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19-3-3 17:12

寒碧 :书法的入古与从时问题

                                                                                                   


寒碧 著名学者,理论家。

       《诗书画》杂志主编,巽汇策划、创办人。







尚艺书院讲座摘要书 法 的 入 古 与 从 时 问 题寒碧
今天我们在这里讲书法的入古与从时,想解决的不是一个理论的结果,而是一种思想方法的推衍。就是我们如何面对古代的传统和文化价值,如何面对现代的个人经验。我希望大家带着这样的一个观点来和我互动。
去年二月份我曾在上海做过一个《形式意味和意味形式》的发言,这个概念可以和书法的入古与从时问题联系在一起说。我们知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整个人文和社会科学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理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理论是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Clive·Bell,1881-1964)提出的。作为现代艺术的理论前导,被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引用过来,他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认为书法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另一位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也谈书法,他谈书法的空间意识。但他们用的都不是传统的书法理路,而是用西方的艺术学来解释书法。这一观点今天还在,人们在谈论书法的时候还会隐隐约约地将这一理论拿过来,并且运用在日常书写和创作上。



而我认为中国书法不应该称其为“有意味的形式”,而应该称其为"有形式的意味”。中国传统的书法观是从哪里派生出来的?是从古代的经、史、子、集中派生出来的,它与我们的道统、学统形成一个固定的结构,是刚性的。而“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理念是从西方的现代艺术派生出来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国传统书法没有把“形式”作为最重要的问题来研究,谈的更多的是意识。也就是说书家通过阅读书写,把自己的气质、性情化育出来。他们都不在乎诗文书画的外在形式,更在乎的是在这过程的践行中,以此获得的某种化育,这是中国人所讲究的。所以李泽厚先生用西方的“有意味的形式”来解释中国传统书法的时候,是不对榫的。
西方古典艺术是传统的、具象的、华美的、透视的,包括十九世纪的沙龙艺术和卢浮宫里的宗教、历史主题的作品。但到了二十世纪这些表现手法就变得陈旧了,开始转型了,出现了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 - 1890)、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 - 1973)、塞尚(Paul Cézanne,1839 -1906)…… 那些完全不同于古典艺术的现代艺术。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分野在哪儿呢?就是人不再像传统表现的那样,不再是崇高的美好的、不再是真的善的,随着对人性的阴暗面的发现,对人的不信任,这一切都被消解了,同时伴随着世俗化,传统的价值系统被颠覆了。比如说,哲学上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 - 1900)“要重估一切价值”影响了后世的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上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对潜意识的研究,促进了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为二十世纪西方人文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柱。整个人类的思想,发生了一个巨变。这个巨变就和艺术创作产生了关联,艺术家们往往凭着他的直觉和感性心理,创作出不同于古典艺术的作品。毕加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亚威农少女》不美,但是形式感非常强。他从传统的原始的非洲雕刻里找到了和他内心力量对榫的部分,塑造了新的形式。这种新的形式刺激了西方的现代艺术理论,“有意味的形式”就被提出来了。



那么书法的入古到底又是什么呢?它一定是经史子集的作用,它的价值世界非常明确,一定还是从儒家来的。所以我认为徐复观(1903 - 1982)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是不可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个领域都是和人格化育联系起来的,人格的高处是什么呢?那就是体悟“道”,是自然给予的最初的本源,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体验一个“善”的价值,越来越仁爱,越来越美好。体会到“中庸之道”,格局也就会越来越大,所以中国传统艺术是在经学背景下产生的艺术,比如说中国画的笔墨,潘天寿(1897 -1971)的气格特别大,是因为他背后有孟子;黄宾虹(1865 -1955)的浑厚华兹,是因为他背后有孔子。这些都是对人文、人的品格的评价,它是一种经史原则、伦理原则作用下的意味,是美的。所以我把中国传统书法称为“有形式的意味”。




接下来谈谈从时问题,传统艺术是伦理的,但现代人更注重个人心理经验。我们观照当代书法,发现它已经融入了很多现代意识。比如沃兴华的“丑书”、王冬龄的“乱书”、曾翔的“吼书”,这些艺术的价值,恰恰可以称为“有意味的形式”。它们符合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考虑的是现代的哲理价值,或者说是心理价值。它越来越强调个人情绪的宣泄,越来越漠视集体经验所给定的美化。它是现代人心理经验的升华。艺术是心痕啊,是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古人达性,今人达心。他们的这些尝试其实更接近于书法作为艺术的本质,我们应该以宽敞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来接纳和理解这些,这样会打开我们的视域,开掘我们的内心。




我们暂且把传统书法归为“有形式的意味”,把现代书法归为“有意味的形式”。意大利当代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Agamben,1942 - )提出“同时代人”的概念,即“真正同时代的人,真正属于其时代的人,也是那些既不与时代完全一致,也不让自己适应时代要求的人。”当然,即便与时代保持着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甚至某些才智之士可能还甚为鄙视这个时代,但对一个明智清醒的人来说,他也同时能够明白:“他属于这个时代,这是不可改变的,同时他也无法逃离自己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些人紧紧地拥抱,也有些人拉开距离。而我们有没有真正地反省过:它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是不是真正符合你的?是不是真正贴近你的内心?


寒碧老师与尚艺书院师生合影


以上为寒碧老师在尚艺书院讲座摘要根据录音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尚艺书院都干了啥?
临摹时抓住这两点,很快就能解决用笔问题(有图有真相)
我们是这样学习碑的尚艺书院的“三剂药”董玮:学书法,少宜收老宜放培养诸多当代精英,中国书法院如何做到的?嘘...千万别去尚艺书院学书法,我是认真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寒碧 :书法的入古与从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