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辉 发表于 2007-2-27 15:34

新春巨献 独家首发 经典精临——李刚田临《元略墓志》

新春巨献 独家首发 经典精临——李刚田临《元略墓志》

      临帖是一个书家获取营养的必要手段,是书家的必修之课。2007年春节期间,李刚田先生重新临写了《元略墓志》,“透过刀锋看笔锋”,现将李刚田先生的临作整理和原作一起发出,以飨网友,想必对广大书法爱好者有一定的启发。

   新春巨献,图片44幅,如有转载,请署名转载书法网,无良转载,必遭鄙视。

薛明辉 发表于 2007-2-27 15:44

      我与《元略墓志》李刚田          十几年前,我临写过北魏《元略墓志》。1998年荣宝斋出版我的书法集时,曾选入了我临写的《元略墓志》四条屏,落款中写道:“……岁次乙亥,时正酷暑,临北魏《元略墓志》第四过,未拘石刻之形也。”那件作品是在1995年夏天,在汗下如雨中我饶有兴致地钻进《元略墓志》中的成果,当时很得意,而今天再去看,却令人汗颜。北魏墓志或碑刻摩崖书体多雄强而有古趣,《元略墓志》在其中显得有点温润和平,似乎极平常,在林林总总的魏墓志大观中,粗略看去,《元略墓志》虽不能算是一只丑小鸭,也只能是一个扔到人堆里便找不到的灰姑娘。殊不知,一但钻进了这个不起眼的古代碑帖中,在挥运临写之间,你会感到临碑刻所少有的自然与轻松,顺乎自然地写下去,就能得到与原帖气息相通、互亲互近的感觉,不象临写其它魏碑,需要提起精神,认真寻找其中结构变形之中的趣味,而《元略墓志》之妙,正在于其平常之处,在于顺应毛笔书写的自然,顺应汉字结构的天成之美,顺应书写者自然放松的心态。《元略墓志》虽形制不大,但许多书籍上都有著录,是一通很有名的墓志书法,看来不会是浪得虚名的。

    1998年我在沈阳参加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工作期间,参观了辽宁省博物馆。记得是在一个靠门边不起眼的位置,发现了这通声名显赫的魏墓志原石。《元略墓志》看去确实不起眼,大约只有两市尺见方那么大,青石,石质很好,由于长期流传,志石的边沿已磨得发圆发光有包浆了,但石面完好,一千多个小字密密麻麻地排列其中,但并不显得拥挤,散散落落,在章法的整饬中每个字都能舒展自如、活活泼泼。它被静静地放在门边人流经过的地方,但很少有人驻足向它投下目光,因为在博物馆许许多多的石刻中,它确实太平常了,当你没有去在字里行间、点画结构之中细细品读琢磨的时候,是很难体味其内在的那种风流与蕴藉,那种令人心醉的斑斓古秀之色,那种在字字统一又字字变化之间的移步换景之妙。

    199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元略墓志》普及型的单行本,是用杨鲁安先生所藏的善本印制的。每本5角5分钱,极便宜,我一下子买了三本,现将其说明文字抄录如下:“《元略墓志》,全称《魏故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尚书令徐州刺史太保东平王元君墓志铭》。志文正书,共三十四行,行三十三字。北魏建义元年(五二八年)刻,一九一九年在河南洛阳安驾沟出土。此志曾归固始许氏、武进陶氏,现藏辽宁博物馆。志石下半部稍有断裂残损。此志书法笔致遒丽隽美,清逸流畅,历来备受推重。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吴玉如先生认为:‘《元略墓志》用笔与二王息息相通,结构似不同,实则由质而妍,亦自然趋势。’”梁披云先生所编《中国书法大辞典》中对《元略墓志》的记录与此略同,对其评论是“书法遒紧峭丽”。吴玉如先生是有慧眼的,在大量的魏墓志之中,他独指出《元略墓志》是“用笔与二王息息相通”,当我们亲自动手去临写这个帖时,这种感受就会十分真切。自阮元写了《北魏南帖论》、《南北书派论》,经包世臣、康有为极力鼓吹,碑与帖就形成了双峰对峙的两大派,以金石形式流传的文字与以二王尺牍为代表的书法流派成为泾渭分明的两个体系。若论用笔,碑派则说是方笔或圆笔,而帖派则讲求“起倒明灭”、“八面出锋”;若论结构,碑派则“中原古法,拘谨拙陋”,帖派则“江左风流,疏放妍妙”;若论章法,碑派是“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帖派则“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当然这是理论上的绝对化,在创作实践中,晚清以来许多大家则多是碑帖结合,如有赵之谦是七分魏碑、三分颜体和何绍基是七分颜体、三分魏碑的说法,就是指一种取法上的融会贯通。赵之谦、何绍基、康有为、于右任这些所谓的碑派大家,其实都或多或少、或显或晦地受到二王一脉帖派的影响,只是以碑派为主的调子和个性化的创造性面目出现罢了。

