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为艺术创作,在用纸、用墨、择笔、作品形式等方面精益求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书法因为其自身的特性,似乎是一挥而就的(正如歌唱家演唱开口便是),而其中的艺术含量几乎是无法量化的。如果今天我们还要以时间来定高下,无疑是很遗憾的。
王右军写兰亭“一挥而就”,正如李太白的“斗酒诗百篇”,非其才何以当之!如果我们还能认识到自己仍然在必然王国里奋斗,那么就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与自由王国的距离。如果顿悟是那么轻松,那佛就不值钱了。
通过对国展入展书法作品的比较,我觉得在保证有一定的传统工力的前提下,增加入展几率的方法应该有以下几种:
一、作品千万不能太小,至少也要在4尺以上,6尺、8尺更好;
二、字数千万不能太少,写小楷和写小行书的更是如此;
三、风格一定要突出,且一定要让人看出源自何处才好;
四、章法一定要求新、求奇,但切不可为新而新,为奇而奇;
五、多投几次,且几次间应有一定的时间差。
1、形式很 吸引评委,花里胡哨的东西让评委看着闪光
2、副式也比较吸引人,多数入选作品各式各样,雷同很少
3、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作品整体感觉要好,一般评委面对那么多作品,多说也就看上几秒钟就该看下一副了,倘若您的大作整体效果很好,即使局部有所不足,估计也就过了。
我觉得宣纸颜色倒 不重要,我曾尝试过1和2最后都落选,第3种比较好,行书展和兰亭我都是采用纯白色宣,把整体感觉变化了一下,首先第一眼看起来就吸引人,局部个别字虽处理的不得当但整体感觉好,甚至兰亭作品我还丢了个字,在旁边补注了一下,都无妨,可见那么多评委的眼光是放在作品整体效果上的,而不是放在局部审时度势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再说了那么多作品评委哪有那么多时间一个字一个字的研究。但这一点很难攻克,您想想那么多作品那么多形式,你的普普通通想从整体吸引人谈何容易。最终一点要、踏踏实实练基本功,达到炉火纯青了才有魄力大胆尝试。才能大胆变化。
一点心得,请同道斧正!!!!!!!!
中国书坛某顶级明星的国展投稿秘籍
作品的用纸问题
虽然有些人喜欢用元书纸
这种纸效果不错
但是这种纸张质地不好
一件作品经过折叠、邮寄、拆开、登记、打包、评审打开
几道工序下来已经不堪入目
这样作品本身呈现给评委的视觉效果就不好了
用墨的问题:
1、有些作品使用了泥金纸
但是在泥金纸上面书写
一般的墨汁干了以后颜色很浅
这样显得作品墨色很灰
效果很不好
建议以后大家尝试在墨之中添加一些丙烯颜料
那样墨色会乌黑发亮
2、有些宣纸作品墨色淡也影响效果
3、有些作品墨色干燥
飞白笔画凌乱
让人感觉很干裂
所以要注意整体效果的湿润和浓淡变化
不要产生强烈的干湿对比
作品尺幅的问题:
有些作品不大
靠的是精到
但是小斗方、小扇面、小卡纸扇面等作品
无论再精到
放在展览评选现场那么大的背景下
在那么多庞然大物的作品面前
显得没有任何冲击力
没有冲击力
在瞬间的命运就很难说了
作品局部的问题
实际这是一个精到的问题
因为一件超级大的作品
评委的眼神会随机落到任何一个部位
如果这个不谓不精彩甚至有问题
那么评委通览整体效果的情绪就会打折扣
所以说
功力的体现要体现到任何一个局部
尽可能让每一个局部都精彩
多件作品投稿的问题
强烈建议每位投稿作者
如果你要投几件作品
千万不要在同一个时间寄出
最好每隔一周的时间寄一张
为什么?
你想一下,如果你的信封中有五件作品
那么你的运气几率几乎就是一次
如果你每周投一次
那么你的几率就是五次
再者
你的作品有可能会分到5组评委手中
没准运气好就会被哪个组的评委看重
要是5件作品在一起
恰好评委对此风格、对此作品不对胃口
结果会如何呢?
100件作品在一起和一件作品的命运没什么区别
明白吗?朋友们!
还有就是格式的问题
这个需要动脑筋
比如前些天的长征展
黑龙江的栾金广就是一件6x6尺的斗方
这样的尺寸和作品形式就很新鲜
新鲜就意味着你多了一次让评委动心的机会
你会觉得6x6尺斗方很简单
可是你想过这样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