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7-14 16:59

【书法的精神境界和追求】(中国书协理事)罗杨书法作品网络展(优秀回帖送斋号)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7-14 18:08 编辑

【书法的精神境界和追求】罗杨书法作品网络展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7-14 17:21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7-14 18:08 编辑


罗杨。
字散淡,号先飞,别署点水斋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副会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文化部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
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主要著作有《警世格言》、《中华传统名言选萃》、《罗杨书法作品集》及《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守望古村落》、《守望中国节》、《中国摄影家作品精粹 罗杨专辑》等。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7-14 17:34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7-14 18:06 编辑

【回帖有奖】
一等奖5名奖中国书协理事罗杨先生斋号一幅(字数在4字之内)
二等奖10名:奖罗杨先生书法作品集一册 严禁抄袭、转载,如发现取消获奖资格。鼓励具有高水平、独到见解的评论文章!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7-14 17:35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7-14 17:36 编辑

这是一篇人人都要认真去阅读的文章,说她是“檄文”未尝不可,罗杨先生针砭时弊,对当代书坛进行批判性的评论,值得每个人都去反思,从红色标记文字中去对照自己,你是不是也这样?是否也能做到?真心希望各位网友认真阅读!——贺进推荐
书法的精神境界和追求
罗 杨

书法在当代大众式文化崛起和五光十色的繁荣语境中,精神的疏离和文化的边缘化使得书坛呈现出技法层面的丰富多彩而文化深度的苍白乏力。当代书法市场化的燥热并非使书法艺术上升到文化自觉和文化复兴的高度。众所周知,文化需要沉淀,需要培育。这种积淀和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通过几代人,甚至是十几代人共同的努力才能形成的。一件好的作品,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这就需要艺术家不仅要懂得书法技巧更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以及深厚的文化根基。这种文化根基不是靠笔墨能够培养出来的,是艺术家长期积累的不可逾越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修炼过程。今天我们感叹某些书法展览和书法现象和作品太肤浅,其实就是由于这些书法或书法家缺少文化的积淀。致使当代的书法拉开了书法家与文化的距离,在这种处境的驱使下,对“文化产业化”的盲从,对商品化的屈从,使时风下的书法创作脱离了精神创作的本体,某些书法家未能坚守艺术的纯粹性,使书法正走向文化的反面。从本质上讲书法作为文化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总和,与经济生产、物质利益无关。

不能用书法在现实社会中的普及程度和追捧热度来衡量当代书法的发展高度,也不能用发展规划的制定和院校及学位的设计来评价当代书法的实际水准,更不能简单地把能用毛笔在宣纸上抄写唐诗宋词甚至只会用毛笔写汉字就被誉为书法家。纵观书法史,我们不得不承认,经典的产生有赖于个别的精英人才,即所谓大师的产生,人多势众热气腾腾的书法只是泛漫的汪洋,其中挟裹着大量的淤沙。在古代,书法家往往被分作两类。一类是单纯的书家,这类书家的身份与地位和其他诸如工匠、杂技、方术等具有特殊技能的人一样,地位不高,处于社会的中下层。他们的书法大多为人所约,抄书写卷等等,和其他普通商品一样流通,成为寻常百姓家装饰家居或一般庙宇、佛寺举办法事的用品,其实用性代替了艺术性,这些人在古代常被称为“写字匠”或“抄书匠”。什么是写字匠?就是对某种书体临摹得得心应手,一旦让他脱开抒发自己的理念表现文化的涵养,他们的面前则被一道墙阻隔,这道墙就是“文化”。另一类是文人书家,他们本身是诗人、学者或晋身仕途的举子,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养,在其书法中,往往书中有诗,在其诗中,则诗中有书,是典型的文人字,比如苏东坡、王羲之、黄庭坚等,其艺术性胜于实用性。由于书法多是社会上层人士所欣赏,故工匠字流传下来的极少,而留下来的也是他们抄下的文章、著作、经卷等,抄书匠的名字则往往忽略不计,而我们今天见到的绝大部分经典书法,多为文人书法。这是因为文人字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书家所展现的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是人们企求的一种境界,因而受到历代文人墨客和收藏家的追捧。历史上大凡高超的书法家大都一半是文人一半是匠人。他们既要有文人的妙悟又要有匠人的巧手,只有文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巧手,虽有创作的欲望但很难把字写得尽善尽美,因此并非历史上的大文学家都能成为书法家,比如李、杜均没有在书法成就上标名青史。妙悟来自文人的修养和灵性,巧手来自对书写的追摩和苦练,而要想成为成功的书法家则缺一不可。

