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国书法作品展(多重好礼 获奖网友名单公布 请仔细校对自己的联系方式!)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3-10-31 22:55 编辑李相国书法作品展
2013.9
获奖名单公布
这次网上展获得全国书法界朋友的广泛关注和热情赞誉,为了感谢大家的支持鼓励,特别对各奖项名额予以增加,一等奖由一名增至三名,二等奖由五名增至十名,三等奖由十名增至二十名,感谢书艺公社的诸位同仁,感谢好兄弟贺进。李相国于2013年10月31日。
(注:以下未标明联系方式及邮寄方式的网友,请在三日内以回帖的形式告知,逾期不候,所有奖品将于2013年11月4日统一由李相国老师为大家邮寄。)
一等奖网友名单:
1、方墨
地址:福建漳浦农械厂新宿舍楼2-203 方民河 邮编:363200 电话:13709313121。
2、随庐
地址:广东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潭洲岭东开发区1号百得工业制造有限公司
邮编:511468
姓名:宋晶
电话:18219325848
3、茗烟堂
甘肃省秦安县文广局 成东洋
电话13993810138
邮编741600
二等奖名单:
56楼
曹鹏程13939129239
454000河南省 焦作市解放区民主北路228号惠园小区斜对面<锦书堂>
83楼
262500 山东省青州市瑞阳北区教委6号楼西单元402室 王志超 (13791648550)
87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和平南路奥林花园 同建
电话 158 九8九5 0058
90楼
手机号:15652682717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8号 梦随风万里
94楼
邮编:654100
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街办新村落雪矿退休大院16幢3单元202号 徐卓
电话:15368065920
东川快递有邮政、申通、圆通和韵达。
97楼
通讯方式:(301500)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沿河楼8-3-301
刘天成 电话:13902199518
99楼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大赵家高中孟芬 438405 15171625086
100楼
王延波 陕西省延安市交警支队,邮编716000
109楼
姓名:陈伟彬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区磐东镇乔西村双龙玉器F02号
邮编:522071
电话:13751688728
110楼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大赵家高中祝朝生 邮编438405 1387200298540
三等奖名单:
(注:以下未标明联系方式及邮寄方式的网友,请在三日内以回帖的形式告知,逾期不候,所有奖品将于2013年11月4日统一由李相国老师为大家邮寄。)
57楼
63楼
64楼
孙长业 邮编:255200山东淄博市博山实验中学
65楼
67楼
511515 广东省 清远市 新城东7号区 金科楼F401 冯光永
68楼
李鹏,地址:山东博兴农村商业银行邮编:256500电话:13589706322
69楼
(330800) 江西省高安市第五小学 皮幸军电话:13870562167
73楼
74楼
75楼
79楼
80楼
82楼
132500 吉林省蛟河市财政局办公室 谢吉昌
89楼
92楼
93楼
675300 云南省姚安县文化馆管布坤电话:13887845553
101楼
104楼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9-21 21:13 编辑
李相国
养荷斋主,1956年6月出生,经济学硕士。现为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艺术经历
1966年
受祖父影响学习书法。
1984年
参加湖北省首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1987年
参加湖北省首届书法大赛,获二等奖;
拜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吴丈蜀先生为师;
创建东楚书画社,任社长,主持策划东楚书画社首届作品展。
1988年
编辑《鄂城书画集》。
1991年
书法作品发表于《书法》杂志(1991年第6期);
参加湖北省第二届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获书法金奖;
参加中国银行首届书法作品展,获一等奖;
参加湖北省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获三等奖。
1992年
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1995年
选举为湖北省黄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1996年
策划举办楚风十青年书法展,在深圳成功展出,《深圳晚报》作专题介绍。
1997年
参加湖北省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获三等奖;
组织策划黄石、鄂州、黄冈三市书法联展。
1998年
湖北电视台拍摄个人专题片,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
任黄石市政协委员;
编辑《湖北省黄石市书法作品》挂历;
组织黄石市书法家作品拍卖,创立“黄石书法艺术发展基金”;
书法作品二幅由湖北省诚信拍卖公司成功拍卖,《长江日报》头版、《武汉晚报》报道;
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1996-1998年度优秀文艺工作者”;
参加“庆祝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五十周年全国金融系统书法作品展”。
1999年
参加湖北省中青年书法家优秀作品展;
编辑《黄石市书法作品集》;
被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鄂州市首届书法之星” 。
2000年
《书法导报》作专版介绍;
12月,参加走向二十一世纪,湖北省书画艺术作品大展,获优秀奖;
被聘为鄂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2001年
书法作品被莲花山大型碑林刊石。
2002年
被选举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书法报》作专题报道;
任鄂州市政协委员。
2003年
1月,被选举为鄂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
策划并主持“湖北省鄂州市建市二十周年优秀书画作品展”;
参加第二届全国流行书风(征评)展;
12月,被聘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
2004年
