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忠 发表于 2021-9-26 20:37

关于书学原理 古今书论再举例

关于书学原理 古今书论再举例宋文忠                   ●今一书人:“书法不论形式、含义,还是隐藏于深处的形式规则、感觉模式、发生学原理,对于现代学术而言,全部是陌生的东西。”●今一书人:在书法中,“如果我们承认所有精神蕴涵都与形式有关,而‘神’的存在又在我们可观察、可分析的形式中找不到对应物,那么可以断言,在可观察、可分析的形式之外,存在一些隐蔽的,目前尚不能观察和分析的形式构成细节,它们是‘神’的载体。”●今一书人:“我坚信,古来所有的观念、所有的理论,都不是玄而又玄的,一定是由无数个实物构成,一定是非常朴素实在,具体可行的。”●今一书人:“对于整个当代学术来说,书法都是个陌生的领域,……所有书法文献——包括看来最琐碎、最无聊的文字——都是关于这一现象的记录,只要找到一种合适的解读方法,我们便能从中读出重要的信息。”●今一书人:“书法家所创造的这种审美意象,从其形式上看是直观的、形象的;从其内容上看是概括的、抽象的;从其审美特性上看是矇眬的、不确定的、整体上的感受。……正是在这不是而似,非象之象,无意于图象,着意于写象的无声之音、无形之象中,显示出书法意象朦胧含蕴的美学意义、价值和效果,引人入胜,叫人沉醉迷狂。”●今一书人:“感觉方式与心路历程——这是一个书法家对作品做出判断的自信所在,他在书法学习与创新中必然曾经在心灵深处触及过某种层面,在这一层面他产生过极其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认识到这门艺术的奥妙,这个尺度不仅是个人的又是大家的。他又以此检验优秀的古代作品,从而坚信了这一点,这一点也正是传统书法感人至今的深层魅力所在。不熟悉传统就根本无法接触书法的核心,然而并不是每个学习者在大量临摹之后就能触摸到书法的核心的,这种手段和目的之间的跨越,要看学习者的本领和悟性。”●今一书人:“一个美国人类学博士选了一个关于中国书法的课题。她在台湾、大陆人文学界的耆宿门下各进修过一年书法。我问她:‘台湾的老师怎么给你讲书法?’她说:‘他们说书法不可说。’‘大陆的老师呢?’‘他们也说书法不可说。’他们只是告诉她一些简单的方法和经验。……或许她的先生认为所有文献都没有触及书法的核心。”

●今一书人:“书体的演变,无疑是为了便捷。论规律,明摆着,画圆比画方要简便和快速。画个圆,三岁孩子生来会,画成方,就要教了。篆是圆折,楷书是方折,还规范了标准的点画。以‘永家八法’为例,应该是更费事、更难,可古今论书皆言便捷,且振振有词。我当年对此疑惑得几乎光火。楷书并不便捷。便捷究竟指什么呢?”●今一书人:“书法是一个幽灵,它来自中华民族的文明深处,又浮现于现实。对它,我们有过痛苦的反思,有过不切实际的幻想。即便是今天,我们还在为书法感动或难过。”●(晋)王羲之:“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也。”●(唐)虞世南《笔髓论》:“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物象而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唐)孙过庭《书谱》:书法之妙“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古人对“意”的多种论述:唐怀素《论书帖》:“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不知耳。”戴叔伦描写怀素作书活动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唐)张怀瓘:“深知书者,唯观神彩,不见字形。”“意与灵通,笔与冥运,神将化合,变化无方。”●(唐)张怀瓘《书断》:“技由心付,暗以目成,或笔下始思,或不思而制,败于脱略,心不能授之于手,手不能受之于心。虽自己而可求,终杳茫而无获,又可怪矣。及乎意与灵通,笔与冥运,神将化合,变出无方。”●(唐)张怀瓘《书议》:“但能精求,自可意得;思之不己,神将告之;理与道通,必然灵应;有志小学,可不勉欤!古之名手,但能其事,不能言其意。”●(唐)张彦远《书法要录·传授笔法人名》:“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而成矣。”●(唐)李阳冰:“于天地山川得其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幽至于鬼神之情状,细至于喜怒舒惨,莫不毕载。”●(五代)杨凝式:“行之不厌频,画夜无穷数。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南齐)王曾虔《笔意赞》:“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宋)苏轼《次韵子由论书》:“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可学。”●(宋)黄山谷:“张长吏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划沙,印印论,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宋)米芾评王羲之《兰亭序》:“神助留为万世法”。他自诗“自任腕有羲之鬼”。●(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之妙,通于神会,难以形器求也……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元)盛熙明《法学考》:“翰墨之妙,通于神明,故必积功累学,心手相忘,当其挥云之际,自有成书于胸中,乃能精神融会,悉寓于书。”