    《元略墓志》形制虽不算大,但志文却有一千多个,这在北魏墓志书法中也算得是宏篇了。初看这本帖并无夺人眼目的出奇之处,在深入临习的过程中,才会生出与古人促膝“晤言一室之内”的感受,会有登上了驶入书法时光隧道的轮蹄,眼底有着一番不断变换的美妙风光。对帖濡墨,在今与古的对话间,在身与手的交应中,一方面关照原帖的形质与精神,一方面听任手中毛笔的自由与畅快。写得多了,写得快了,笔下渐生节奏感,心底渐生愉悦感,此时此刻,心中并没有所谓的碑派与帖派的界限,笔端也模糊了石刻文字与手写体的区分。此帖中不但有北魏拓拔氏金戈铁马的骠悍,字构中表现出腾扬欹侧的势态,又有着“萧然自有林下风”的江左风流,有着一种宽袍缓步的优游自在,其中有雄强又有清丽,有聚散又有雍容。细咀嚼,除了其楷书的主调外,揉合的还有篆书的结构,如“以”、“年”等字的写法便出于篆书,P16“左”横画左端上行的笔画,也是出于篆书结构;有行草书意,如许多散水的写法皆作行书勾连映带之势,P43的三个“未”字、P27“惋”字、P16“复”字皆有行书笔意;有写经书的意味,如P27的两个“是”字便非常明显;而更多暗含着隶书意味。《元略墓志》虽然已是成熟的楷书,但毕竟处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历史阶段,有着丰富的包容性,从中可以体会到多方意味,与后世唐楷的单一与纯粹大不相同。而正是这种丰富性、包容性,给审美留出一个较为自由的想象空间,给后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许多引发灵感的契机。

    临帖难。一难把形式写准,二难把古帖中的精神捕捉住并在腕底毫端表现出来,三难在于得古人之形与神而赋以己意。我拙于对造型的把握,所以很难把古帖的形质准确再现,于是便说是意临,实际是对造型能力低下的自我掩饰,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至于我笔下的己意,却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般地顽固与我相伴,说是塑造自我风格,实际上是因难于再现古帖中的天趣而望洋兴叹,是无奈的自我解嘲。我所临的《元略墓志》,得意处是能以书写性的自由取代了石刻本的斑驳与艰涩,而叹息处是难以得到古帖中的天真烂漫,难以得到由于时代悬隔而感到的一种深沉与博大。书法中的笔法与笔势、精确与精神、己意与古意、天趣与雅趣是事物相互排斥又相互支撑的两面,鱼与熊掌难以兼得,仓叟无才,奈何奈何!

   《元略墓志》中多异体字、碑别字甚至是错字,因是临帖,追求的是书法艺术,所以也就遵从原帖而不避错字。在临帖“进入角色”之后,也会生出如庖丁解牛游刃恢恢的快意,笔下也会偶生舛误,但为不破坏挥运中的那番可贵的“***”,也就顺应了此种自然,于是笔下多有不谨严处,敬请道中师友多多指谬。

   8 8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豫西的农村中发现了刻有元略墓志铭的这块石头,于是得到世人的珍视,引发了文人墨客们的种种赞美。设想如果这片青石如今仍未被发现呢?北邙的墓穴星罗棋布、层层叠叠而无卧牛空地,还有多少古人精妙的书法遗迹如今沉睡在黄土中呢?我辈比前辈有福缘,看到了许多前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而如今沉睡在地下的书法,会留给子孙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2007年元月于中州宽斋    

薛明辉 发表于 2007-2-27 15:51

元略墓志选

薛明辉 发表于 2007-2-27 15:53

原帖PK临作

薛明辉 发表于 2007-2-27 15:54

原帖PK临作

薛明辉 发表于 2007-2-27 15:55

原帖PK临作

薛明辉 发表于 2007-2-27 15:56

原帖PK临作

薛明辉 发表于 2007-2-27 15:57

原帖PK临作

薛明辉 发表于 2007-2-27 15:58

原帖PK临作

薛明辉 发表于 2007-2-27 15:59

原帖PK临作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新春巨献 独家首发 经典精临——李刚田临《元略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