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无为 发表于 2017-3-4 21:30

感悟经典——崔瑗《草书势》

本帖最后由 书道无为 于 2017-3-4 21:46 编辑

感悟经典
崔瑗《草势》 原文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勦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或(黑知)(黑主)点(黑南),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崔瑗的《草书势》因西晋卫恒在作《四体书势》时将其录入而得以流传至今,甚幸!甚幸!
      崔瑗墨迹已无处可寻,然其书名却盛隆,被众多论书者提及。羊欣在其《采古人能书人名》中说他善草书,还说王子敬云“极似张伯英”。其实张芝是在学习崔瑗、杜度草书的基础上才成为草圣的,所以张芝曾谦虚地说“上比崔、杜不足”。庾肩吾在其《书品》中列出上之上品张伯英、钟繇、王羲之三人之后,在上之中品里将崔瑗排在第一位。可见崔瑗书法水平非同一般,这和卫恒录其《草势》可以映证:崔瑗的确是一位书法大家,不但会写,而且会赏。卫恒的“四势”中《篆势》录蔡邕之论,其余“二势”未标出处,估计是他自己所撰。其实,“四势”所论大致相同,这就表明无论何种书体,最高境界就是“道”。只有得“道”,才能进入神奇妙境。这与时下有人将篆书草化,隶书行化,再将楷书篆化,如此一来,到行草书就只能胡画了。这种求“道”的方法大谬矣!书写形式是表象,书写生命才是根本。孙过庭所说的草要兼真、真要兼草,主要是“意”而非“形”。
      书之妙道失传久矣!宋代书家米芾曾说过这样的话:“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遣辞求工,去法甚远”。其实“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与“狡兔暴駭,将奔未驰”是一样的,都是“法象”,哪里只是“比况奇巧”“遣辞求工”!再看米芾的书法,其草书与他的行书比又下一等,字法、章法离古圣先贤更是有一大段距离,不要说“一画不能移”,就是移个十处八处也无不可。由于他自限前程,重法而轻道,便失去了与钟张王献并驾齐驱的机会,辜负了八面出锋的妙笔。值得庆幸的是,在与米芾同时代的苏轼和黄庭坚的身上还可以看到“书脉”的流传,即“书之气必达乎道”。苏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成书也。”黄则说“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常一事横于胸中。”听二者所言,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认为笔画要有生命才叫书法,反之则不能称为艺术。能者造“数象”,神者造“万象”。若只造“一象”,就只能算刚刚看见了书法艺术的大门。
      要想笔下有万象,需书者心中有万象。书者心中若无万象,如何手下有万象?无万象之书,又如何让观赏者心中有万象之感?正如虞世南所言:“妙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书者笔下的万象并不是万象之实形,而是浓缩在万象之中的神韵,实有而似无,若无而确有,书之气也。这就对欣赏书法的人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读者见神即能赋形,观形即识其神,能识高山流水之音,才是欣赏者的高妙境界。崔瑗既可写出神妙的书法作品,又是书法作品的超级欣赏者。
       借用佛家一句话:“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皆为自然妙有。书者若能著于笔端,即可到达彼岸;赏者若能化于心中,亦可得般若智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感悟经典——崔瑗《草书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