入选全国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获二等奖;
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
被聘为湖北省书法创作研究员;
被授予“湖北省鄂州市文艺特殊贡献奖”;
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作专题介绍;
被选举为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作专访;
被选举为鄂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委员。
2005年
随湖北省书法家代表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访问交流,并参加中国湖北-新加坡书法交流展;
参加首届全国金融系统书法篆刻作品展评选;
参加第三届全国流行书风邀请展;
参加首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作品展。
被邀请参加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全国中小学生《必备古诗文书法精品》创作
2006年
迁居北京;
参加北京-四川书法作品双年展;
5月,参加恩师吴丈蜀先生的逝世追悼会;
参加河南省中国书法院举办的全国著名书法家作品邀请展;
参加首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青岛市中国书法院举办);
参加湖北-上海书法交流展;
参加中日书法家作品展(武汉)。
7月,策划湖北美院艺术家油画展《自由》
8月,策划张颖、李强油画、版画二人展;
9月,策划“长忆洞庭千万树”李胜民油画展
2007年
1月,组织策划首届现代书法展;
9月,参加中国书法院举办的“渊源与流变”二王与帖系书法研究展;
2008年
3月,参加中国书法院组织的赴洛阳龙门石窟、千唐志斋书法 田野考察
4月,参加由中国书法院、日本书道院、韩国书艺协会举办首届国际书法年展;
5月,策划并参加“我本楚狂人”湖北籍书法家回乡展;
8月,参加第二届全国百家著名书法家邀请展;(青岛市中国书法院举办)
10月参加“山海情怀”当代书法名家25人学术邀请展。
11月,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舟山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中国普陀山佛教文化名家艺术书法大展;
12月,参加“翰墨宝安”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举办)
12月,参加全国金融系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书画笔会;
12月,参加浙江平湖市人民政府、浙江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雅逸、激扬”当代中国书法名家15人邀请展;
2009年
4月,参加韩国书艺协会、日本日中交流振兴协会和中国书法院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书法年展,并赴韩国参加书法交流;
5月,作品入选广东梅州“世界客家之都”中国书法公园诗文碑林;
7月,参加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第二届代表大会,继续连任副主席;
8月,策划参加“楚韵京风”旅京湖北籍书法家五人展;
12月,参加全国金融工会组织的赴河北保定中国银行送文化下基层书法笔会。
12月,被评为中国书法家协会2009年年度“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
12月,参加中韩书法30人书法展览并作为中方书法代表赴韩国出席开幕式和书法交流;
12月,获首届《东方艺术·书法》全国书法20家提名,并作专题介绍和参加全国书法20家展览;
2010年
2月,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奔赴四川地震灾区“吉祥迎春、温暖同行”送书画下基层活动,中央电视台进行新闻报道;
3月,参加中国书法院组织的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
4月,参加中国书法院组织的“永州行”书法田野考察;
5月,参加第三届四川、北京书法双年展;
6月,参加由中部日本书道会、韩国书家协会和中国书法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日韩国际书法年展;并赴日本参加书法交流;
9月,参加国际书法家协会组织的“涌泉”国际书法大展;
9月,参加中国金融工会组织的赴辽宁省为基层员工举办书法培训并作书法讲座;
11月,参加中国金融书法家、美术家书画精品展;
11月,策划参加“我本楚狂人”随州、鄂州书法联展;
11,任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12月,被评为中国书法家协会2010年度“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12月,获第二届《东方艺术·书法》全国书法20家提名,并作专题介绍和参加全国书法20家展览;
2011年
5月,被聘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
7月,主持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迎国展书法创作提高班作品点评;
10月,获《中国书法》杂志当代名家系统工程·中青年书家提名,并作专题介绍;
11月,参加由中国书法院、日本中部书道会和韩国书艺协会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国际书法年展;
11月,参加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评审并获“优秀评委奖”。
2012年
5月,参加金融工会组织的赴宁波送书法下基层创作实践活动,并作书法讲座;
7月,参加湖北省文联“百名艺术家中国大清江采风行、恩施采风”活动;
9月,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组织的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入选汉字艺术节书法篆刻展;
10月,参加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成立10周年书法作品展;
10月,参加第四届全国(百家)著名书法家作品邀请展(青岛中国书法院举办)
2013年
4月,被北京大学聘为“北京大学名家工作室书画高研班”导师;
6月,被中国人民大学聘为名家书画高研班客座教授;
6月,参加由国家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笔墨东方2013年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大展”;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9-21 21:20 编辑
回帖有奖
