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邦志 发表于 2007-11-20 15:00

路在千山万水间--童孝镛书法篆刻展

童孝镛艺术简历

  童孝镛,男,1974年出生,汉族,安徽省含山县人,别署三随堂、三遂堂、晴云山馆、雁门堂。1992年12月入伍,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政治学院,200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系北京军区司令部某部上尉副营职现役军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书法专业专职教员。
  书法篆刻作品先后发表于《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书法之友》、《青少年书法》月刊、《现代书画家报》、《现代书法》、《篆刻》等全国二十多家专业性报刊。《美术报》、《书法导报》、《书法之友》杂志、《青少年书法》月刊、《品味水墨》网络版、《水墨兰亭》、《书画产业报》、《河源晚报》等十多家报时曾先后有专题介绍其书法艺术成就。
  2003年印行《当代军旅书法艺术星座.童孝镛》专刊、2005年印行《军旅实力派书家.童孝镛》专题、2006年出版《文化艺术大系从书.书法艺术常识精要》卷、2007年出版发行作品集《童孝镛书法篆刻作品集》。

吴邦志 发表于 2007-11-20 15:02

童孝镛主要赛事获奖、入展情况
2004年
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   入展
第一届“秦皇岛之夏”全国大字书法艺术展(中国书协) 入展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大型书法艺术展(中国书协)入展
“三晋杯”首届全国公务员书法艺术展(中国书协)    入展
“冼夫人奖”全国书法艺术展(中国书协)          入展
“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艺术展(中国书协)      入选
“林散之奖”全国书法艺术展(江苏省书协)      佳作奖
2005年
全国第五届正书展(中国书协)                   入展
西冷印社国际书法艺术节书法大展(西冷印社)     入展
全军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中国书协、解放军总政治部)入展
“走进青海”全国书法艺术展(中国书协、青海书协)优秀奖
“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展(中国书协)            入展
“我爱五星红旗”全军书法名家邀请展(总政治部)   特邀
2006年
“梁披云杯”全国书法艺术展(福建省)        入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艺术展(中国书协)入展
西冷印社首届手卷、楹联、扇面书法大展(西冷印社) 三项入展
全国首届行书大展、草书大展(中国书协)       行书入展
第二届北京迎奥运电视书法大奖赛(北京书协、北京书法学校)第一名
“弘扬军科精神履行历史使命”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军事科学院)    特邀
《青少年书法》杂志创刊2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青少年书法杂志》) 银奖
2007年
第二届颜真卿奖全国书法大赛(山东省)         三等奖
“陶人葛杯”福字书法大赛(上海陶人葛、北京锦龙堂)   三等奖
纪念米芾逝世九百周年首届全国“米芾杯”全国书画展(河南省) 一等奖
迎奥运海峡两岸华人艺术家书画作品大赛(河南省周口) 二等奖
第三届海峡两岸书画交流大展(山东省) 优秀奖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艺术展(中国书协) 入展
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    一等奖

吴邦志 发表于 2007-11-20 15:04

书法作品部分

吴邦志 发表于 2007-11-20 15:05

em1

吴邦志 发表于 2007-11-20 15:06

童孝镛的表现与潜质刘洪彪   近二十年来,中国书坛的军旅书家群体,如接力赛般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能冲善跑的骁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站在排头的是夏湘平、李锋、张道兴等先行前辈。九十年代,曾朱德、张坤山等中年书家风格兀立,个性凸显,成为领跑人。同时期,稍年轻者如王学岭、李有来、钟显金、赵山亭、谢少承们,轮番在书坛盛事中折桂问鼎,分享殊荣。进入新世纪,领军人物申万胜和李翔理清思路,加大力度,精心打造军队书法创作骨干队伍,使得军中书法才俊纷纷脱颖,层出不穷。像龙开胜、张维忠、赵咸建、李沾、周剑初、郑小成、陈宇、邱仕坤等广大青年校尉军官,个个聪颖,人人活跃,凡全国性大型书法活动,只见他们你方唱罢我登台,东方不亮西方亮,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年,我在对军旅书坛东张西望,南观北觑间,又盯上了一个叫做童孝镛的后起之秀。
    我与童孝镛并不熟,只在热闹的集会聚众之所有过一两回总共三五分钟的招呼与寒喧。但即便在未曾谋面之前,因为他不俗的艺术表现,我也早已注意了他。