●(明)项穆《书法雅言》:“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书不变化,匪是语神也。所谓神化者,岂复有外于规矩哉!规矩入巧,乃名神化,固不滞不执,有圆通之妙焉。”●(明)项穆《书法雅言·心相》:“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象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彩,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清)包世臣《艺舟双揖·国朝书品》中把书品分为五个品位,其中“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晋书如仙,唐书如圣,宋书如豪杰。”●(清)董逌《广川书跋》:“古人大妙处不在于结构形体,在未有形体之先,故神明潜达,成于心而放乎技矣,其见于书者,托也。”●(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意在笔先,实非易事。穷微则奥,通乎神解,方到此高妙境也。夫逐字临摹,先定位置,次玩承接,循其伸缩攒促,细心体认,笔不忘下,胸有成竹,所谓意在笔先也。”●(清)曾国藩:“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做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神道也。”●近代书人:文字“己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达生命的单位,书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了。”●今一书人:与“许多艺术门类都开始产生种种深刻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想的全面变革相比,书法却好像是个郁郁寡欢的例外。当音乐、美术、戏剧特别是文学界大谈中西之争、本土文化与西洋文化之争时,书法却在为一些最琐碎也最缺乏艺术性格的内容进退维谷。它的面对书写工具的改革、文字拼音化运动等挑战,使它更是显示出保守、落后的‘国粹派’形象来,而与时代进程格格不入。”●今一书人:“我认为‘书法艺术’就其实质看,是一种充分发挥意象的表现艺术,……没有一种艺术象书法那样与客观物体特征(即‘客观的形体动态、质感’)的距离如此之遥远,所引起联想的视觉形象是如此朦胧而不确定,……在表达生命最深处的难以言状的律动中,在体现一个时代的脉博中,以最接近人心灵的形式,完成了中国人的心灵结构,影响并界定了异于中国其他艺术的理论基础及艺术实践。”●今一书人:“汉字虽只是抽象的文字符号,但给人的却非仅仅是字形字义的认知。通过书写,它还产生出一种审美效果,它不是具象的反映,人们却觉得它有俨若具象的意味。它有生气、有活力,甚至有鲜明的个人风神,能显示出书者的精神面目、情怀气象。”●今一书人:“在这个整个的书体演进与书法表现形式的变化的过程中,从宏观的线条上,十分清楚地显示出人的精神意识对书法外在形式的决定作用,即是说人有什么样的精神意识就会产生与之相一致的书法外在形式。”●今一书人:“书法家们正是在这种超常的心理态状下,形成了物我两忘乃至痴迷的梦幻般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艺术幻觉接踵而至,愈积愈烈,大化之外登上了艺术之巅。由于对书法的过分倾心和执着,其长期沉积的潜意识绕过前意识的阻滞,进而出现灵感和幻化。在大自然的催化和人生感悟中,囊括万珠,裁成一相,日积月累的各种信息,潜沉于无意识领域,甚至本人都无从感知她们的存在或把握她们的降临。”●今一书人:“这种普适性言说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之本质在外延上绝无对应性。我们不加甄别地如此定义,等于自取其贱而无情地迫使通天达道的书法艺术堕落于地上,混迹于一切凡俗的形式之中,完全抹杀它独领风骚的玄妙天性和神性光辉。”●今一书人:“看来,汉字以‘方块’作为结体形状,并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汉字走向‘方’形,应包含环境思维的认识倾向,根源历史的思想意识等诸多因素,‘方块’汉字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意蕴的自然绽放。”●今一书人:“到唐孙过庭《书谱》出,‘书道法于自然’的完整论述在书家们千年的追索中一语道破天机。孙过庭以自然状貌譬喻书道:‘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摹照浩瀚无垠、瑰异神奇的大自然,这一书法之真谛,开始在书家们以及其他艺术家心头永驻!”●今一书人:“书法艺术可谓古今源一‘线’,此‘线’从生产生活中抽离出来,蕴含着先人智慧与思想,伴随着书体的演进不断生发与延伸。”●今一书人:“汉字的间架结构,魏晋时期是否有一种很明确的关于结字的“几何学方法”,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观念是肯定存在的。否则,‘二王’尤其是体现在王羲之尺牍《圣教序》中的间架结构不可能那么精确,比宋人、比赵孟頫精确,更比明人、清人精确,这里面有科学精神。”●今一书人:“书法独特的视觉魅力,决不只是工具材料决定的,而是一种蕴含、发现、传达、渗透着宇宙天地自然和人生生命的美妙境界。……书法的艺术之美,在于味外之味,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可遇不可求。”●今一书人:“玄学给书法创作留下了《兰亭序》这样的千古不朽的典范,其影响一直是深远的,历代书家无不从玄学中得到启示,也为后人留下了人生的哲思和聪慧。”