为答谢各位网友对本次展览的大力支持,特在本网举行“回帖有奖”活动,凡是真情实感发表自己观点并回帖的朋友均有参与评奖的资格,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奖项设置如下:
1、一等奖1名(奖励李相国书法作品一件+李相国签名书法作品集一册)
2、二等奖5名(奖励李相国题写斋号一幅+李相国签名书法作品集一册)
3、三等奖10名(奖励李相国签名书法作品集一册)
注意事项如下:
1、所有奖项归属情况由李相国先生亲自选定。
2、所有奖品将由李相国先生亲自为各位获奖网友邮寄,本网负责发布获奖公告。
3、活动截止日期为:2013.10.22,逾期不再重复。
李相国书法作品展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9-21 19:10 编辑李相国书法作品展
2013.9
→艺术评论。
腹孕钟鼎,笔挟风雷
——李相国先生的榜书艺术
文/夏伯永
最初知道相国先生,是看到他在鄂州所题的榜书“大同酒家”四个字。那已经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了。即使到现在,也还能够隐隐约约地记得当年那个招牌给我的震撼。再后来,看到他榜书作品的机会就多了起来,从“砚田得子”到大字展上获银奖的“正眼法藏”,无一不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近现代以来,王蘧常和沙孟海两位先生堪称榜书大家。很早以前看过沙老所题的“大雄宝殿”和“听鹂深处”,那种雄浑劲迈一直影响着我对书法的审美。然而大字之难令很多优秀的书家望而却步。无腕力无气魄者不敢为之;有气魄无功力者不能为之;无才情巧思者更无论焉,至于一些抛筋露骨、强作大字者则离此道远矣。
相国先生的大字气度雍容,以拙为巧,看似随意,实则经心,无一不体现着他学养的深厚和构思的精巧。有幸曾亲睹其创作,那专注和投入就不必说了,对作品的线型、线条的韧性、分间布白和气韵他都极为讲究,密处点画氤氲而见笔,疏处豁朗开阔而有型。他尤其注重茂密之处的透,偶有墨渗过头之处必以废宣纸速吸。有时留下的即使是很小很小的白,他却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点白,字的茂密处便有了呼吸而显露出生机,正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者也。
相国先生的大字创作幼时初受祖父写榜书的熏陶,学生时代写大字报(文革期间)即初露锋芒。也许是因为这个发端,激起了他对大字的兴趣,竟然一发而不可收拾,参碑孕帖,胸罗万卷,怀人生之万千阅历,渐至今日之佳境。他的大字取法广泛,初得益于吴丈蜀吴老与《张迁》,早年在《张迁碑》和吴老的作品上下过很大的功夫,后来转习《二爨》,又旁及摩崖刻石、商周金文、钟鼎彝器与帖学体系的诸家而渐臻化境。其生拙朴茂得之于《张迁》,方峻高古得之于《二爨》,体势雄阔、结字奇特得之于摩崖造像,变化舒展得之二王、山谷、觉斯、青藤诸家,静穆古雅得之商周篆籀,骨力含韧则得之于吴丈蜀先生,遂能绪承钟鼎,巧化碑帖。
大字不同于简札,也远没有简札那样来得轻松如意,但相国先生创作大字作品极为崇尚自然,并善于从帖学中吸取长处,取其灵动多变。他在对大字的认识与书写技法上有其独到之处,常说,书法的有意必须放在平时的积累和人生的历练上,真正创作的时候就不能想得过多。因而他在书写时或如疾风暴雨,或凝重如山,或偶发奇想,使之出乎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而终似大器之不雕不琢,归于大朴。对当下一些汉字构成、拼合的“游戏”,先生深不以为然。缺失了书写时间的连续性和自然流畅,书法作品牵强做作,生硬矫情,是大违自然之道的。他常回忆准备全国第四届书法展时的情景。为准备展览,花了大量精力,不断的重复终于使灵机隐晦而至于麻木。最后投稿的作品已经失去了自我,竟然被评委当作了吴老的作品。
东坡先生曾说:“天真烂漫是吾师”,自然是书法的生命。盖因崇尚天真自然,相国先生的大字作品在浑朴稚拙与法度之外就多了许多自然流动的生命力,多了许多节奏感和生活的气息。他的这些作品从传统入,以自然之态出,线条的松动韧劲、字与字之间的协调对比甚至墨点飞溅都在一气呵成的挥洒中完成。看他的作品,甚至能够想象到他在创作之中充满激情的挥运。其气其势,当之以“笔挟风雷”而无愧矣。他说,如果出来的作品自己都感动不了,哪里能够指望感动别人呢?意境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这类在自然书写中产生的作品,了非那些一味横撑、矫揉造作、千拼万凑为“百衲衣”者所能梦见的了。
这些大字作品在渐为世人所知的同时,也逐渐得到了书道同仁们的肯定。看到他所临的《爨宝子》后,刘正成说:“入古出新,堪称佳构。”并评其大字曰:“内敛而有韵致,简约而高穆,飞动而宏肆,有宇野雪村的气势。湖北有此高人,我方今得之,惭愧。”王镛先生说:“大字是相国的强项!当今大字能写到这个地步的不过数人而已。”辽宁的武威先生在看了他的大字展获奖作品后云:“正大气派!”薛在银先生也评价说:“佳作也!笔意含蕴,毫无旷气,诡意机变,化古为今,圆润简静,秀韵天成。”先生自己则谦逊地说,自己写大字也就是玩玩,不意竟有这样的分量。
无论是大字还是小字,相国先生是极为重视作品中的“趣”的,这种趣味得之于生活的情趣,更得之于对艺术的敏锐感悟。字作正局固有佳处。但过之不免流于死板,凤冠霞帔的正经危坐不一定就有西子捧心般的动人。艺术最需要的是心灵之间的契合,而不仅仅是严肃的教化。这让人不禁想起王羲之的“袒腹东床”。《兰亭》也好,诸多的手札也好,无不让人想到逸少的翩翩风度。萧散的襟怀与情趣铸就了书圣不可及的高度。
梁巘在《评书帖》里提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时代崇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书法也是一样。记得曾经有位先生在梁巘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提出了“今人尚情”的说法,并提出当今社会行草书的泛滥就是一种最充分的体现。今人尚情未知当否,但是现有的情况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紧张,压力日增,于是便有了种种自娱娱人的方式。书法艺术就是在这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日趋繁荣的。黄开稼先生曾经说,书法就是“玩”,玩线条,玩笔墨,玩得精彩才是好;曾翔先生更是大有其会心之处。相国先生于此深然之,他认为今人所崇尚的就是一个字:“趣”。
对于趣味的崇尚,古人也留下了很多精彩的论述。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盖王著辈,绝不识晋唐人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此赵吴兴所未尝梦见者。惟米痴能会其趣耳。”明代的解缙也提到了“趣”字:“如鲁公之沉著,何尝不嘉?怀素之飞动,多有意趣。”
说到“趣”字,我就想到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多次提到的一个“隔”字,本意是说诗词中情与境的关系,他倾向于指读者审美观感上体验到的“写景之病”。但他的这个观念如果放到书法上,鄙意认为也是再合适不过。有人学了一生书法,字僵硬死板,到老还不知道“趣”为何物;一些初学书法者不能明白这其中真正的趣味,以为盲目过度的夸张变形、东倒西歪即是“趣”,这些表象的理解,何其谬哉!真直如东施效颦!此中意味,只可与会者道矣。不知生动之机,何能“梦到王右军脚汗气”?
对于书法的“趣”字的理解是不是也存在一个“隔”呢?
