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匡时印章专场兼访董国强
走近匡时印章专场兼访董国强李静 2006-10-27 16:07:01
篆刻(印章)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也以“中国印”形体体现,印章艺术的意义日渐凸显。今年北京匡时的秋拍中,将推出“中国历代玺印”专场,一百多件拍品上接战国、秦、汉、宋、元玺印,下至清代及近代名家印章。虽然尽人皆知印章和书画等的亲密关系,但从未有公司推出印章专拍,带着一些问题,走访了匡时国际的总经理董国强。
记者:对于很多公司来说,每次大拍都会有各类艺术品专场,但好像并未出现过类似的印章专拍?
董:不赚钱,当然很少有人做。我给你算一笔帐,第一,印章的收藏家相对书画和瓷器收藏家来说本来就少得可怜,搞这样一场拍卖,征集作品渠道也十分有限,好一点的作品,能征集到一百多件就很不错了;第二,印章价格普遍不高,一件齐白石的书法或绘画,最便宜也要十几万到几十万,出版著录过的印章也很难卖到十几万,一般情况都是几万元。近代印坛大家类似赵叔孺、陈巨来这样的就更便宜了,卖好了也就是一万元左右。一场拍卖加起来也不过两百万的底价。而印刷、场地、人工各项费用加起来最少也要三十多万,拍品全部成交的话也基本上是白忙活。
记:既然不赚钱为什么还要设这样的专场?
董:如果说是因为热爱,很多人会觉得我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笑)换一个角度说吧,我更看重的是市场潜力。从目前行情来看,印章价格很不合理,刚才已经说过齐白石的例子,其他的比如赵叔孺,他的一幅画一般要卖三到五万,一幅书法一般价格在一万元以上,而一方印章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万元之内,如果石质好一些价格可能会稍高。但是,刻一方印章比画一张画、写一幅字要多花不知多少倍的精力。出同样的润笔给王镛或者韩天衡先生,估计他们宁愿给你画画、写字也不会给你刻印。
记:这说明印章的创作过程相对于书画来说要复杂。
董:从另一方面来看,和当代篆刻家比,近代篆刻家们的价格也显得过于便宜,据说,韩天衡先生刻印每字已在万元以上,并且供不应求。而他自己所景仰的印坛巨匠吴昌硕的价格或许还不如他,这里我无意诋毁韩老师的艺术水平,我只是为了说明一个现象,那就是当代收藏界的“厚今薄古”现象在印章收藏领域也是很严重的。这既是问题,也说明市场潜力所在。一万块钱以内就能买到一件近代名家的篆刻作品,这个价格的接受面会比较广,有能力参与的人会很多,很多人可能是抱着尝试的心理进入这个领域,并逐渐被这门艺术所吸引。我认为它的市场还是有很大潜力的。
记:印章承载的文化含量是它的优势,同时,欣赏的难度也增加了,是不是也会让受众面狭小?
董:的确是这样。不仅仅是印章,像碑帖和古籍这些民国时期倍受藏家重视的东西现在不得不让位给其它比较容易欣赏和鉴别的艺术品。造成这一现象的最大原因是收藏家队伍的构成同那时比有很大不同。当前收藏市场的欣赏格调和欣赏水平还有待于提高。毕竟现在的市场只有十几年的积累,还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我经常拿日本举例,我接触的很多日本书法家,大都对收藏中国书法、印章有浓厚的兴趣,其实论经济实力,我们的很多书法家们早就超过他们了,但是,这些年我们仍然眼睁睁的看到那么多的明清书法、碑帖、印章被人家买走。为什么?我不希望这一现象一直持续下去。
记:现在也有很多书画家开始关注艺术品市场。
董:这是好现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市场,其中一些人的收藏也有了一定规模,他们中间绝大部分人不是利益的驱动而收藏,是因为爱,这样的人参与的多了,会提高收藏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市场健康发展有好处。
记:你本身就是位篆刻家, 90年代初就在全国展览获奖,这跟办印章拍卖专场有直接关系吗?
董:说心里话,确实有个人喜好的因素。那时候,我们自称是“书法赤子”,可以说是狂热地投入,现在回想起来,就像初恋,仍然能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停止了创作,但是热爱依旧。这种情感下,我更感觉到印章市场的冷落,并希望通过市场运作来宣传和推动这门传统艺术。
记:以后印章会成为匡时固定的专场吗?
董:那要看征集情况。可以确定的是明年春季会有一批流传有绪,并出版著录的齐白石印章在“纪念齐白石逝世五十周年”专场中推出。 应该好好的收藏,看古人的作品,眼界会宽广的,创作会有古意的,期待着,我会举拍的... 原帖由 抱石斋文澍 于 2006-10-30 15:33 发表
应该好好的收藏,看古人的作品,眼界会宽广的,创作会有古意的,期待着,我会举拍的...
:handshake:victory::victory: 很受启发,感谢! d 有见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