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类传媒究竟怎么做?
收藏类传媒究竟怎么做?赵阳 2005-9-3 17:03
当央视古玩收藏类栏目《鉴宝》的收视率竟然超过了其他貌似更大众的综艺节目的时候,大家才知道,收藏也终于被“娱乐”了。
许多入开始质疑:一个受众面很窄的古玩收藏节目,怎么会有这么多忠实观众?而—个收藏类节目,能这样娱乐吗?
《鉴宝》的前身,是很严肃而且一本正经地做“收藏文化”的,可是收视率起不来,属于边缘化节目。在目前诸多频道与节目的同质竞争下,其竞争往往是每几秒就通过遥控器决斗一次的,你若没有独门勾魂的招数,马上就被遥控器那边的冷酷之手抛弃,十分残酷。所以,即使是收藏,如果不大众、不娱乐,就没有收视率,就没有广告商,就面临生存危机。
报刊也一样,如果一个报刊的收藏版,在开设的时候就被捆绑了销售广告版面的任务,这个版面能做成什么样呢?可以想象,在短期内:第一,他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去吸引最大多数人的注意;第二,他可能被迫取悦包括拍卖公司在内的广告商。有的收藏刊物已经明显地被市场的压力压得频频灌水,在市场压力下,每个媒体都面临生存的问题。
实质的问题是:媒体投资是战略性投资?是慈善资金而不指望赢利?还是急功近利地把它当小生意做;从生意本身而言,追逐长远利润,也得先做内容、建设品牌,如果急功近利当小生意做,那何必要做收藏,到义乌批发小商品不好吗?
《鉴宝》好就好在它想通了之后,义无反顾地做起了娱乐生意,没有半点的骑墙,所以成效斐然。你看,鉴定物件,明显的赝品也被选择进入鉴定过程,按照道理在前期的甄别中,完全可以被过滤掉,但是这个节目为了人为夸大现场持宝人的情绪落差与命运落差,故意设置了“以为行货却是国宝”(惊喜、暴富)与“以为宝贝却是狗屎”(沮丧、破产)的对应落差,以满足观众对幸运者羡慕、对落难者同情的情感消费需求。可谓深知市场三昧。
《鉴宝》节目的本质,实在是一档真人秀节目,通过不同人对自己命运的预期,到现场裁判的权威,从而得到上天与入地的云泥殊途。因为是一个大众命运真人秀娱乐节目,才与目前的收视率匹配,只是真人秀形式借用了收藏这个概念而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此前大家对《鉴宝》现场专家的水准也提出过不少疑义。其实,从业务素质角度看,专家本身没有问题,是国内顶尖的群体;但问题是,作为真人秀节目环节的需要,专家被赋予了上帝的资格与权利。他有权在瞬间判人上天堂或是入地狱,而且这种裁判还是在全国大众的现场围观之下。这样的沉重使命,使得藏品鉴定具备了超越平常鉴定意义的沉重分量。但是,节目是否匹配了与这样重大使命相得益彰的制度性安排呢?看来没有,专家显然承担了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另外,在现场环节中,几个专家在短时间里对年份与价值的判断,如何取得科学的统一?如果没有有效科学的制度安排,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就是互相妥协,妥协的结果是价格取高不取低、范围取广不取窄。所以环节的制度设计绝对重要。
在网络媒体环节,其实也是同理可证,凡是立足生意、立足大众、立足娱乐的,都在赢利,都是人气极旺。而那些认真探索收藏知识的网站,注定是寂寞的,你以为有多少人真的在玩古董啊?其实,绝大多数人玩的只是“玩古董”的感觉。
所以人气旺盛的地方,就在于大家娱乐愉悦了。人有两种需求,一是向上求知,求知得到满足,于是愉悦;一是向下炫耀,得到别人的肯定从而满足,于是愉悦。而前者就等于是去认真探索收藏知识的网站,后者就等于是去互相夸耀的地方。由于向下得到别人肯定获得的满足,要比向上求知获得的满足来得爽,所以人气自然就旺盛。收藏类传媒,你要做什么、怎么做,值得思考。
收藏类传媒究竟怎么做?
比较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