相国先生于“趣”深有所会。他写字技术全面,擅用长锋羊毫,控笔能力之强令人惊叹。游刃有余的手段让他随心所欲得创造笔下的世界。适度的变化让人体会到法度之外的更多的东西。静穆的,方整的,奇逸的,面目多样但又协调统一。他善于在细节上表现情趣,“致广大,尽精微”,又善于运用对比来强化效果。他的“一烟溪”,干湿、浓淡、收放,对比强烈,“烟”字合理移位,动感十足,但又不离法度,笔笔送到,虽极枯处也不见气怯力短。
他用碑的线条临王羲之的手札,用王觉斯的笔调去写《诸上座》,或舒展,或遒劲,或放逸,都是意味十足,无一不显示出才情和创造力,表露出他对书法与生活的独特领悟。
他极为留意平日随手所书的不经意之作,这些作品常常在一些废弃的边角料上,有时甚至被他允为得意之作。曾有幸见过一小块,就是写在巴掌大的小纸上,只有“白石青藤”四个字,但字字精神,当真是不让古人。这些小作品的书写内容也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如嚼橄榄,余味无穷。“黄山谷、徐文长奇逸跌宕,自有过人之处”、“朋友小聚,佳酿盈樽,不亦快哉。”短小精悍的话语把他自己平时积累的对书法的感悟、对生活琐事的记述与看法平易地表述出来,奇趣横生。
生活之中,他也是一个善于把握情趣的人。他能拉小提琴,于篆刻、绘画、文房器物、甚至建筑的造型,他都能品味出其中的趣味,常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来表示赞赏:“有味道!”
数十年的书法之路,相国先生用汗水和对艺术感觉的敏锐把握走了过来。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他在鄂州组织成立了东楚书画社,走以文养文的道路,可谓一时之先声,也影响和带动了一批书画人。至今,鄂州的书画人对当年的东楚书画社还津津乐道。在黄石任书协主席的时候,因为他积极的奔走、努力、协调和带动,当时的黄石书法界上下一心,老中青三代和谐,在全国很是火了一把,出现了数位全国大奖的获得者。
相国先生师从汉上书家吴丈蜀先生。吴老不仅是当代著名的诗人,而且是一位学力精湛的著名学者,性格耿直,当年宣布退出书坛可谓惊世骇俗之举。相国先生早年的字很能得吴老神髓,几可乱真。其时,他写了一幅《学书有感》的草书手卷,吴老看后称赞不已,并欣慰地说:“后继有人啊!”并希望他从碑帖结合的道路上走(当时的书法资料是很匮乏的)。在相国先生看来,他在吴老身上受益最多是做人,吴老的为人、做学问的求实精神都对他有着深深的影响。他对吴老始终怀着敬重、尊崇与关切之情。九十年代初,他从西藏回来,特地绕道到成都看望吴老(吴老当时在其女儿处);1998年,吴老在四川发病被家人接回,雷志雄先生(吴老的大弟子)致电告知后,他马上请假专程到武汉去探望。吴老病愈后,食欲很好。每次到武汉,他都会想方设法送去一些诸如鄂州武昌鱼、梁子湖的螃蟹等吴老爱吃的东西。
吴老的影响让他受益匪浅。他豁达、淡定地看待权力、金钱与名利。对于一些公益性的需要,他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现在鄂州百里梁湖门楼的匾额与对联就是他个人无偿的贡献。在行长任上的时候,他极为慎重地处理工作和书法的关系,从来没有因为书法而耽误、影响工作,更未曾考虑过利用行长之便为自己作什么炒作和宣传。在他的观念中,不求闻达,淡泊名利是一个书家最好的心态,一个真正的书家倚靠权势和官位是长久不了的。他赞同林散之先生的观点:不要争一时一地之名,要争就跟古人争。整天考虑的如果是争来都去,如何能够写好字,画好画?当时一些老板想请他写字,并以此为契机让他帮忙解决问题。为抵制这些现象,他特地请刘正成先生写了一个润格,兹录如下:
鄂东相国吾友,颇好翰墨,造诣日深,卓然成家,某欣然为其定润格如左:
书作每平尺半千,点文加三成。榜书加倍,每平尺整千。俗文、逾此价不应。
甲申大暑 刘正成
此亦成书坛一段佳话矣。
几年前他被推荐为鄂州市书协主席的人选时,因为考虑到对工作的影响,他坚辞不就,至今还只是鄂州市书协的名誉主席。不愿在工作上招致非议的想法与低调的做人方式,让他多年尽量不涉足众多的包括国展、邀请展之类的活动,大字展的获奖作品还是几个学生代劳的结果。这种种因素的影响,竟然使之一直默默于书坛,无闻于天下,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2006年,他在接到省分行的工作安排通知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终于让他在艺术上有了大展手脚的机会。到北京中国金融书协工作后,他贴近了自己喜爱的书法,体味着人生中美好的时光,而“李相国”的名字也因为作品的分量渐渐为书坛了解、熟知。颖处囊中,其名自显,相国先生岂同乎求名而骤得者?
