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20-3-31 10:19

【受书之初】当代书家学书缘起分享会 —— 董玮

                                                                                                                  



受书之初——当代书家学书缘起分享会
主    持:丁    剑嘉    宾:王民德、陈震生、陈一耕               肖文飞、董   玮、唐书安主    办:北京尚艺书院时    间:2020年1月8日地    点:北京宋庄一木美术馆



书 法 是 “ 无 用 之 用 ”董玮

—————————————

—————————————

前几天我整理房间,找出一大摞前些年积攒的作品,看了后觉得很多作品都不满意就给撕了,看着一堆废纸,心里不禁感慨——学书近30年,废纸何止三千啊!耗费那么多精力,值得吗?回顾自己的学书生涯,答案是肯定的。
书法防止了我犯罪(众人笑)。熟悉我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曾在河南老家做过文化局副局长。我当副局长时才28岁,是我们县最年轻的、有实职的副科级干部。当时在老家住的是自己建的两层楼,还有个大院子,生活很安逸。因为好歹是个“官”,大家也都捧着,有种优越感。但几年工作下来,发现很多时候都是在“认认真真搞形式、实实在在走过场”,做的很多都是没用的事,很无聊,令我很厌恶,觉得这样下去就是在耗费生命。2005年知道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招生的消息后,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一年学习结束后又决定留在中国书法院教学部工作,彻底绝了仕途。一些朋友知道我的经历后都说我如果继续从政,现在应该至少是县长了,我总是开玩笑回应:“也很有可能在监狱里了”。因为当时我就有感受,身处其中,被习惯势力裹挟着不由自主地往前走,很难保证不犯错误。所以说是书法救了我,免去了我的牢狱之灾。
除了弃政从艺外,我人生中的其他几次大的抉择,如为了便于深造,放弃在银行的优厚待遇到文化局工作,从中国书法院辞职,后来创办尚艺书院,回想起来,这几次抉择都是书法在暗中起了支配性作用。
书法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还是我的精神支柱,给了我力量、快乐。我在学生时代很内向、缺乏自信,记得一次晚自习时老师让我上台读报纸,站了半天也没张开口。现在,台下有两千多人自己也可以侃侃而谈了,这些改变很大程度上都是书法带来的。书法是“虚”的东西,在这个实用主义盛行的国度,很多人都认为“无用”。确实,当闹饥荒、人们饿得不行时,即使是当代最值钱的书法作品也抵不上一张大饼。但书法又有“大用”,特别是在人具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后,就尤为重要了。有句老话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吃饭是基本需求,但人毕竟是高级动物,活着不单纯是为了满足衣食,还有很多的精神需求。缺少了精神层面的东西、没有了精神支柱,人会生活得很痛苦,甚至无法活下去,不少明星自杀就是很好的证明。马哲讲意识的能动性,王明阳认为“心外无物”,都是在强调意识、精神的作用,结合我自身的体会,感觉很有道理。
今天聊的主题是“受书之初”,我简单介绍下自己的学书经历。我小学五年级之前一直生活在豫东的农村,那时候根本见不到碑帖,不过有连环画,我特别喜欢看,收藏了很多。记得小时候爷爷爱给我秀他画鱼,在地上用木棍寥寥数笔勾出来,很简单,但我看得很入迷。大概小学四年级时,语文老师讲过课,趁同学们做作业时,爱在教室门板后用粉笔写“红军不怕远征难”,现在想想肯定是俗书,但当时觉得笔走龙蛇,很潇洒,令我陶醉、羡慕。现在想想,小时候的这些点点滴滴都像是播种在心中的种子,决定了我与书画的因缘。
喜欢看别人写、画,自己也爱写写画画。小学时我比着《西游记》插图画的孙悟空,同学们看了都以为是印刷的,初中时自己的钢笔字经常受到老师、同学的夸赞,还被抽去出黑板报,这些都激发了自己对书画的兴趣。
真正接触毛笔字是从上师范学院开始的,当时学的是美术专业,主课有素描、色彩、国画,也有书法,因不是主课,课很少,记得是每周一节,但一接触,对这个“黑白”艺术的喜爱竟超过了对“七彩”艺术的喜爱,从此把书法当成了主攻方向,一发不可收。
毕业后回到老家县城工作,画画得少了,但书法一直坚持了下来,朝夕临池,从无间断。2005年到北京学习之前,我曾经在河南的“墨海弄潮”展获过一等奖,入展过中书协的全国展、楹联展等,成为了中书协会员。尽管早已对入展、会员不感冒了,但当时确实都曾鼓舞过自己。
1996年在老家认识了王镛老师,并于2000年有幸拜师,这无疑是我书法生涯中最为重大的事件。王老师的人格魅力、艺术高度以及治学态度、方法,都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2005年进京到中国书法院学习并留校任教又给我开启了一片新天地。
回顾自己的学书经历,我觉得热爱对学书最为重要。我学书二、三十年,虽然也会夹杂有功利心,但热爱是最主要的。因为热爱,促使我在地处偏远、资源匮乏的老家仍能多年临池不辍;因为热爱,促使我放弃家中安逸的生活进京求学并毅然舍弃仕途留校;因为热爱,创办了尚艺书院、不畏教学的辛苦……热爱才能坚持,坚持才能不断进步、有所成,遇到机会才能把握住。因此我常给尚艺书院的学员讲,如果没有感觉到书法自身的吸引力、不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她,只是靠毅力或功利心,那肯定是走不远的。
另外,所处的环境,接触的圈子和人对学书也非常重要。大概是1995年,我请教河南的一位名家:“当今出版的书法资料很多,信息也比较发达,在小县城坚持自学行不行?”那位名家回答说也可以。1996年见到王镛老师,我向他请教同样的问题,王老师很斩截地回答:“那还不行,一定要走出去,多与外界接触。”后来我到北京后,接触了众多的名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道友,经常参观各类高端的展览,顿时觉得眼界大开,几年下来艺术理念以及创作都有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回想起王老师的话,觉得王老师说得太对了!京城艺术氛围浓厚,高手如云,身处其中,你会深受感染。当你觉得自己很努力、有点成绩了,你再看看四周,仍有不少比你牛的,处于这样的环境你会自满吗?当然不会,只会促使你不断努力、努力、再努力!

