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缘堂主 发表于 2006-8-9 12:53

王玉玺捐赠藏砚亮相滕州

      8月8日上午,地处山东省滕州市龙泉文化广场东北侧新建的墨砚馆,彩球高悬,嘉宾云集,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第三届红荷节暨经洽会的一项重要活动——王玉玺捐赠藏砚开展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省政府原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玉玺和夫人,枣庄、滕州两级市领导刘玉祥、杜学平、牛启忠、徐广余、王亚、杜永光、魏振岱、孙云飞、张永刚,出席开展仪式。
   枣庄市级老领导翟文孝、段振方、党同方、孟昭泰、孙庆传、寻玉超也应邀出席。
      王玉玺是滕州市姜屯镇人,现任中国墨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他自幼酷爱书法,数十年临池不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他把书法艺术与墨子研究相结合,使“艺术为墨学增辉”,造就了新闻界的“王玉玺现象”。他先后出版了9部书法作品集,其中《王玉玺书七体千字文》、《墨子兵书》、《王玉玺八体书古今名人评墨子》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殊荣。王玉玺不仅善于书法,而且喜爱收藏,藏砚近500方,形成了中国名砚系列,称得上个人收藏的“砚台博物馆”。其中,他收藏的“墨子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铜砚,被收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王玉玺收藏的砚台,有灵魂、有主题、有起源、有变化,门类众多,丰富多彩,恰似一部活生生的砚台艺术史诗。今年6月25日,王玉玺在济南举办了个人藏砚展。其间,他将400多方藏砚无偿地捐赠给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
   王玉玺在开展仪式上讲话,感谢枣庄、滕州两级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感谢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他在简要介绍了中国的砚文化,介绍了自己几十年来的藏砚经历和所藏砚台的种类后说:“多年来,我在政务工作之余,热爱书法,也热爱砚台收藏。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砚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弘扬中国砚台历史的重要性。砚台是文房四宝之首,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反映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今天,借家乡举办第三届红荷节之际,我把收藏的400多方砚台捐赠给墨子研究中心,了却了我多年来的夙愿,也算是我对家乡建设所做的一点贡献,对家乡父老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
    王玉玺的讲话赢得了在场来宾的阵阵掌声。
    市委书记牛启忠在致辞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和滕州百万人民对藏砚展开展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滕州改革、发展并为家乡无私捐赠藏砚的王玉玺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代表滕州市委、市政府向王玉玺表示衷心的感谢。
    牛启忠说,今天展出的这些藏砚,是王玉玺同志数十年精心收藏的结晶,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情感。四年前,王玉玺同志把《王玉玺八体书古今名人评墨子》116幅书法作品捐给了家乡。现在,他又把442方藏砚无偿捐赠给滕州,充分体现了他情系桑梓、热爱家乡、无私奉献的赤子情怀,体现了他那种令人为之感佩的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人生境界。这种精神实际上是我们滕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
   牛启忠说,王玉玺同志捐赠的藏砚极大丰富了滕州的文化。我们一定会以此次藏砚开展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为建设富裕滕州、文明滕州、生态滕州、和谐滕州而努力奋斗。祝愿王玉玺同志艺术之树常青!
    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永光主持仪式,并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王玉玺赠送了“捐赠砚台纪念鼎”。
    捐赠仪式结束后,王玉玺和夫人以及刘玉祥、杜学平、牛启忠、翟文孝、段振方、徐广余、王亚等还为墨砚馆揭牌。
    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郭良志、朱锡光、董兴河,济宁市任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时培岳,墨子砚设计者石盾,山东省工业展览馆馆长张国庆,以及山东里能集团、枣庄学院的有关人士出席开展仪式。
    市领导张贺泽、刘杰、李怀兴、赵成敏、刘希运、刘玉荣,市长助理徐海江、王文奎,市政府党组织成员、墨子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广星,市直各部门、各镇街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仪式并观看了藏砚展。

晋缘堂主 发表于 2006-8-9 12:57

“无偿捐赠我心虔”——王玉玺和他的藏砚故事
8月8日上午9时许,在风景秀丽的龙泉文化广场深处,装扮一新的墨砚馆迎来了最重要的节日--王玉玺捐赠藏砚开展仪式暨墨砚馆首日开馆。
    在捐赠藏砚开展仪式上,原省人大副主任、副省长王玉玺深情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滕州的人,种过地,当过兵,从基层干起,一步步走到今天。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培养,我会一事无成。对生我养我的家乡,对家乡的父老乡亲,我有一种难舍的亲情,为家乡做点事,是我多年的心愿。无偿捐赠我的藏砚,就算我为家乡做了一点微薄的贡献!”
    讲到这里,掌声“哗”地响起来,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着人们对王玉玺的崇高敬意。