多年以来,他始终保持着早起临帖的习惯。这是在往日繁忙的工作中保留下来的。无论是工作还是书法,他都抱着巨大的热情和极为认真的态度。他在工作和书法上的这些成就不能不说是源于“认真”两个字。每次看到他在作品上认真地写下“相国”或“老荷”的时候,我心里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正如他所说的:“我们要对历史、对传统、对后人负责的!”很多的时候,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对生活、对艺术的热情和认真,缺乏这种对艺术的责任感。
相国先生交游广泛。所交游者,殊非泛泛。如朱关田、徐本一、曹宝麟、刘恒、李世南、曾翔、徐海,皆一时之俊彦。
路还很长。一些书家过早定型,作固守,不断地重复特点,已经把路走到了尽头。先生坚信自己不断进步的能力。他的作品目前在个人面貌上尽管不是非常强烈,但他知道,非欲创新新自创,风格是自然形成的,勉强不得。
他的眼睛看到的是更高的山峰。
心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己丑初夏伯永于九树梅花庐于九树梅花庐
李相国书法作品展
李相国书法作品展
2013.9
→艺术评论。
老荷
文/艾三明
老荷是李相国的别号。他有很多好的别号,譬如养荷斋主、鄂东老李、青莲后裔、老荷等。号印大多是名家所刻,如石开、李刚田、刘一闻、曾翔、黄开稼等。这些号印刻得龙蛇飞动、云雨开合、古气弥漫、流畅雅拙。为此,相国爱不释手,这些号印也因之伴随着他的书法艺术创作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无数个三更灯火五更鸡的不眠之夜。
相国爱荷。宋代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曾深深地感染着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是性格还是追求?抑或为人或艺术?反正这种情愫深深地烙印在他的灵魂中了。自此,相国的书房以“养荷斋”自诩。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也是李相国血气方刚的年头。那年头,以他为首成立的东楚书画社,一大批年青人,在业余时间中,办展览、搞交流、评论鉴赏,把一个三国古都武昌城的书法活动搞的红红火火,呈现出湖北书坛独有的“东楚现象”。当时画家李世南也在湖北,被“东楚现象”所感染,还专门创作了一幅国画《傲雪图》以赞之。作品中一枝秋菊,从底层穿过山崖,喷薄而出。那幅画给人感觉是酣畅淋漓,意味深长。那一年湖北省主办首届书法大赛,以相国为领衔的鄂州书家群体以团体总分名列全省前茅。
“鄂东老李”是李相国书法人生的又一个时期。鄂东是地域概念,在湖北的东边。因公作需要,相国调到了黄石任中国银行黄石分行副行长。在那里几年,工作之余,它又当上了 黄石市书协主席,带着书协的一群人,在深圳举办了《楚风青年十人书法展》;在鄂东地区举办《黄石、鄂州、黄冈三市书法联展》;创立黄石书法事业发展基金会等,鄂东书坛活动因之有声有色,再一次体现了相国非凡的组织才干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一九九八年的春节,湖北电视台专程到养荷斋拍摄了《虎年谈虎》的专题片,一个遒劲的“虎”字在湖北卫视和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养荷斋的名字。从此也逐渐地为人们所知。
人常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想到去黄石几年,李相国又回到鄂州工作。此阶段相国的书法创作,徐本一在《落笔巧妙、至性天成》中有一段文字描述:“鄂州其故乡也。公暇别无他嗜,惟以书养气,书交友、书达道,行迹遍天下,亦观遍天下之书,如古人所言‘长辔远驭,从容按节,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其书已入变之时也。”
鄂州也属鄂东,古称武昌,是楚国都城也是三国东吴都城,亦是著名的武昌鱼故乡和古铜镜之乡及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历史悠久,文风鼎盛。东晋王羲之曾随刺史瘐亮来武昌生活达六年之久,时值王羲之三十二岁,是王羲之书法成名重要时期。唐代李阳冰在武昌江畔留下了流芳千古的“怡亭铭”摩崖石刻。宋代苏轼谪居黄州,在这里发出了“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的感叹,留下了洋洋洒洒的景苏园帖。黄庭坚也慕名来西山写出了千古绝唱的《松风阁》。清代张裕钊创立外方内圆的张体书法等等。源远流长的书法文化使相国自幼耳濡目染、日积月累、默化潜移,逐渐形成古今包孕,碑帖相容较为鲜明的书法个性特征。
说实话、论年龄,“鄂东老李”号似乎不大相称。但表露出对人生的感悟和艺术品味的追求,似乎更为贴切。这或许是他的真实含意。此阶段,相国书法求变是一大特色。有人说:书法之“法”,举其大要无外乎结字与用笔。时人多在结字上下用功,而往往忽略了用笔,牺牲掉书法线条的质感及细微变化。不少当代书法作品徒具华丽形式外壳,近观却发现其线条苍白乏力,空洞无物。相国重视用笔细节,追求线条高质量,上溯汉魏诸碑,二王法帖,参悟黄庭坚结体,追求林散之笔意,表现出“让线条去散步”的意趣。“细节决定成败”,这一工作上的名言,他也运用于书法创作之中,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此时他的大字创作逐渐进入佳境。其“正眼法藏”一丈二的大字立轴。雄健遒劲,桀骜不拘,荡气回肠,正大气派,在《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中获二等奖。自此,大字书法创作便一发而不可收,作品相继入展《全国第二、三届流行书风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作品展》《首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等,达到了他“我手写我情,我形寄我情”的创作境界。
老荷,是李相国近年取的道号。在李相国的养荷斋里,一口硕大的养荷的青花瓷缸大约有一米多高,数枝荷叶迎风摇曳,荷花婷婷玉立,呈现出一片和谐的生机。相国告诉朋友:养荷斋要搬到北京去了,银行行长不当了。既然书法与自己结下了不解之缘,干脆专心致志地从事丹青翰墨,也是实现多年的夙愿,按一位老友调侃他的话叫“实现心中理想”。老荷,这里不再是一个植物的生理概念,而是相国一个新的追求,一个的理想回归。
李相国书法作品展
李相国书法作品展
2013.9
→艺术评论。
无心自近
——李相国书法艺术散议
文/白爽
十年前,我曾旅食汉上,因为爱好书法,乃与鄂中书法界的前辈、俊彦多有交往,李相国兄即其一也。其时,相国兄正长中国银行鄂州分行,是故鄂中书法界同道,多将其目为银行家、金融官员,并不重视他的书法创作,这种看法也影响过我。
及至2003年夏,我的好朋友曾翔兄返鄂省亲,我陪侍左右,在游历汉上景致的行脚中,偶遇相国,相国与曾翔可谓一见如故,承他的厚谊相邀,我又陪曾翔做客鄂州,得此机缘,才令我改变了对相国原有的认知。
做客鄂州的几天时间里,使我体味到相国是一个性情中人,十分本色、率真,同行的主要客人曾翔对之也是这一印象,此或是孔子所云的“君子坦荡荡”吧!而且他非常有情趣、有幽默感,在同他盘桓鄂州的过程中,他带给了我们很多快乐和至今难忘的回忆。基于我们三人之间共同的爱好,我们的谈资主要集结于书法。相国很谦抑,其间尝遍出新作请曾翔批评,这是我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走近相国所营构的自我书法艺术创作世界,待展观一过,不由嚇了我一大跳!相国应是一个善于“藏器于身”的人,如此好的身手却从不在书法界显山露水,这无疑需要很大的定力——对名利淡然的定力!我看着他笔下那多性灵四溢的墨痕,不由的对他的书法创作实力生出几多敬意、几多感佩。我自忖,相国是以“敬”的态度来面对艺术创作的,而鄂中书法界之后继者,当会以相国一类的高手领衔于海内。
自鄂州与相国别后,命运多舛如我,糊口谋生成为第一要务,闲来挥翰临池早已成为多年不得的奢望。至今年春节过后,忽蒙相国兄电话招饮,乃与之再度重逢。在拜会相国的那天,我与他好像又回到了八年前于鄂州初会的情境中,没有客套、没有芥蒂,是以各自的真心坦诚相对。圣人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与相国别过,何止三日!而是近三千日!再次瞻观相国向我出示的书法新作,我能够想象到,在这八年里,相国必然是一种“狮子博象”的精神“血战”古贤,在与古贤的“搏杀”中,他用自己的智慧获得了胜利,以当代书法创作的高标准来衡度他的书法新作,我可以大声地说:“李相国书法创作所达到的高度,已然于当代书坛立家矣!
