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本帖最后由 书法创作人 于 2018-3-28 13:03 编辑唐代、李白、诗《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诗人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诗作背景】
这《送贺宾客归越》是李白赠送给贺知章的一首七绝,创作时间与《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大约同时。贺知章比李白年长得多,但对李白的诗才却十分佩服,曾誉其为“谪仙人”,两人可以说是忘年交。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正月,贺知章以道士的身份辞京回乡,玄宗诏令在长乐坡饯别贺知章。李白当时正在长安待诏翰林,就赠给了他这首诗。
【诗作鉴赏】
由于贺知章这次是以道士的身份告老还乡的,而李白此时也正尊崇道学,因此诗中都围绕着“逸兴多”三字,以送出家人的口气来写的。镜湖是绍兴地方的风景名胜,以湖水清澄而闻名于世。李白想象友人这次回乡,一定会对镜湖发生浓厚的兴趣,在那儿终日泛舟遨游的。为了突出贺知章的性格,诗中不再以宾客或贺监的官衔称呼他,而干脆称他为“狂客”,因贺知章晚年曾自号“四明狂客”。“宾客”到底沾上些官气,与道士的气息不相投合,而“狂客”二字一用,不仅除了官气,表现了友人的性格,而且与全诗的基调非常吻合。
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记载的兰亭盛会就发生在贺知章的故乡山阴。而贺知章本人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这就使诗人想起了一个故事:据《太平御览》卷二三八记载,王羲之很喜欢白鹅,山阴地方有个道士知道后,就请他书写道教经典之一的《黄庭经》,并愿意以自己所养的一群白鹅来作为报酬。由此诗人说,此次贺知章回乡,恐怕也会有道士上门求书。当年王羲之书写《黄庭经》换白鹅的事情,那又要在山阴发生了。所以,末二句表面上是叙述王羲之的故事,实际上是借此故事来写贺知章,盛赞贺知章书法的高超绝妙。
这首《送贺宾客归越》诗基本是李白信手拈来之作,但他一下就抓住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绍兴的镜湖,另一个便是王羲之当年写字换鹅的故事。全诗实际上所写的也就是这两件事。但它们却都恰能表现出友人故乡即山阴的地方特色,同时也都能显示出贺知章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才华所在。李白当时并未去过山阴,因此诗中所谓的“镜湖”、“山阴道士”之类,实际上还都是赠别友人时的一种想象之词。由此可见诗人炉火纯青的诗艺。
【贺知章书法欣赏】
1、贺知章《龙瑞宫记》摩崖刻石 位于禹陵乡望仙桥村西300米。刻于宛委山南坡高4米、宽8.8米的“飞来石”上。飞来石形状突兀,其势欲倾,苔渍斑斑,少有锋棱。世传此石从安息飞来,上有索痕三条,故有“飞来石”之称。题刻高0.76米、宽0.69米。文12行,阴刻楷书,记龙瑞宫的沿革及其界止。唐代诗人贺知章撰并书,结字疏密匀称,端庄中寓俊秀,雄浑间透姿媚。旁有宋以来题刻20多处。
2、《贺知章草书孝经》与其他字帖的最大不同体现在其用笔速度和运笔技法。用笔速度。书法线条组织运动中的速度是构成书法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书法艺术之所以能以"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孙过庭《书谱》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笔法的复杂性,因此,人们在讨论书法时,谈论得最多的就是笔法。而艺术实践告诉我们,假如忽视速度的重要性,撇开速度孤立地去研究笔法、结构等其它形式因素,都是不够全面的。速度贯穿于整个笔力的运动过程,并发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与其它各种形式因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纵观《贺知章草书孝经》中体现速度的处比比皆是,如"离"、"也"、"其"等字。运笔技法。线条的智慧,在于驾驭毛笔的能力,在于体现出线条的力度与感情内涵。而形成线条之美的根本要素在于笔法,即运笔的技法。运笔技法的最佳境地是能触变成态,写出提按顿挫、方圆转折、粗细长短、正斜曲直、轻重疾徐、纵横刚柔、飞转流动、起伏跳宕等线条,使空间线条美中具有运动的时间性,表现出万物的姿致意态和生命的节奏。
《贺知章草书孝经》中书法中线条的顿挫、跌宕、转折、收放、趋向、走势、刚柔、曲直、轻重、疾徐等诸因素的对比协调、相引相距、相反相成。此书法中锋行笔,圆浑苍润,尤其是勾挑之笔,顿如山安之后,趯然而起。从结体上看,非常开阔,字形摇曳摆动,机趣横生。这样将点画的厚重、结体的宽博、章法的倾侧综合起来,烂漫奔放与稚拙自然交相辉映,气象旷达而排奡,点曳自信与布白开合妙合无间,内力腾跃而雄逸,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独特风格。
下面是贺知章的孝经!
是《孝经》,由于太多了,只搞了上面几幅,后面还有好多的,就暂时不搞了!{:1_22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