    捐赠藏砚开展仪式结束后,记者采访了的王玉玺。他坐在沙发上,边喝茶,边向记者聊起了他藏砚的经历。   
                            藏砚
王玉玺是我市姜屯镇万福楼村人,退休前曾任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目前担任中国墨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我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王玉玺说:“说起藏砚,得从我爱书法说起。”他说他老家是姜屯镇万福楼,地处镇驻地北部,那是一个只有2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万福楼原来叫半截楼,万福楼是后来改的。叫半截楼村是有来历的。很早以前,村上有户姓王的,家里很有钱,王老头给孙子盖楼,盖了一半,发现孙子正在卖砖,老头一气之下,就不再盖楼了,只有半截楼立在那里。于是,这个村就叫半截楼村了。解放后,村子改名叫万福楼。他家里很穷,祖父和父亲都讨饭为生,根本没有钱上学。有一年,冯玉祥的部队征兵,富人家不愿让孩子去,他父亲就顶替人家去当兵,换了人家两亩三分地,从此以后,家里生活才稍稍改善。他6岁的时候,村里从邻村十里岗村请来一个老师办私塾,老师姓郭,叫郭庆来,家里穷,30多岁还没娶上媳妇,郭老师是个近视眼,写一笔好字,尤其是正楷,十分工整。郭老师教他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严肃又认真。按辈分,王玉玺喊郭老师表哥,在班里他年龄最小,白天他跟郭老师上课、写字,晚上就给他暖脚。王玉玺学习最认真,心心念念想着写字,没有纸,就找个小树枝在地上练,用手指在手心里写。郭老师看他写得认真,就常夸他写字有天分,对此,王玉玺至今记忆犹深。当时,王玉玺就买了一方小砚台,是用鲁南当地的青石刻的,砚台很小,也不贵重,可是,王玉玺很喜欢,每次十分珍惜地用它,用完后,洗得干干净净,用布包好。
    王玉玺说,想想小时候,除了写字,他最喜欢的就是砚台了,这种砚台情节影响了他一辈子。后来,王玉玺上学、当兵,一直到工作,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喜欢的砚台,不吃饭也得买下来。最让他心疼的是,在县武装部帮助工作期间,他买了两方钟爱的砚台,还有几张名人字画,竟然让人偷去了。
“真正开始收藏砚台是70年代,我在金乡县当县委书记,工资只有四十块五毛钱,那时我经常到外地开会,看到好砚台就一定买下来。后来到济宁当市委书记,再后来到省里当副省长,我这个爱好一直没丢。孩子知道我喜欢砚台,他们到外地出发,给我捎回来的礼物就是砚台。北京的琉璃厂和潘家园是久负盛名的古玩集散地,那里是我常去的地方,我在那里淘了不少宝贝。有一年,我在潘家园发现了一方景泰蓝砚台,仔细把玩,发现是清代的东西。卖砚台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她说她是三门峡人,三门峡经常出土一些古代的东西。对这方砚台,她要价3000元,我反复砍价,最后以800元买下。”讲到这里,王玉玺露出满意的微笑。
                        学砚
“砚台收集多了,我就来了研究砚台的兴趣。砚台的学问很大,可以说是一部砚史,透过砚史,可以清晰地反映中华文明史。”王玉玺兴奋地对记者说。
    为了准确地掌握砚台知识,王玉玺一是买书读,二是请教专家,三是请教老砚工。近年来,他买了24本介绍砚台、砚史的书籍,一有空闲就读,不管是茶余饭后,会议的间隙,还是出发途中,视察工作之后。
“这叫研磨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由石磨盘和石磨棒組成,那时候,原始人就知道使用研磨器制作颜料、绘制图案,这种研磨器就是砚的雏形。在我国文房四宝中,砚台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肯定地说,砚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砚台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王玉玺指着他收藏的最早的砚--仿制的研磨器告诉记者。
    王玉玺说,砚不断发展,秦汉时期出现陶砚、瓦砚、铜砚、漆砚等,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了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此后,广东肇庆(古称端州)的端砚,河南、山西的澄泥砚,江西婺源(古时由安徽歙州治)的歙砚,甘肃洮河的洮河砚先后出场,被称为我国的“四大名砚”。纵观砚台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早期的砚台注重实用性,装饰较少,明清两代的砚台制作又出现新的突破,朝着艺术化发展,砚台制作讲究造型美观、雕刻精细、构图丰富多彩,而且在砚上镌诗题铭的风气大为盛行,使砚台超出作为一般文具的实用性,而成为供人玩赏的艺术品。