八年前,李相国的书法创作不啻是属于性灵派,作为一地金融系统的领军人物,管理好业内的事务是第一要务,日锻夜练地纯然寄情艺事是不现实的,但他高明在得片刻之闲,总不忘操练于心,艺不离心,心在则艺在。可是书法艺术还讲究“性功两见”,手生心熟固然能得出人意料的佳境妙趣,但毕竟存乎功力畧亏无以臻更高境的弊陋,这种实况在南宋尚意书风的后期书家中是轻易可按的。李相国对书法是解人,八年后的今天他早已从银行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充裕的时间保证了他能以一种“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精勤态度去弥补先前之失,进之使得其作品中细节表现丰沛娴熟,予欣赏者大有看头的体味。如果说八年前李相国的书法创作是性灵派,那么现时他显然成为了性灵派与苦学派的合体,在书法创作的技术品位方面实现了一位专业书法家所必需的“性功两见”质素。
在这次与李相国的竟日深谈中,我知道李相国学书是得自家庭环境的熏陶,他的祖父即长于书法,幼时在祖父的影响下,从颜柳楷书入手而略窥书法之门径,及长又得书法大家吴大蜀先生的指授得以步入书法创作的堂奥。吴大蜀先生是西蜀人氏,长期工作、生活于汉上,所以为人视作鄂地书坛第一人。对于吴老,昔居汉上时,我曾趋渴请益两面,吴老尝谓自己从不临习古帖,于书法唯心造而已。对吴老的这一见解,我一向认为是他老人家的夫子自道,并不足全信,此好比李可染自语个人是苦学派,然李老之书画纯属天才手笔,岂是仅仅苦学能得。李相国对我的这一意见甚是赞同,他告诉我,吴老智力超群,向来视书法为学问之外之“第七、八乘事”,因而不同于一般书法家作斤斤地临池计较,吴老临帖不用纸笔对临,而是以手指“划空”的方法强记,他每得钟意之法书均以此法汲纳,这是缘于他的天才智识,这又是一般学书者不能得的,因之如无法悉心领悟吴老此语的真意往往会贻误终生。吴老在鄂地门生极众,相国可称是翘楚人物,我最折服相国的书法创作始终是不像老师像自己。欣赏他的书作,倘使不点明他的师承,外人必是难以猜度到他的业师是吴大蜀先生。他呷了一口茶,接着向我讲到:“其早年是深慕吴老古朴冲淡书风的,且有深入的理解和精能的表现,然这一忠于老师面目的表现,只是学习的一段过程,决不会看作是一个目标。吴老学书之所以大谈个人从不临帖,意在表达学书须如‘酿蜜不留花’,重在抒写个人的气质和怀抱。要说吴老予我的的影响,这才是最大的影响。具体到书法创作,自己从吴老处多得到的是方法及人格魅力的感召。论及当代书坛,学吴老最得神韵者是曾翔。曾翔于吴老或私淑之、或暗合之,总之其近作那种绵里裹针般的线条质感,最合吴老书法的神理。”相国的一席话,提示出他的胜人之处正在入则思出,敬而远之,爱却舍之,更兼自知、知人的妙悟。而今他以新作告诉我们,于吴老的书风,他不是不能像,而是怕像。纯似老师焉能存一个独立的自我。个人的艺术修养与生活见识引领相国去转益多师,上溯秦汉两晋,下探明清诸家,万取一收,而发为自创自运。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李相国喜欢书写的联语之一,我觉得,若论相国的书法创作,他最不同于人处就在“静气”二字。如今常见人说:社会浮躁,书法界同其浮躁。此言不虚。看着李相国的一大推书法新作,有临作、有创作,有蝇头小字,有擘窠榜书,不禁会使人感到一种不为形役、不为物徒的淡泊精神,仿佛真切地看到相国秉烛夜读、伏案挥毫的情景。昔年我登一代学人陈乐民先生府上求教,见他经常向来访的青年学者引用陈寅恪建议朱延丰再用十年功夫修改其交上的“突厥通考”的事例,陈寅恪谓朱延丰云,之所以故,“欲痛矫时俗轻易刊书之弊,虽或过慎,亦有所不顾也”。记得有一位青年对陈乐民先生说:“会按陈寅恪的意思,我的职称问题怎么办?”陈乐民先生闻此一时哑然无以对。其实,该青年未理解,更为明白,陈乐民先生说的乃是一种袪浮躁、扬实学之风的精神。作为银行家出身的李相国,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兴许是这一人生经历,让他把金钱看得很淡。他的物质生活是丰足的,这省去了大多数书法家为“卖字买米”而产生的焦虑情结,当然这一切都是客观的。李相国说自己从未在媒体上宣传过自己,就连对当代书法创作有着稔熟了解的刘正成先生也是在近期方识其人其书,这大约证明了相国在主观本质上依旧是一个安静的人。拙眼看来,当代书法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书法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成了书法艺术创作成就的唯一标志,热衷于此的书法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争相与传媒调情。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书法创作所必要的安静已是过时的陋习,或许只有在如李相国之类不怕过时的书家才真正拥有安静的特权。相国的书法新作,无论临作、创作,扑人眉宇的首先是一袭安静超脱的气息。一件书法作品要写得有性情有法理,要有阳刚之气阴柔之美,大抵倚仗字内功夫可以获得,但安静超脱的气息则属于精神意蕴层面的东西了,并非取决于功力能致。相国的胸次清旷恬淡,少名利之羁,故而可以循着随机任运的心意自然而然地书写,轻松愉快地书写。清人潘德舆论书曰:“捏管之先,只求胜人,多作之后,遂思传世,虽久而成集,阅之无一可存。”此论书语旨在批评一种目的性太强的创作,举凡现时投稿“国展”意欲夺魁、入展的书作,都含有意念过强、过于直露的意图。这种意图通常表现为,过分地暗示自己要书写得更精到、更完美、更有视觉冲击力、更合目的性等。前述之目的性可能达到了,安静、超脱及自然程度则受到损害。李相国作书不意与人争,亦不与已争,固而其书作中的笔墨趣味反得自然天成之意。李相国的书法作品不是拿腔拿调的,也不是表演渲染式的。其内含的理法也在动,但动得平和、本然,如此就备有一许高逸的林泉之气,此非英辞丽藻,编珠缀玉,而是空山幽人,赏菊东篱,朴实之外复得古淡。所谓“回归二王”是当代书坛最流行的风尚,当下最走红的书法家以写一笔“二王”秀雅一路的小行草为能事,并标榜个体是在追求“文人雅气”、“书卷之气”,殊不知“文雅气”、“书卷气”过多,庸俗意随之也会增多,李相国书作中涵纳的萧散意韵从具体的技巧到作品的格调均有效避免了当代书坛庸俗化日显的趋向,从而获得了个人独立的意义。