书法的价值绝不应以表现形式和时尚风标的不同或所谓的先进与否论高下,而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对人的智能的开启,精神世界的涵养、人生境界的塑造,以及对现实生活和生存目标的终极关怀。而现在我们在反观今天的书法,很多作品其实并没有被赋予像古代文人书法那样的文化内涵,有的甚至还远不及古代的工匠字。一些被文人学者视为文化垃圾的书法本应该不为社会所接受至少不能被主流的文化阶层所接受。但实际上正好相反,这类严重文化缺失的书法在一定领域、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大行其道,收到不少藏家的追捧。今天书法创作的乱象丛生和书法家的贬值,就是有太多不是真正书法家的人混迹于书坛,并自封为“著名”或谋到了一官半职。高下不分,真伪不辨,黄钟哑音,瓦釜雷鸣。看职位不看作品,要名头不要经典。造就了文化内涵的平庸化,思想品位的零度化。书法市场化、消费化背后的经济利益正在使书法艺术这其实反衬出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流失所引发的审美倾向。这种倾向反过来又影响到书法的创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悲的现象。纵观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这些书法最终是会被滚滚长江东流水吞噬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优秀的书法所给予人类的不是单纯的审美和娱乐,也不是转瞬即逝的感官刺激,而是生命的信息、生存的意义,经典的书法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生命单位,在各自的心灵世界里实现精神的丰富和升华。但可悲的是,现在不是很多书家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没有承担起成教化、助人伦的书法功能,也没有有意识地去引导受众走向美的境界而逐步登堂入室,而一味地去迎合受众,甚至迎合一些低俗的藏家,距离书法之于文化人“抒情达意”、“取会风骚”的文脉越来越远,已经不是为书法而艺术,而是为市场俗规而艺术,一些书法家思考的是如何进入交换体系,如何赢得市场份额,如何获得货币价值,所有的跻身参展,揽衔挂职,钻营名位都是为了商品化的明码标价。而并非考虑怎样使自己的书法更富有内涵,更有艺术价值,这是世风使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在培育文化方面的缺失。

书到深处见文化,书到极致靠修养,书写的技巧可以通过日久天长的磨练而获得无限的接近,而心灵的丰富程度是深不见底无穷无尽的。历史上真正的书法家都是淡泊名利,能耐得住寂寞,他们把书法作为心灵的慰藉和心灵的创造。书法一旦做了物质的俘虏,必然会牺牲其精神,书法一旦失去文人的文化品格,其艺术必然失败。可喜的是,现在已经有不少先知先觉的艺术家们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没有一味去追求轰动,追求炒作,追求艺术以外虚幻的云彩,而是踏踏实实坐下来,认真读书,潜心写字,或者从古人的法帖中寻找灵感,在前人的行迹中寻找文化,在不断的历练中渐臻化境。他们多渠道、全方位地提升自己,慢慢积累。他们不急于成名,也不急于谋利,更不去追逐潮流。所以需要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积累,成为永恒的一以贯之的书法家所坚守的理念。如果现在绝大多数艺术家都能做到这一点,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必将和古今中外其他水准上乘的艺术佳构一样,成为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引领者普罗大众在茫然的艺术追求中进入高雅的殿堂。

毋庸讳言,与古时相比,我们缺少力透纸背的经典力作,缺少入木三分的创作境界,缺少众望所归的书法权威。书圣王羲之有一卷《兰亭序》,颜真卿有一封《祭侄稿》,欧阳询又一通《九成宫》等等,这都是历史检验,大浪淘金使然,而今天的大家们能拿出什么呢?我还没发现,因此难怪有人悲观的论断这是一个没有大师和经典的时代。而为什么难以产生大家和经典,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终结到一点,就是当代的书法家缺少书法作品应具备的文化深度和精神高度。要改变这种只有泛漫,没有经典的现状,当代书法家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品味与追求,有自己的境界与底线,有自己的抱负与志向,有深厚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以文化铸就书法新的辉煌。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7-14 17:36

诗为书之魂
西 沐

第一次与罗杨相见,他张口就吟出了“……”的两句诗,我说,这是我……诗中的句子,您读过吗?他说,我喜欢你的诗,既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浪漫气势,又有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仇怨襟怀。以诗为媒相遇知音,我自然十分兴奋,问道,您很喜欢诗歌吗?罗老师道,孔子有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能与你这样的文人对话吗?孔子还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辟,可以怨。”我写书法一定是离不开诗的,所谓“诗为书之魂”,作为书法家即使不是诗人但也一定要有诗意。

