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样 发表于 2007-4-6 23:29

玉荷鹭纹炉顶,宋或金,高5cm,底径4.3-4.7cm.jpg (39.92 KB)

(宋或金)玉荷鹭纹炉顶玉质白色而局部为黑色,整体近似圆柱形,顶部略细,镂雕荷叶、芦草缠绕状,荷叶巨大而张开。一张荷叶上有黑色乌龟爬行,口吐烟云,其旁有荷花,荷、芦中可见5只鹭鸶隐现其间。器底部有一平板以示水面,其上有孔,可穿绳结系。
  荷叶、水草、水鸟、龟等图案在宋、金玉器中非常流行。四川广汉南宋窖藏出土有龟巢荷叶带饰,北京丰台金代涡古沦墓出土有龟巢荷叶玉饰,与此作品应属同类题材。此外,上海地区的元代墓葬中也曾出土类似的饰荷叶、鹭鸶图案的炉顶。这表明此类作品的使用地域广泛,流行时间长,对后世玉器有很大影响。

周样 发表于 2007-4-6 23:30

青玉双鹤佩,宋,长6.8cm,宽4.3cm.jpg (23.68 KB)

宋青玉双鹤佩质似白玉,微带青色,鹤头相对,双鹤翅爪相接,作展翅欲飞状。上部有孔备穿系,知是佩饰。
  这件寓意祥瑞的双鹤佩的制作,受道教影响,并反映出宋代道教的发展。宋代道教影响的扩大同某些帝王崇尚道教有关。史书记载宋徽宗好道教,并把鹤作为祥瑞之物。玉雕中对称动物布局渊自唐代,但这种双鹤题材却是自宋代逐渐增多的。

周样 发表于 2007-4-6 23:30

第六篇 元.明篇

周样 发表于 2007-4-6 23:31

镂雕双狮,元,长7.3cm,宽5.2cm,厚1.7cm.jpg (33.42 KB)

元玉镂雕双狮玉质白净无杂色,为较厚的片状,镂雕大、小二狮,大狮卧伏而回首,前肢踏球,小狮直立,前肢举起,与大狮相戏。
  狮子生活于热带,在我国很少见,但很早即输入我国。中国历代工艺品中不乏狮子题材的作品,主要有两种:一种以真实的狮子为造型而加以变化,另一种较为夸张。目前见到的狮类作品多为传世品,制造年代的界定颇有难度,一般研究者以卢沟桥望柱饰狮及故宫断虹桥望柱饰狮的特征为参照来划定北方狮类作品的年代。此件玉狮为小头,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具有明显的元代作品特点。

周样 发表于 2007-4-6 23:31

玉双螭纹臂搁,元,长10cm,宽3.4cm,厚1cm.jpg (27.39 KB)

元玉双螭纹臂搁 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状,长方形,两端呈“S”状,两侧下卷,正面凸雕双螭衔灵芝图案,背面饰云纹。
  此件作品为已知的早期玉臂搁。宋以后,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纹装饰,但螭的形象已无汉代螭纹的特点,更似爬虫。双螭灵芝图案在元代玉器上较为多见,据此作品的样式、螭纹及灵芝的特点可确定为元代所制造。

周样 发表于 2007-4-6 23:32

玉人物龙纹磬,明中期,长20.4cm,宽20.1cm,厚0.9cm.jpg (37.22 KB)

明玉人物龙纹磬 青白色,罄上方有一透雕双夔龙纹横梁,横梁两侧悬挂铜镀金链,其下挂磬。磬正面为云纹地,雕双龙戏火珠纹,两龙一仰一俯,分别占据玉罄左右各半。罄背面凸雕福、寿、禄三星像,又有松树、鹿、鹤、灵芝并二侍者,取“三星高照”之意。
  磬是古代乐器,一般为多件成组,按音阶排列使用。这件玉磬为单件,是由乐器演化的用于室内装饰的陈设品。双龙戏珠纹是明代宫廷器物上常用的重要图案。

周样 发表于 2007-4-6 23:33

玉组佩,明晚期,通长53.6cm.jpg (36.5 KB)

明玉组佩 由53件玉饰串成。上部以一件寿星骑鹤式玉纽总揽组佩,其下有金质横梁,横梁两端为龙头。横梁下悬有4串玉片,每串由上下5组构成,横向相对。上4组玉饰每串各为3件,其中2件为玉叶,1件为玉镂件,玉镂件分别为“卍”字、“寿”字、凤、双鱼、双桃、华盖、麒麟等,第5组均为单个玉文臣。这类成组玉饰产生的年代很早,与《诗经》中所言“杂佩”类似,按不同的部位,玉件被称为“珩”、“琚”、“瑀”、“冲牙”,佩戴于人身,行走时玉件相触而有声。明代墓葬中出土有成组玉佩多套,如定陵中即有与此件类似的组佩。这组玉佩所用白玉质地优良,加工精致,是宫廷玉器中的精品。

周样 发表于 2007-4-6 23:34

玉谷纹圭,明,高21.3cm,宽6.3cm,厚0.9cm.jpg (34.76 KB)

明玉谷纹圭表面有旧色,厚片状,顶部有凸起的圭角。两面饰纹相同,为5列凸起的谷纹。圭下部呈方形,插入饰填金纹饰的紫檀木座中。木座顶部雕海水江崖,其下刻阴线夔龙纹,座四面共饰12组图案,为古代的“十二章”。插圭处的凹槽内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种谷圭在明代墓葬中发现多件,为贵族妇女身上的装饰。玉圭的木座为清代宫廷所制。

周样 发表于 2007-4-6 23:34

玉九螭璧,明,直径20.4cm,孔径5.8cm,厚2cm.jpg (37.13 KB)

明玉九螭璧为暗青色,有黄斑,圆形,一面饰谷纹,一面浮雕9条螭纹。璧中央孔中1条螭纹为龙首、兽身,一前爪握火珠。璧正面凸雕5条螭纹,皆小头独角,团团围住中孔之螭。璧边缘处有3条螭,后肢与尾在璧的背面。
  古人认为螭是龙的一种。宋、元以后,多以螭龙纹装饰玉璧。此作品以玉璧表示天际的广阔,以九螭表示皇族的兴旺,应是明代宫廷用品。

周样 发表于 2007-4-6 23:35

玉螭纹笔,明,通长23.7cm,管径1.6cm,帽径2cm.jpg (30.25 KB)

明玉螭纹笔 笔管青玉制,直管,无斗,顶部封堵玉片。笔管端部饰阴线回纹,中部饰凸雕的蟠螭。笔帽亦为青玉制,直管式,较笔管略粗,可套接于笔管上,笔帽两端饰阴线回纹,中部亦雕一螭。
  一般毛笔应由笔管、笔毫、笔帽三部分组成。一些笔因毫较多,需另配笔斗以固定笔毫,谓之斗笔。此笔因年代久远,笔毫已失。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查看完整版本: 《古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