李相国书作中所用的印章全出自当代篆刻大家石开先生的刀笔,由此可见相国不俗的审美趣味,他有一方闲章的印文是“碑耶帖耶”,这分明是他书法创作观的独特表达。李相国认为碑帖二者各有其长、各有其弊,尊帖抑碑、尊碑抑帖皆不足取,善用二者之长方称高手。就师古而论,李相国对书法传统的汲取可以用丰富和错综来概括,因此在他的书作中传达的艺术审美信息量很大。相国近年于清人何绍基书法研习甚多,何氏是有清以来碑帖相融的高手,我想相国学何氏书风不唯学何字的形貌,必还着意何于碑于帖两者间的化合手段,所以相国无论师古、自运不是只吸收不消化,写什么像什么,而是能学而化之。“化”即是就所学诸家之长,通过自己心里的感知,通过腕下技巧的力量统一起来,合多为一,不分彼此。宋人杨万里言:“万象从君听指麾。”如果没有这种本领,学得越多越纷乱,最后成为不可调和的“大杂烩”,反令书家不知所措起来。有的书家能写多家字多种体,却合不起来,纵是破体拼凑,则去古渐远,此以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为最。颖悟如相国者,当能知此弊力避之,他的字犹如一帖中药,多味的药材,在水、火、时间的熬煎下,彼此参透、交融,最终化为一体,无法分开了,而个人面目就在此间生成了。相国很喜欢以对联的形式来进行创作,他的联语书法作品有何绍基的影子,请注意仅仅是影子,这是否即是古人常言的“羚羊挂角”?更多是属于自己的遒劲之姿,行笔更易何氏笔法的战笔,以爽利出之,如水流动,和缓沉着、稳重,好像听到了深沉的金属之声,予观者质朴无华的审美体验。
有关书法创作水准的可持续提高问题,李相国的见解是,现时书法界对深入学古,不断完善书写技巧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常识,应该承认有技巧就有了自由表现的创作能力;而如果能在精熟的技巧中渗入丰厚的学识,书法的表现必将更加深邃和宏阔,此两点是当代大多数书法家对创作水准可提高问题体认的普遍共识。此外,深入自然生活的体验尚未引起书法家们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细究,这是当代书法创作领域存在的一个极易为人忽视的大问题。相国的见解引我沉思,的确,书法不同于绘画,并不描写自然事物,但是在欣赏活动中,我们则能从书法联想到自然事物。同样在创造活动中,我们可以从自然事物联想到书法,得到创作的启发。这类的例子在既有的书法知识体系中很多,比如《新唐书》中载“张旭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陆羽《唐僧怀素传》记曰:“(怀素)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壁折之路,一一自然。”由前可知,文字虽是人为的创造,然而塑造文字符号的美,亦还须以自然为师。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李相国激动的对我言及其乘飞机临西藏上空,俯瞰藏区群山时的感受,他说:“唯有这种经历,才能真切感悟苍茫之美的况味!”从相国的讲述中,可以验证相国是一个别有书才的书家,他善于捕捉一切可以利用的鲜活信息,并诱引个体的遐想神游,使其脱略形迹,一寓于书!在此番与相国的相聚中,我有幸得见他的一件丈二匹榜书巨制,大大的篇幅上仅书“怀空”两字,但见此二字如削崖为纸,托体山阿,用笔生辣奇崛,气势厚重崔巍,就连我这个未曾到过西藏的人也仿佛于此二字中作了一番“唐古拉山脉”的山行!相国于书法一道善学、善悟、善思可见一斑。天地万物,品类繁盛,从不同的方向为相国开启了通往书法艺术圣殿的通道,令之得书外之笔、得形质神韵,同时汰洗其胸襟中的沉闷芜杂,使之书风永远生机激荡。
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曾经说过:“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无趣。”我意此语最合相国兄的书法创作境界,这是一种无心自近的境界,相国大可得也!陶渊明有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相国从事书法的目的在于自己愉快,完全是缘自个人性情,此又同陶渊明读书的心绪相合。出于性情而习书法,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相国是一个公认有真性情的人。当代书坛那多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多渴慕以书法换取荣利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于人的人,哪里肯甘心于相国这般自个儿会意的境界?当代的书法创作正在这一人群中沦丧,却在如相国一类雅士的人群中获得希望!我作如是观,我想凡真识书者亦作如是观!。
李相国书法作品展
李相国书法作品展
2013.9
→艺术真言。
深入生活写出真我
文/李相国
书法艺术的提高须坚持两个深入:一是深入传统,二是深入生活。对于传统的深入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普遍重视,而对深入生活却关注不够,更缺乏自觉的行动。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从本质上讲是要反映人们内心的精神诉求,艺术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当代书法家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只有深入生活,体验当代人的生存状态,探索当今人们的审美取向,才能写出真我,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风尚的优秀作品.
