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8-16 09:57

砚边琐记

(一)
《兰亭序》(据冯承素摹本,纵24.5公分,横69.9公分,28行,324字)在真正意义上,更象是宗教的圣物,而非一件书法作品。
现代人习字的目的已不是用来记录日常生活或写文章了,而是以写大字来附庸风雅了。
《兰亭序》水平再高,也有点不合时宜了,试问有哪个人习《兰亭序》仅是为了作文之用?今天已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家了。
书法的社会价值应重估,而非遵循旧制。根据这一事实,改变理念,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

(二)
初临帖时,怎么也临不似,而自觉临到似之后,又开始思考如何去变,以何为据去变呢?变化往往是临写过程中随机的,它来自于各方面的累积,并由此形成个人独特的审美观,累积越丰富,可变化的地方越多。随着累积不断叠加,也就不断变化,没有尽头。
世间亦不乏墨守成规者,这意味着到了一定阶段后,不再变化,止步于此了。

(三)
汉碑之中,碑阴碑侧往往少了些庄重严肃,多了些随意率真,而我们自小受到印刷体的影响,在临帖时会不由自主将率意一面忽略掉,这种现象在习唐楷、流美行书时易于上手,对粗头乱服一路的书风则添加了一道屏障,故能做到熟后生者,头脑往往较为灵活,水平都不低。

(四)
追求魏碑汉碑的生涩,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行笔滞重或行笔飘浮。要在两个极端中取得平衡,可在行篆书及行草上下些工夫,以篆书来增强对入木三分的体会,以行草来感悟用笔的灵活宛转。
一般情况下,个人在体会用笔精熟的时候,偶尔会感受到笔头与纸张之间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故古人有“笔力千钧”之说。此时宜从精微上去考虑,即用心体会笔头与纸面的蠕动,进一步熟悉它、驾驭它,让生熟变成一念之间的事,这便是熟后生。

(五)
对于傅山,真是又爱又恨,每见他的作品,都有种新鲜感,正是这种不断的新鲜感,自知无力达到,难免颓丧。
他的精熟程度,就如一个打字高手,令人相信他闭上眼睛都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来。
王铎的精熟,在于稳健;傅山的精熟,犹如天马行空,无迹可寻。

(六)
清代随便拉几个进士,在唐楷方面就可以将今人杀得七零八落了;今人唯一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合法挖坟,由此出土了许多自唐至清这段时期的人所难以想象的书法资料,加上信息构通方面的便捷,推广方便和跟外来文化迅速交汇,形成了一个与古代完全不同的时代氛围,紧随这一时代精神所在,便是这个时代的典型。
2019.8.16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8-16 10:03

若撇开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家,今天的书法家的特征何在呢?这一问题涉及到学习方向,故值得加以考虑。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8-16 10:19

科技的发展,令许多东西无法再逆转了,对传统的解释与定位,是继承传统的关键。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8-16 11:33

王羲之是个官二代和富二代,上代跟着主子逃难,来到东晋后相对安宁。其人在政治上一般,性情尚可,但远不及嵇康,文章更难跟鲍照匹敌,他的名头竟然盖过嵇康、鲍照,这也是时代的不幸了。
大肆鼓吹书法而忽略其它,这也是对传统的背叛吧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8-17 05:30

“丑书”在网上被人黑今天已是司空见惯了,这多少跟仇富心理有关——“我接受不了的,一律叫‘丑书’”。
这种情形的原因有二种:
一是“丑书”的作者的名气大——“我接受不了的东西,为何作者的名气这么大?我不服”。
二是“丑书”的市场价位高——“写成这个样子也卖出如此高价,我嫉妒”。
人们常说的社会浮躁,这种现象也是很好的反映。如果将他们的留言收集起来慢慢分析,估计可以出一本《负面心理大全》了。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8-18 07:47

今天忽然看到一链接——《孙晓云: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篇幅不长,稍读一遍,发现此言论的作者已走火入魔了。
史上的书法家不一定是文字学家,文字学家基本上是书法家,两者虽有联系,不可混为一谈,更不可将涉乎文字的一切都扯到书法上去。
文字是记录思想、交流思想或承载语言的图像或符号,完全是出于实用性需要,书法是依据文字衍生出来的艺术。正如一件书法作品,从文字学的角度出发,首先是文字内容,可以完全忽略其审美层面;书法虽依据文字,但追求形体变化上的无限可能性和借助变化来表达个人某种意向。尤其是书法审美趋向于自觉之后,更为强调个性的发展,这跟文字学的研究方向是不同的。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8-18 08:07

传统文化的主杆是思想,书法仅是杂项,在本末倒置上进行吹捧属于文化上的道德绑架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8-20 17:08

认真而言,现代的简体字是从古代印刷品书法作品中而来,书法是不存在简繁问题。后来将简体字标准化后,才有了简繁之说,这是现代文字上的标准。
可在文字法中,书法是可以写繁体字的,这即是说,文字的简繁之分,并不适用于书法。
不过,学书法的少不免跟繁体字打交道,尤其是古典文学,想深入离不开对繁体字的认识,所以,书法圈中有这样一种不成文的共识:分清简繁是书法基本修养之一。尽管如此,在书法比赛展览的征稿通知中若不注明汉字简繁问题,简繁混用就不能扯到评审中去了——惯例不能超越法律。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8-20 17:09

本帖最后由 台山画廊 于 2019-8-20 18:00 编辑

过去人们学写字,主要是识字和作文,今人已失去用毛笔写字作文这一习惯,所以,今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完全继承书法的传统,不会再出现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家了。个人学的可能是传统,但谁都无法代表传统,因为继承的仅是写字。这种浅层的继承,跟穿件汉服去广场走上一圈相类。
出于对文化的责任,我们要明确书法在今天社会的定性,这也是个人对社会的良知一种。
写好字是为了书法的延续,无论书写任何字体皆然,它是量化训练出来的技能。发展则意味着要走艺术化之路,这要探讨什么是艺术和什么是艺术家。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8-21 06:28

本帖最后由 台山画廊 于 2019-8-21 07:03 编辑

古代靠写字开饭的经生日书数千字或上万字,而且长时间如此,这对今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用毛笔作文没了,写经也没了……
如果今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去套用古人的观点来讨论书法,等同于文化绑架——书法酱缸文化现象中品德败坏者的典型。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砚边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