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黎伏生先生记<原创>
认识黎伏生先生,对我而言是很自然的事,大抵由百闻一见、百见一聚中逐渐递生出敬意来,便想写一写他。闻名遐尔的西泠印社中,黎先生是少有的几名湖北籍社员之一。最先接触到黎先生是他的一幅草篆,对书法外行的我除了佩服书家对篆字的驾驭能力外,更喜爱落款的题法——“伏生”两字草书相叠俨然“玺”尔,其中暗扣黎先生潜心钻研的金石艺术。将名字转换成趣的书家很多,而能衍生出字形义俱佳的倒头次见着。
“黎先生最好古玩市场遛达。”朋友这样介绍。古玩市场是个大炼炉,市井百态之地、古今荟萃之所。摆摊的或老于侃价、或狡巧卖关、或敦厚实在。购买的或悠闲自得、或取向专一、或饥不择食。而黎先生既为买主所喜,又得卖家所欢:买主每每取样讨教,黎先生定是言其所知,毫无隐匿。卖家旦有不明出处的古玩,经黎先生“掌眼”,再有人问津,笃定十足——“黎先生看过”……
双休日,不论晨昏日骄、风霜雨雪,总能窥见黎先生悠哉的身影。其特好搜罗印章砚石,且从中淘养出有趣的一举,初见时着实令我目瞪口呆——黎先生边与我们评估摊中古玩纹饰、朝代,边以食指拇指捏着刚买到手的寿山印石,很自然很有节奏地将印石在鼻翼两边梭动。显然此举久远,因为石章移动时,始终不与架在黎先生鼻梁上的眼镜相抵触,那种熟稔程度很象吾辈指尖在脸颊上无意识地掠过。之后明白,此举乃以人之体温、气息沁养因岁月侵蚀而枯燥的石料,重新让印石显出灵气与生机的物我互润的过程。其后,每见着黎先生的摩挲举措,便带着欣赏的意味。为着搜聚这些“劳什子”,黎先生不以粗茶淡饭、缩衣节度为苦;而以抱石磨砚、洗瓷净陶为乐,并用藏识日丰来滋养书法篆刻艺术,以至到了枵腹废寢的地步。自然,这是从旁人嘴里得知的。
初冬,应黎先生之邀到其家中拜访,衣着朴素的黎先生开门的瞬间,使我一路上的揣测如打破陶瓷般支离破碎:黎先生家是称不上整洁的,甚至可以用乱七八糟来形容。然而,各种类型、不同纹饰的古玩铺天盖地、杂然林立,又折射出地道的文化光环。在挤排得只留脚丫移动的情境下,我只好安分地坐下来,带着膜拜的情致感受书房、客厅以及走廊、厨房显露出的琳琅古玩的灵韵,恰似“鸟入葳蕤春林、鱼翔浩淼碧海”,亦信之黎先生的博文广识乃集腋成裘的过程。
黎先生兴致颇浓,不断从犄角旮旯里掏出得意藏件让我们品评:抽屉里的元朝青花瓷片;木架中的端溪砚石;板椅下的太湖顽石……很诧异高大的黎先生举手投足、躬背折腰间的取放自如,同时亦为自己的提心吊胆好笑。谈及收藏初衷,黎先生认为——文人从事收藏,不应强调其投资价值,而当注重其美学价值。只要能濡染自家的创作,藏件即便残损,又有何妨?我寻思:黎先生对收藏的精辟见地在他即将出版的收藏书中,将和老祖宗留下的精华一道供后人观瞻受益……主人忙得不亦乐乎、说得不亦乐乎,而我们听得仍是不亦乐乎。
一路华灯如萤,车窗外的景致不断如蒙太奇般变幻交织:粲然可观的古玩、抱璞守真的黎先生,甚或还有他忙碌时显现的——那衣背上的两个洞
[分享]黎伏生先生记<原创>
黎伏生艺术简历·1946年5月6日生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西三斗坪;
·1963年受浠水闻一尊先生长沙唐源邺先生传艺;
·1976年篆刻入选《现代中国书道展》赴日展出;
·1983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1984年任湖北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1984年任东湖印社秘书长;
·1987年加入西泠印社;
·1987年任武汉刻字协会会长;
·1989年任湖北涵芬印社社长;
·1991年被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艺术委员会委员,
担任《全国第二届篆刻展》评委;
·1992年应邀赴日本国交流书艺展览 作品为日本友人收藏;
·1993年参加撰写《中国印学年鉴》(西泠印社出版);
·1994年开始从事职业创作及金石古玩鉴赏;
·2000年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书法篆刻个展;
·2003年出版篆刻作品集《心经组刻》;
·2003年在武昌设立《黎伏生工作室》;
·2004年获得《书法报》特别贡献奖。
[分享]黎伏生先生记<原创>
黎老师近照[分享]黎伏生先生记<原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