尚艺书院根据录音整理
已经作者审阅




董玮 师从王镛先生。现为尚艺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导师、河北美院董玮书法工作室导师,中国书协考级中心考官。





点击图片查看招生简章详情


在王镛、刘正成、胡抗美、陈洪武等名家祝福声中,他们这样度过五周岁生日……
尚艺5周年 | 名家讲座摘要集锦临摹时抓住这两点,很快就能解决用笔问题书法学习,慢就是快(真相尚艺君用图证明给你看)
尚艺书院的“三剂药”董玮:学书法,少宜收老宜放培养诸多当代精英,中国书法院如何做到的?嘘...千万别去尚艺书院学书法,我是认真的【我们曾一起走过】尚艺书院2015年教学活动回顾
晒晒我们实现的“小目标”——尚艺书院2016教学活动回顾
2017,尚艺书院都干了啥?砥砺、前行——2018尚艺“之最”2019:我们的52周零1天
尚艺书院位于北京宋庄艺术区,是青年书法家、书法教育家董玮先生创办的,集艺术学习、创作、交流、展览为一体的高端艺术机构。尚艺书院的教学得到了众多当代名家的关心支持,开班以来,王镛、刘正成、石开、胡抗美、程大利、沃兴华、陈国斌、李刚田、崔志强、崔晓东、曾翔等六十余位大家、名家亲临讲座、指导,策划并主办三届由全国高校书法教师及书法高研班导师参加的“青年书法教育论坛”,到全国各地举行公益巡讲四十多场,举办师生展十二次,出版多本作品集、教学文献集,在全国书画界产生了很大反响。书院现已成功举办书法高研班十二期,教学强调系统性、专业性,求真务实。每期学员通过一年的学习,临创水平和审美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教学成效显著,赢得了学员及书界师友的好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受书之初】当代书家学书缘起分享会 —— 董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