谈罗杨可能还是要回到他书法创作的本体更有说服力。罗杨是当代书坛上那种坚守传统书风和恪守文人书法笔墨的佼佼者。他不认为书法是一种技能和才艺展示,在他的眼里书法是一个文化概念。中国书法是东方文化的一大载体,是中国人诗意哲学的笔墨表达,是中国文人的审美境界和心象空间。所以欣赏罗杨的书法不能简单的从点画用笔、间架布局等技法上观察,虽然在行家的眼里他的基本功已炉火纯青,但是我以为只看这些尚不能进入到他的精神世界,因此,只有从气质、意境、风骨等书法背后的文化意蕴和精神信息,才能读出他的思想情感和心灵脉动。就像是读《祭侄文稿》要能读出颜真卿的一腔爱国情怀,读《寒食帖》要能读出苏东坡的凄苦孤寂……,使读者能听到作者的心声,从而产生一种精神层面的互动与共鸣。罗杨的书法首先总是给人一种秀丽端庄的美感,既有传统的笔墨技法又有时代的审美意味,一股文人气韵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强烈地洋溢着书写者的文化素质和涵养。不禁会让人想到古人所说的:“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末能及耳。”

罗杨的书法走的是一条临帖汲古之路,他说学习书法临字帖是习书的不二法门,别无捷径可寻,因此他的书法表现出了深厚扎实的技法功力。我看过他初学书法时所临的那些《史晨碑》、《九成宫》、《兰亭序》等功课,可以说是一丝不苟,落笔准确,很是惊叹,就如同古诗的严谨格律平仄分明。虽然功成名就,直到今天罗杨仍然是有时间必临帖,休息时必读贴,临帖的时间与创作的时间各占一半,这种在古人碑帖中近乎沉迷的熏陶,使他的书法颇得古人的风骨和气韵,因此被圈里人称为是传统书风的代表者。品位他的作品可感到那种寓古寓今,不古不今;见古见新,亦古亦新,始终与古人保持着一脉相承,难割难舍的因缘关系,同时又与古帖产生一种若即若离,似是而非的妙趣,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师古不泥的超然状态吧。他说,从艺术史的角度审视书法,晋唐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高峰,《兰亭序》等名帖都是不可逾越的巅峰,而且这种能传达人类生命和精神体验的艺术都永远不会衰老,也绝不会过时。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技术如何进步,即使再过一万年,我们欣赏《兰亭序》仍然会有新的审美感悟和体验,这正是书法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

我看了许多罗杨关于国学和传统文化的论述和文章,不禁为他读书读史的勤奋所感叹。罗杨作为一位文化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我曾经问他怎么提高文化品味,他只说了三个字:“背唐诗”。想必这就是他经常说的“诗为书之魂”的通俗解读吧。“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缺文少墨的人不可能成为好的书法家,很多书家不是用功不够,而是修养不够,因此不能脱俗,不能达到书法的至臻境界。他说,“不读书,越工越俗”,高明的书法家都会把写字视为写诗。当然,不可简单地理解为会写诗就有文化,就能写好书法。书法创作对于罗杨来说完全是一种抒情,一种充满诗意的寻觅过程,一种“取会风骚之意”的悟性,从而达到笔墨的荡漾和自我体验的陶醉和沉浸。对于一个学书者而言,当“技”达到了一定高度后,必须进入“道”的境界。纯熟的技法只是成熟书法的一半,再往高处走就要看作者的文化功力了。书至极致靠修养,只有技法成熟了,胸襟中的学问也成熟了,成熟的技法与成熟的修养融成一片,书法作品既表现出高超的技法,又表现出高超的人格,才能达到书法的最终成熟。他说,好的书法家必须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既要有匠人的巧手又要有诗人的妙悟。没有匠人的巧手,创作就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没有诗人的妙悟就唯有创作的灵感,只有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心手相应成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
书法凝聚着中国人的哲学观和艺术思维的独特方式,成为中国文化观念的外在表达形式,即一种诗意的表达和美感。对于千古传统笔墨的领悟,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匠人的巧手和诗人的妙悟,衬托出了罗杨书法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这种品位就像是吟诵出来的诗韵味无穷。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7-14 17:39

【书法的精神境界和追求】
罗杨书法作品网络展
书艺公社 出品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7-14 17:41

【书法的精神境界和追求】
罗杨书法作品网络展
书艺公社 出品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7-14 17:42

【书法的精神境界和追求】
罗杨书法作品网络展
书艺公社 出品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7-14 17:43

【书法的精神境界和追求】
罗杨书法作品网络展
书艺公社 出品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7-14 17:44

【书法的精神境界和追求】
罗杨书法作品网络展
书艺公社 出品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书法的精神境界和追求】(中国书协理事)罗杨书法作品网络展(优秀回帖送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