奥运会冠军的中国运动员们“勒石记功”所刻的“冠军印”,边白部分的书法作品峭苛如石鼓文,篆刻部分倒反而丰盈华滋,尤其是几方朱文,集合了泰山石鼓文和他拿手的涨墨法,用笔如刀,用刀如笔,刀笔互用,一种力量性的东西几乎要涨到纸外来。
  观者叫绝,他便开心。不入体制,写写字、刻刻印,也呼朋唤友,也发表些“噎人”的艺术评论,“放点儿小毒,让人家中毒”,就是这位“岭南怪杰”的日常生活。
  钟国康认为:“文化如果不能愉悦自己、他人和后代,就不可能传下去。”所以他特别看重艺术的完整性与独创性,于前者,他提出“字、印、文、人、居”气势气质的合一,认为艺术是一种完整的生活状态,是“全方位的文化”;于后者,他每一次创作都力图不重复自己,不同的创作对象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每一次的创作都给他带来不同的满足。因此他看不惯书法家题词时照抄前人成句,认为作品需要与收藏者发生关系,才生发出额外的价值。对此他举了个例子:给一位马姓朋友题匾额时,他没有用常见的“龙马精神”,而是选了“识途人”三字:“老马识途这个典故,和他身上的某些品质是吻合的,所以我送这几个字给他,就与批量生产的题词不一样。将来他的家庭、他的后代可以一直收藏下去,拿出来看的时候不光说这个字写的怎么样,还有这个书法家当时是为什么给我们家题了这么个词,这样一个故事。它与他这个人发生关系了,这就是文化。”
  和他聊起当代语境下书法的实用意义这个话题,他深有感悟。“在中国的传统中,书法是一个人文化素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字写得不好不能取仕。现在随着传播方式的改变,书法的使用范围缩小了,但它仍然能抓住人的心、产生深远的影响。你从街上走过去,商店里放的音乐,短暂的时间之后就结束了,你也不会有太深的印象,但那里有个书法写的牌匾,那个字你一看能抓住你,这个影响是长期的。所以我写很多榜书,人家请我去写招牌我都去,到现在为止已经写了一千多块招牌了吧。我想这也是书法艺术在当下的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你一眼看过去,看到的都是书法条幅牌匾,文化环境不就出来了吗?”
  这也是钟国康很特别的一点,有评论家说,他“将古典法书的气韵天衣无缝织于大众光庭的审美趣味以及红男绿女之时风世俗,岭南商贾及政教名流皆争相珍宝之,此正暗合当下学界研讨所谓自中国本土意识开发本土现代情感的学术潮流。”
  钟国康  书法家、篆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书画家协会副会长、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深圳市设计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钟国康 发表于 2013-2-7 16:03

钟国康每次动刀,
就好似切其心头肉。
印一旦刻好,
抱在心窝里,
瞧个半天……
他说:“这是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心头肉”。

钟国康 发表于 2013-3-7 15:16

{:1_226:}

钟国康 发表于 2013-3-10 07:3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钟国康:文化要愉悦自己、他人和后代 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