端砚以石质优良、细腻滋润和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优点,被推为“群砚之首”。为了收藏“四大名砚”中的端砚,王玉玺两次来到广东肇庆,参观了端砚博物馆,然后,又找到一个端砚老师傅,听他详细讲解端砚的发展史。后来,这个老师傅出差来济南,王玉玺还专门把他请到家里,请他察看自己的藏砚。老师傅认为他还缺几块不同品种的砚台,他就按照老师傅的要求,赶到荣宝斋买了7方砚台。
                                  传砚   
    让失传800多年的鲁柘澄泥砚重见天日,恢复鲁砚在“四大名砚”中的一席之地,不能不说到王玉玺。有专家赞叹:“传承鲁柘砚,王玉玺奇功!”
    对此,王玉玺感慨很多。他告诉记者:“我在一些资料中看到,中国历史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即指柘沟澄泥砚和绛洲澄泥砚。柘沟澄泥砚又称鲁柘砚、东鲁柘砚和柘沟陶砚,产于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制陶古镇山东省泗水县柘沟镇,始于唐,盛于宋。《西清砚谱》上就载有乾隆皇帝赞美东鲁柘砚的诗,可见鲁柘砚的知名度。我到了济宁市委后,几次到泗水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发现当地早已失传鲁柘砚。当地老砚匠对此感到十分惋惜,我更是感到十分痛心。于是就召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开会,研究开发鲁柘砚的措施。最后,济宁市委拨款2万元,泗水配套1万元,用于开发鲁柘澄泥砚。为此,我还专门聘请了著名专家石可先生担当顾问,现场指导。泗水县很重视,委派县委办公室主任杨玉祯靠上做工作,全力以赴,确保成功开发出鲁柘砚。”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攻关,1990年,鲁柘澄泥砚重现光华。新开发的鲁柘澄泥砚沉静坚韧,温润如玉,人见人爱。专家组一致评价:其质地、造型、色泽、实用等方面,均超过宋代所制。1994年,鲁柘澄泥砚被送到中国名砚博览会,荣获金奖。
    目前,杨玉祯担任泗水县鲁柘澄泥砚研究所所长,他对记者说:“第一次听王书记(王玉玺曾任济宁市委书记,杨玉祯仍呼其旧职务)说到鲁柘澄泥砚,作为酷爱鲁柘砚的我都大吃一惊,王书记对鲁柘砚太了如指掌了。我老家就是柘沟镇,掌握的知识还不如王书记多。书记人品好,热情高,工作投入,要不是这样,鲁柘砚就没有今天。他太热爱砚台了,可以说,他就是鲁柘澄泥砚的新时代传人,中国砚台史会给他记上浓浓的一笔!”
                                          铸砚   
      有人写诗,一辈子默默无闻,李白则不然,“笔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超凡脱俗,让后人叹为观止。有人练书,一辈子循规蹈矩,王玉玺则不然,业余挥毫,先后出版7部书法作品集,其中《王玉玺书七体千字文》、《墨子兵书》、《王玉玺八体书古今名人评墨子》连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殊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谁能想到王玉玺爱集砚呢,没想到他集砚这么丰富,这么专业,更没想到他策划铸造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世界最大的铜砚墨子砚,填补了世界砚史的空白。
      墨子砚长4.6米,宽2.6米,高1.76米,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生前亲笔题名、由著名艺术家石可、石盾设计、监制。已被上海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之最的这方铜砚,耗费铜、锡2.6吨,历时一年多制成。
    为什么铸造墨子砚呢?王玉玺认真地说:“我搞书法,把书法艺术与墨学研究相结合,
    先后出版7部书法作品集,在国内也小有一点知名度。我最满意的是还不是书法上的成绩,而是我以书法艺术弘扬了墨学。墨子是滕州人,我能为家乡的历史名人做点事,提高一下家乡的知名度,感到很自豪。铸造墨子砚,出于同样的目的,作为滕州人,尽量多为家乡做点事嘛!至于做什么样的砚台,我想,要做就做巨型砚台,做全国、全世界最大的砚台,这样,墨子砚的知名度才能举世皆知。知道了墨子砚,不就知道墨子了嘛,这也就达到我的目的了!”说到这里,王玉玺舒心地笑了。
    早在6年前,王玉玺就构思策划墨子砚,并打算做好后赠给墨子研究中心,以弘扬墨学。他去北京开会,会后专门拜访他尊敬的启功先生,启功先生一听,十分赞成,立即挥毫题名“墨子砚”。启功先生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你做墨子砚,弘扬墨学精神,也是利天下为之啊!

耕研斋主 发表于 2006-8-9 22:22

王老善举!
滕州幸事!

泉城墨客 发表于 2007-5-14 22:14

em1 em1

名人斋 发表于 2007-5-15 20:48

em1 em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玉玺捐赠藏砚亮相滕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