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民书法第一村泥河村
记“蟠龙湾,九曲萦回十八盘。十八盘,殷辛泛舟,妲己观澜。岁月荏苒千年,泥河旧貌换新颜,农舍墨香,誉满中原。”———这首诗说的就是远近闻名的书法村:鹤壁市淇县高村镇泥河村,这里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毛小儿,都能写一手好书法。昨日,记者来到了泥河村。书法走入百姓家
淇县县城往东北大约10分钟车程,就到了闻名遐迩的高村镇泥河村。记者赶到时,泥河村第八届农民书法大赛正在村委会举行,只见院内四周挂满了刚写好的书法作品,看那一幅幅刚柔相济、行若流水的书法作品,很难相信它们是出自泥河村那些握锄头、拿镰刀的农民之手。再看院中央,两排书桌相对而设,上面摆满了笔墨纸砚,参加比赛的、看字的、品评作品的村民将村委
会小院挤得水泄不通。
“这个比赛两年举行一次,村民参与十分踊跃。”泥河村书法家协会会长贾文海告诉记者,泥河村1986年就成立了书法家协会,会员达6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会员有80岁,最小的只有10岁;会员中有省级书协会员2名,市级书协会员12名,县级书协会员50多名。
泥河村村支书贾佩德还告诉记者,在泥河村,能够写一手好书法是村民最值得骄傲的事情。这个1200人的小村,1986年来先后举办了12次农民书法邀请赛和展览,农民书法家的作品早在1984年就漂洋过海在日本展出,而参加过国家、省市级书法大赛并获奖的村民,更是不胜枚举。仅去年5月淇县举办的农民书法大赛中,泥河村有40多位农民参加了比赛,获奖者30人,其中一、二、
三等奖获得者共8人。
在比赛现场,记者还见到了淇县县长王守振,他正在仔细观看一幅幅飘着墨香的书法作品。“书法能增强村民的凝聚力、亲和力,也有利于培养村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崇尚高尚文化的良好风气。”说到泥河村的农民书法家,王守振赞赏地表示,这不仅带动了全县农民书法的开展,也将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新趋势。
独特的“泥河现象”
在泥河村,即使在农忙时节,村民们经过一天的劳作,晚上回家还是要坚持练习书法。泥河村的书法教育已经走进小学课堂,学生每周两节书法课,每天都要写一张大字;村民茶余饭后聚在一起,切磋书艺,交流心得———这种对书法执著的追求,形成了独特的“泥河现象”。
而说起这个村崇尚书法的源头,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泥河村郭家第五代传人郭凤楼有五个儿子,郭凤楼春节时求别人写对联遭到了拒绝,深感没有文化的耻辱。”郭家第九代传人郭双和告诉记者,后来郭家的五个儿子发奋读书,最后都中了秀才,就这样,人们开始热爱学习,并开始练字,祖祖辈辈崇尚书法,并流传至今。如今,郭双和自己在全村也是数一数二的高手,附近不少大专院校的学生还特意到郭双和家跟他学艺。
“泥河村很少人买春联,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自己写春联,还相互比较切磋谁的字写得最好。”村民李香园说,村里不少书法名家还跑到城里摆台,为过路人义写春联———农民书法家,也把文化送进了县城。
“泥河村农民的追求,反映的是新一代农民的健康追求。”鹤壁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齐燕告诉记者,前不久,鹤壁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书协命名泥河村为“泥河书法村”。
作品也要变产品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泥河村的农民书法家也有了新的想法。
“我觉得可以用自己的作品做一些装饰性的文化产品。”今年26岁的晋贵强有着浓厚的市场意识,在县城开了一家“兴发”工艺店,一边创作,一边经营书法方面的工艺品,年收入可达七八万元。
贾文海告诉记者,村民的作品最高的卖过六七百元的价格,专门从事书画经营的店也有一二十家,“这些工艺店为书法走向市场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联系书法家和市场的纽带。”
泥河村的“泥画”也远近闻名。泥画由今年34岁的村民赵焕瑞创造发明,早在1993年,喜欢书画的赵焕瑞就摸索着如何把书画艺术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经过不断实验,她把彩泥填充进勾勒好的书画框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泥画”作品,现在市场上一件作品也能卖个七八十元。赵焕瑞自信地告诉记者:“我还计划收几个徒弟,成立自己的创作公司。”
“我们也在探索,如何引导村民,帮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变成产品。”王守振说,下一步他们计划将泥河村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整合,通过搞展览、拍卖书法作品等形式把农民书法作品推向市场,并探索农民文化产业的新路。 有图片吗 Sample TextSample Text
难得! 书法的希望!! 应发扬光大!——愚砚 我离那儿不远,到时去看看! 原帖由 张春海 于 2006-6-2 12:23 发表
有图片吗
:hug::hug: 发扬光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