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锋
王皓是我的朋友,是属于云淡风轻的那种。正因了稔熟不拘,往来虽不多,心却近。他约我写一篇文字,我已经拖了半年了。上一回他来,暗示我说,赵熊老师早都写了,等我哩。我照例没有反应。不是没有反应,是总觉忙乱,不知道从何写起。这不,都到2017年了。这个春节这笔文债不还,就等于没法过年。抻一页纸,写吧。
人生有寄。我写这个题目,是想说,陶渊明的“人生若寄”,是浩叹生命的短暂,而我改之一字,意思就变了。人生固然短暂,但人若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心灵便能安妥,时间就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王皓是一个有着文化情结的人。他的业余生活,几乎让艺事占满了。他治印,追随篆刻名家赵熊先生多年,从临摹秦汉印入手,累月经年,不断地打磨,如今像模像样。风格上不属于那种大开大合,气宇轩昂的,确是春风和气,温厚敦实的那种。多年来,看书坛上云去云留,张牙舞爪的,“总被雨打风吹去”,而平和顺眼的,却依然“青山还在”。看惯了岁月留痕,反而觉得后者可喜。艺术上,不能说石鲁的《转战陕北》高级高档高尚,而齐白石的小虾小白菜就一定不高级不高贵。不同的风格,只有审美趣尚的不同,只有品味格调的高低,却不存在先进落后的分别,更不存在,新的就是好的,旧的就是差的,如此说来,我便认同了王皓的选择。他一直在汉代印品中求格调,求趣味, 求技术滋养,求血气神魂。“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目下,似乎还不能算抵达,但我认为,方向对了,走一步便进一步,没有不能抵达的道理。
再说王皓的诗。王皓写旧体诗,先是受风过耳堂赵熊先生的影响,继而拜了研究诗学的专家,看来是下势了。我初对当代人作旧体诗多不以为然,因为见多“老干部体”的顺口胡诌,所以,于旧诗有一种本能的逆反。我有时也作的,但总不免陷入生怕不合律合辙而惹人耻笑,也便从来都是压于箱箧而不示人。当年,正在求知期的我,背毛主席诗词,背唐诗,诗的初步也略知一二,但那时候,老人家说旧体诗不可学,贻害青年,谬种流传。于是,我本来可以好好向我的舅外公学诗的,却因了自己的偏狭无知而错过机会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今如果有文坛书友送的诗集,一篇篇地诵读,觉得今人也有写得很好的。诗不能只有唐人而无今人。所以,我对写诗的人都投一青眼,刮目相看。王皓写诗,很自然清新,平实如其人的本分憨厚,让人有一种徐徐缓缓的温暖感,欣欣然矣。比如在秋天秦岭山中,他写道:“暮霭千岩似画屏,徐吟漫啸坐山亭。森森古木凭高处,野鸟天风侧耳听。”又,“石上青苔片片幽,水遥红树艳深秋。一声啼鸟平生意,落叶飘零水自流。”自自然然地娓娓言说,不故做惊人句,而意境气氛皆在淡淡清明之中,让我说,这便是好诗。他的能将诗作为一种文化养成来坚持,是值得我敬重的。
在作品《书斋遣兴》中,王皓更是自诩“终南散人”,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自比,庆幸自己能够安坐书斋、远离世尘。“冰霜化作冰心透,苦雨酿成苦胆纯”,读书写文,远离俗尘,因而能保有一颗晶莹剔透的赤子之心。王皓以行书书写此诗,行云流水,整幅作品又透露着恬淡安然。
王皓的《五十感怀》系列作品,书写了自己从执着于岁月已逝的苦恼到释怀后乐观向上的安然。《五十感怀之七》描绘自己因缘际会得悟“禅意”,在半世浮世之后参禅读书,心中安然寂静之态。
再来谈谈他的字。王皓学习书法也有许多个年头了。他临过书谱,也兼习“二王”。也即是说,他的字是有渊源的。这与那些聚墨成形,信笔为体的粗制乱造的江湖野路子有了本质上的不同。字有文气,求秀丽,中和平实,安稳而不张扬,温和而不险躁。其实,倘若能神怡得闲,那必是书写的至纯之境。《黄帝内经》之《素问》有语云:“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方可“形体不散,精神不散。”身若如此,艺何不如此?王皓的审美取向与他的做人内敛含蓄是天然忻合的。但实话说,也许我对他有更高的期许吧,总是觉得他在笔墨节奏、用笔力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时是缺一点大胆与果敢。如果在节奏上再强化些些,气脉气象气息都会有大的改观。
今日是丙申腊八节,中午在友人家里蹭了一顿久违了的家乡味道,勾起了我的乡愁。我在想,书法的味道其实就是你我的乡愁。有时,我们须得放下手头的忙碌,留一些空白,去唤醒和召唤从我们身边悄然溜走的,比如诗情诗心诗意,比如汉印中的那种质直纯朴,再比如传统书写中的天然天趣,等等。我们前行时也应该回望。回望即重拾,重塑。文化不就是这样子的么,不断地向前人遗产的攫取,也便是向新的开拓。王皓以诗养书,以书养印,诗书印一体,养人。在我看来,诗书印作为人生的寄托,灵魂的安妥,王皓的艺术之路无疑是正的。我希望他一以贯之坚定地走下去。
2017年元月5日夜于万庐
笔者介绍
吴振锋
笔名不然,别署万庐。一九五七年生于陕西商州。现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研究部主任,《美术博物馆》杂志副主编、副研究员。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曾担任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评审委员、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评审委员、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艺术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隶书作品展暨研讨会评审委员。 落家庄的女婿 家乡人的娇傲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