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草人 发表于 2021-10-15 08:27

智慧灯/第八章/解深密经简言 2

(承上1/南山草人)(二)心意识相品——心、意、识三者,有通义和别义之说,通义说三者其体是一;别义如《成唯识论》所说:“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本品是说心意识的体相或相状,是所观境之“世俗谛境”。但本品不是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角度来讲,而是揭示心意识深层体相的秘密。指出有情生命开始时,最初种子心识执着于五根名相分别而展转和合,获得了生命增长和成熟。其结生过程,是父母贪爱俱足,然后各出一滴精血,二精血和合后,住于母胎中,同时执受所依的阿赖耶识,和合依托于肉团心。“识”最初依托于这里,最后也从这里离开。这最初种子心识,称为“阿陀那识”,也称“阿赖耶识”,又称“心”(不是指“肉团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是依止于“阿陀那识”而建立的。但这六识中的意识跟其他五识的关系是:这五识,不管哪一识生起时,必定有一分别意识同时随行,同缘于一境,而非五识可以单独活动的。也就是说:比如眼识,眼根面对色境时,即产生眼识,但仅见色,未起分别;意识随行,同缘于一境时,便起分别善恶美丑心。如果没有意识随行,同缘于一境,会是什么情况呢?那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香、尝而无味、触而无觉等等。我们曾有过体会,平时人思想开小差、魂不守舍时,就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情况。前面说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是依止于“阿陀那识”(亦称“阿赖耶识”)而建立的。如果行者对内能如实不见阿陀那、阿陀那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这样才称为“胜义善巧菩萨”。(三)一切法相品——本品是揭示一切法的体性相状。体性相状怎么样呢?归纳为“遍计所执性(相)”、“依他起性(相)、“圆成实性(相)”。遍计所执:遍,周遍、遍及所有;计,计度、计较;执,执持、执着。遍计所执性:是指凡夫不了解一切法都是“依他起”,是缘起,虚幻不实的,于是分别计较,而常起执着,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依他起:依,依托、依靠;他,众缘、条件;起,生起、产生。依他起性:是说万事万物都是依托众缘而得以生起;生命体以阿赖耶种子为因,也是依托众缘得以产生。万法既然都是依托众缘所生,其本质即空无自性,仅是缘生之假名、假相、假用,故为依他起性。圆成实:圆,圆满;成,成就;实,真实、非虚幻。圆成实性:是指修持“法我二空”观,所显圆满成就的实性。这实性也称”真如法性”。这个“成”很重要:成,是一种成就,是一种清净解脱功德的成就。这功德是圆满的,是遍及于一切时间、空间的。它常常时、恒恒时,是没有变化的,是真实而非虚幻的。圆成实性功德圆满,你就不会起执着,因为你知道万事万物是虚幻不可得的。当你内心保持不迷、不取、不动,那你就在积累“圆成实性”功德,久而久之,这功德便成为一种力量,成为解脱轮回的力量。所以,行者若能如实了知“无相法”(诸法虚幻无实),就能断灭一切“杂染相法”(执着于诸法,便会被诸法杂染);断灭了一切杂染相法,就能证得一切“清净实相法”(实相,真如法性)。(四)无自性相品——自性,指自体之本质性,是说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无染的本质性。关于自性之特性,《十八空论》说“自性有二义,一无始,二无因”。本品所讲的是三种无自性性,所观的无自性境,与上品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相对的。所讲的三种无自性性是“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相无自性性”,是说遍计所执之相,是假名安立之相,其本质是空、是无,因此说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是说诸法是依他缘而生起,非无缘自然而有,其本质是空、是无,因此说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一是说因缘所生法的依他起相中,不存在胜义自性,因此是胜义无自性性;二是说诸法的圆成实相是胜义无自性性。这“无自性性”的了义言教是在告诉我们: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谓“胜义”,是说诸法的“无我性”,所以称胜义;而“无自性性”就是说诸法“无我性”。但是,这与中观的“法我二空”论有所不同;在这里,空和有是圆融的。因为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都是无自性,不生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以不应遍计所执。断灭遍计所执,方显正等正觉。行者如能依此而行,从而悟缘起达性空,便可获得解脱烦恼、业、生等三种杂染,终能证涅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智慧灯/第八章/解深密经简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