书法艺术不能只停留在对传统经典的模仿上,更不能建立在毫无生活基础的虚无世界中。从过往的历史上看,经典的书法无一不是反映那个时代风貌,反映人性本质诉求的优秀作品。通过对传统经典书法的学习借鉴,可以间接地感受到人性本质美的熏陶,从中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构成中的笔法、墨法、章法,为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思想情感提供技术支撑。这种间接的感受要反映当今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精神诉求是远远不够的。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反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生活节奏快、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人们的生活状态不再是过去农业经济下的舒缓、恬静、闲适。如果书法家无视社会的时代变迁,想当然地以一种自恋情结,沉湎于历史的生活状态,他创作的基础必然是虚拟的、不真切的、不鲜活的。创作的作品就缺乏生命力,也难以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深入生活并不意味着媚俗,它要探索和反应的是当下人们内心世界最本真、最朴实、最核心的精神诉求。尽管现实生活中充斥着浮躁,但这只是当今社会的一种表象,而在这种浮躁的表象下面却蕴藏着人们对宁静、恬淡生活的渴望。同样现实生活中有着大量的尔虞我诈现象,但人们内心却充满了对诚实厚道的热切期盼。如果不深入生活,探索生活的真谛,你就会被生活的表象所迷惑,甚至也随波逐流,写出来的作品必然浮躁、浅薄。现在我们看到太多缺乏生活底蕴的制作,作品要么是毫无生气、死板无情,要么是无病呻吟、娇揉造作。好的书法作品决不是缺乏生气、无病呻吟,它一定是书家有着深厚生活积淀,在特定情境下有感而发的情感宣泄。
在深入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注重深入自然生活,“师造化”。诚然,书法不同于绘画,他并不描写自然事物。但是,在欣赏活动中我们能从书法联想到自然事物;同样在创作活动中,我们可以从自然事物迁想妙得于书法,从而得到创作的源泉和提高的动力。这样的例子在既有的书法知识体系中很多,比如《新唐书》中载“张旭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陆羽《唐僧怀素传》记曰:“(怀素)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壁折之路,一一自然。”由前可知,文字虽是人为的创造,然而塑造文字符号的美,亦还须以自然为师。要善于捕捉大自然中一切可以利用的鲜活信息,并诱引书家个体的遐想神游,使其脱略形迹,一寓于书!
不光是书法的创作需要从大自然中吸取营养,就是在临碑写帖的书法活动中,也要到古人曾经生活的书写环境中去体验。通常人们学习书法走的是临写碑帖、学习理论这种模式,当然这样做是必须的,但仅仅这样还是浅尝辄止。读书临帖,我们依赖的主要是平面的感受,而实地考察身临其境得到的是丰富的、立体的切身感受。现代照相摄像技术尽管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直觉的感观体验,但仍然是百闻不如一见。书法其实是写心,临写碑帖重在心灵的沟通,除了去关照碑帖所透露出的信息外,还应该切身地去体验故人的书写感受。事实上书家创作一件好作品,与他所处的环境、氛围都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此时此地书写介质与书家情绪共同生发相互作用,达到天人合一的书写境界,才会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情融于景,情寓于书,心手双畅,有如神来之笔。这些东西离开实地考察,坐井观天是无法体验到的。我们临写碑帖往往强调的是苦下工夫,勤学苦练,这非常必要;但是一味的临摹苦写往往让人思涩焦躁。古人云: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拓宽视野,放眼大自然,投身大自然,从中汲取营养,启迪思维,迸发灵感,才能妙笔生花。
总之,书法艺术所传达的,正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内在心理秩序结构与外在秩序结构相碰撞、相协调的伟大生命之歌。生活在生活当中并不意味着深入了生活,只有走出书斋,敞开心菲,积极投身于生活的怀抱,用心去体验,丰富阅历,增加生活积淀,生活才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李相国书法作品展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9-21 23:00 编辑李相国书法作品展
2013.9
→书法作品。
李相国书法作品展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9-21 23:03 编辑李相国书法作品展
2013.9
→书法作品。
李相国书法作品展
李相国书法作品展
2013.9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