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原不是右军?《红月亮》惊人新观点
王羲之原不是右军?《红月亮》惊人新观点王羲之原不是右军
绍兴晚报4月1日报道 书法节正在举行,到兰亭右军祠去怀古的人更多了。就在这时,有人提出惊人观点,王羲之根本不是右军将军,而是一字之差、权力悬殊的右将军。
去年书法节期间,我市公务员、业余文史研究者吴大新在其新著《红月亮》中提出,兰亭会不是文人聚会,而是一次政治军事会议,曾经一石掀起千层浪。
3月30日上午,作为今年书法节朝圣活动之一,绍兴县文联等单位举行了《红月亮》专题研讨会。会上,吴大新发表书面发言材料,提出王羲之不是右军将军,而是右将军的观点。
从个人升迁来看,王羲之是右将军
吴大新指出,根据《通典·晋官品》记载,右将军与右军将军(简称右军)都是中央直属武官。但是,右军主宫城内宿卫,右将军虽也主禁兵,但也对外征伐。最主要的区别还在于右军为四品官,而右将军则是三品官。右军是银印青绶,右将军是金印紫绶。
考察王羲之一生做官经历,他从六品官的秘书郎开始,先后历任五品官临川内史,四品官的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再做到三品官护军将军、中军将军。在这之后,才担任有争议的右将军或右军将军(同时兼任会稽内史)。如果王羲之担任的是右将军,即为平调,与常理相符。如为右军将军,那他是从三品降到了四品,这种可能性大吗?
据吴大新考证,王羲之死后,被赠金紫光禄大夫。根据《晋书·职官志》记载,光禄大夫一职为二品官。一般而言,魏晋优礼大臣,死后赠官只“晋”一级。如王羲之生前为右将军,死后晋升至二品,这与常理相符。如果生前是四品的右军将军,死后连升两级,那就不大可信了。
从早期史料看,王羲之是右将军
吴大新考证,无论是南朝·宋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还是南朝·梁的《献之别传》、《王氏谱》等书,均称王羲之为右将军。即使唐朝初年,如著名的碑帖《集王书圣教序》等文章中,亦称“右将军王羲之”。更重要的是,在王羲之自己的文章《临河序》中,即自称为“右将军”,这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据。
将王羲之称为右军将军,吴大新认为是唐朝修订的《晋书》惹的祸。在《晋书·王羲之传》中,称王为右军将军。吴大新发现,在唐以后的文献中,多数将王羲之称为右军将军,他认为这与《晋书》是正史有关,影响力大于其他书籍所致。
但吴大新认为,《晋书》是一部很不严谨的史书,尤其在右军、右将军问题上时有差错。举其中一个例子,《晋书·桓伊传》称桓伊为“右军将军”,而在《晋书·忠敬王遵传》中,则称其“右将军桓伊”。
吴大新因此认为,《晋书》搞错王羲之的官职完全有可能。况且《晋书》系唐代作品,与南朝史料有出入时,当然应该依照早先的南朝资料为准。
一字之差,争论价值何在?
在3月30日的《红月亮》专题研讨会上,吴大新散发这份材料,显然是为了佐证去年的观点,即兰亭会是政治军事会议。可惜这份材料厚达41页,研讨会上没人仔细阅读,自然也未有人提出异议。
昨天,记者仔细阅读了这份材料后,再次采访了吴大新先生。他认为自己辛苦考证,除了为佐证《红月亮》的观点外,主要还是希望澄清“右军”概念。
据他了解,许多外地游客看到王右军一称谓时都大惑不解。现有的一些解释,常因为缺少足够的依据而不能让人信服。自己的考证依据充分,可以让人弄清个所以然。吴大新表示,我们可以大声说,王羲之是右将军,一个拥有实际兵权的将军。
在3月30日的研讨会上,有人提出兰亭文化博大精深,不妨建立一门“兰亭学”。吴大新认为,兰亭学在研究过程中要有新的内容、新的观点。提出右军将军和右将军的问题,也算是为建立“兰亭学”作一些铺垫工作。 (记者孙壮)
周汝昌发现 兰亭序“癸丑”书写之谜
周汝昌发现 兰亭序“癸丑”书写之谜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新出的《红楼无限清——周汝昌自传》中的几段(223页):
兰亭帖有几处有趣的问题从未见专家研者提起过,每叹细心善悟之人不多。今举之以为学人启牖之助.
如第一行"癸丑"二字,丑字特显横长竖扁,而癸字又特小,似夹于"在""丑"之间.此为何故?人不言也.
那情形很显然:王右军在这年落笔为文,正式纪岁用干支,这是首次(三月初三),而上一年写的干支是"壬子",已经有点儿习惯了,所以一落笔就又写了一个"壬"--未及写"子",已悟这已不对了,可是这才是开头的第七个字,便要涂去,太难看,遂生一计,将"壬"描"丑",再在上边添一"癸"字.
这么办了之后,留下的痕迹就是:一是“丑”的中横画特别长,这本不是丑字的形状,乃“壬”的“遗骸”是也。二是那小“癸”又细又扁——不然“字空儿”里是容不下的。
这个来由,一不复杂,二不离奇,可是从无一人识破道出之。旧年我曾将此一说与徐邦达先生。
此谜解后,一到第二行,就又有秘密,“内行们”熟悉,群贤毕至的“群”字,末笔一竖中间有一道小空线,像笔豪开了叉,因而皆称之为“叉笔“或“岔笔”。是笔不好吗?旧伦曾有右军此次所使是一只“败笔”之说。其实非也。
原来,在上好的唐摹和元摹本上,这一行不止这个群字,下边还有毕字,也出现了字中间的细空白线。
再谛审后幅,也有类似的现象。
合在一起,我遂悟到:这与笔了不相干,乃是原纸久经折叠处磨损墨色的“直缝”时残存遗痕旧迹。
此一发现,极有意趣——表明原件不是卷轴,而是平折“蝴蝶装”式的古物。而摹者高手十分忠实,照磨损处存此痕迹,不敢填实。
至于字句,也不乏俗解不明违失原意之例。 周汝昌先生真乃大家,治学严谨,博学不漏,令人佩服!
回复 #1 along007 的帖子
无聊 果真是军事会议,那南朝懦弱就又添佐证 一切都在探索之中! 关注中---百家争鸣 原帖由 长安佬 于 2006-4-6 13:20 发表周汝昌先生真乃大家,治学严谨,博学不漏,令人佩服! em4 em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