●今一书人:“书法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可研究崇高不在于这种表征,而在于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观念、精神。简言之,是美学思想,尤其是那持续了千百年的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书法美学思想。因此,我们试图在书法新视阈中重提这一范畴,就必须探求隐藏在书法理论深处的思想意识。”●今一书人:“中国书法对于书法家或者欣赏者而言,就是在体悟道的存在。中国书法……具有深厚的人文特征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书法就成了含有精神因素的技艺之道。……作为书法艺术,必须懂得字所包含的道,才可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今一书人:“‘意’是书法艺术的基本特性,它很具体,因为人们从具体作品中可以清清楚楚感受到它,但它又是抽象的,因为它不是以所书的形质,而是以形质、以章法展示出的一种情韵、一种感觉、一种意味。”●今一书人:“‘意’是书写的物体条件与精神条件的结合。人们通过书法形象,欣赏书法之‘意’,实质不只是欣赏以直观形式展示书者的技能功力,而且是通过书法形象展现的‘意’,认识、感受书者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睿智和心灵,书者以这看似极为简单的形式,表达了即使以大量语言也难以这么深厚、这么有味地表达出的艺术家的‘心意’。”●今一书人:“‘意’是书法美的基本表现,‘意象’是书法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没有书写显示的‘意’的效果,没有‘意象’的创造,便没有书法艺术。在书法为实用时是这样,在书法成为纯艺术形式后也仍是这样。‘意’的效果和这种效果的寻求,就是书法之为艺术的根本。”●今一书人:书法本质“这种抽象,不是无端的冥思臆想,不是上帝给人的绝对理念,而是具有彻底的唯物主义性质的、与现实有着紧密联系的艺术心理学现象。”●今一书人:“书法艺术永远是人心隐秘的流露,是特殊生命的迸发,是深情的诉说,是灵魂的颤粟。离开了这些去理解艺术,就永远不得要领。……谁能保留经典书法的精华,又有向内心探索的洞幽入微,谁就是更大的成功者。”●今一书人:“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其书家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意蕴必须建立在汉字结构、用笔用墨、章法布局,以及外在形式的形神相依,以形赋意之上。所谓‘书法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的标准,便是书法传统艺术表现和境界追求的不二法门,更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今一书人:“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今一书人:“对艺术家而言,‘天人合一’是艺术创作过程最为理想的状态,也可以说是最高的艺术境界。……‘灵’是天人合一的枢纽,‘灵’是天人合一的契机,‘灵’是天人合一的支点,落实天人合一的基点从人,到人心,到人心之性,到体现人心之灵,在共时性的条件下层层深入。”●今一书人:“势是打通书法自身狭小的畛域而同于自然妙有的契机。势也是生命情态间的顾盼关联,神情流转。势是力量,又是能量。赖此,书法艺术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永不枯萎。书法的成败在于得其势,或失其势。故,势之于书,谓大且深矣。”●今一书人:“‘形’与‘势’合言总括书法艺术的形象,相对而言,‘形’偏于静态的、表象的、结果的;而‘势’偏于动态的、内在的、因缘的。形乃指凝固于一切书写材料之上的书写痕迹,而势强调的是潜蕴于书写痕迹背后的那些阳舒阴惨、花笑鸟唱的生命意向。”●今一书人:“书法的线条是活的,有气息,有生命,仿佛在运动,是与宇宙合一、天人合一的。书法的线之流动犹如天地间气之流动。气之流动而成物,线之流动而成字。书法之线的世界与宇宙之气的世界有了一个相似的同构。宇宙以气之流动而成,书法以线之流动而成。宇宙一大书法,书法一小宇宙。”●今一书人:“对于整个当代学术来说,书法是陌生的领域,要揭示这些材料的意义,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还只是表面上的困难;更深刻的困难,是所有现代理论在创立时,都没有考虑过书法或与书法有关的问题,它们难以用来解决我们在书法文献中遇到的问题。”●今一书人:“人们在谈到书法这件事时,怀有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不愿多说,甚至认为它不可说;另一方面又不停地提醒大家,书法中有说不完的人事和精神生活。……书法在观念、意识之外始终存有一片根基,这是书法的文化性质比任何艺术都更为稳定的重要原因。”●今一书人:“我们介绍了书法理论的现代进展及其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收获,期待着人们不断的努力,……这是一片等待开恳的沃土,……书法理论将成为未来中国文化领域一个充满活力的增长点。”联系:0391—818199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书学原理 古今书论再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