2003年夏天,我看到了一份介绍时年廿九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学员童孝镛的书法专刊,竟有些惊讶:这是从哪里冒出来个不声不响却又不同凡响的年轻人?他写的那个行草书,或硬毫利线,爽如竹枝;或软锋柔画,润若湿绳。他写的那个隶书,融进篆法,掺着简意,追摹清人的情态,造出一种异趣。他那个结字谋篇,时而横向扩张,取宽阔势;时而纵向拉伸,造挺拔型。他还刻印章,惯用甲骨文字,刀利落,线瘦劲,方寸间统筹有度,经营得宜。他又作少字榜书,横涂竖抹,湿刮干蹭,宽可行车,密不透风……从他的笔墨间,我既品出古质,又读到今妍。一个未至而立之年的青年军人,涉猎之广,手法之多,胆量之大,是少见的。从童孝镛《我的书法观》一文可知,他的作品之所以古韵新风兼得,是因为他有过“客观地认识传统”、“理性地看待当代”、“审慎地开创未来”的深入思考和勤奋实践。
    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寄自全国各地的形形色色的书法报刊、书籍和宣传资料,能够让我细看并一看就记住一个人,这样的例子并不多。直到2005年,在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评审现场,评委们围绕几件有些争议的作品展开讨论,我第一次看到了童孝镛的原作。他的那件颇具视觉冲击力的有探索意义的少字榜书最终未能入选,参展的是另一件比较“规矩”,显得“平常”的对联。那次展览,云南省只有两人入选,我这才知道,童孝镛从“军艺”毕业后,回到了基层部队。
    童孝镛入选“全国首届青年展”后,似乎一发而不可收。“第一届全国大字展”“纪念邓小平诞辰百年展”“首届全国公务员展”“洗夫人奖全国展”“皖北煤电杯全国展”“全国林散之奖书法三年展”“全国第五届正书展”“走进青海全国展”“高恒杯全国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全国首届草书大展”……几乎所有全国性大展都能看到童孝镛的入选或获奖作品,几近“大满贯”。这样高的入选率,是童孝镛书法艺术达到较高水准的证明。这么密的投稿次数,是童孝镛书法创作臻于心娴手敏的告示。
    今年初,我收到《水墨兰亭》为童孝镛编印的专刊,又看过他本人寄来的一沓作品复印件。较之先前的作品,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笔下的点画,少了些木石上的刻意,多了些纸帛间的写意。碑的形质隐约还在,帖的意韵明显增加。再看他刀下的朱白,单切双缕,直行曲转,已不再谨小慎微,而是冲切信手,收放遂心,真个是游刃有余。甲骨文的面目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汉韵与时风的融会贯通。短短三两年的工夫,童孝镛迈出京中校门,重归西南营区,又折返京畿部队,几经挪移,数番辗转,居然心未散,志不移,反倒留住了天赋的灵气,削弱了先前的稚气。由此可见,童孝镛对书法的钟爱,对艺术的追求,对事业的执著,是心诚力竭的,也是颇见成效的。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现在我倒不担心 “流水”般的兵来兵去会使得军队人才流失。不是有张继这样的在地方就已卓然成家的书坛精英在 40岁开外还被特招入伍的先例吗?不是有童孝镛这样的在基层部队学有所成的文艺骨干“流”到京城的惯例吗?“流水”其实也有它好的一面。这虽然是题外话,但我真的是为军旅书坛人才辈出而欢欣,为童孝镛终于跻身文化艺术的高天阔地而喜悦。
    除了神貌不同的书、意趣迥异的印、思深虑远的文,我还读过童孝镛情真意切的诗。尽管书印尚在摸索与探求,诗文仍需推敲与严谨,但较之同龄人,33岁的童孝镛已有不俗表现,已是卓尔不群。他在短时间内兼涉诸多门类均有立竿见影、事半功倍之效,足以表明他的天资富庶、艺心聪敏。倘若修心跟上去,养德抓得紧,可以预期,童孝镛将会很快异军突起,成为书界骄子。这也是我的祝愿。

2007年3月23日撰于逆坂斋
(刘洪彪 中国书协理事、解放军二炮文艺创作室主任)

吴邦志 发表于 2007-11-20 15:06

em1

吴邦志 发表于 2007-11-20 15:07

em1

吴邦志 发表于 2007-11-20 15:07

em1

吴邦志 发表于 2007-11-20 15:09

童孝镛其人其书琐谈李有来(一)    我和孝镛是安徽同乡。我的家在和县,他的家在含山县,过去和县和含山县原是一个县,名叫“和含县”。大概是近便的同乡,又同在军旅,而且又同好书法的缘固,我们无论是见面还是通电话,都觉得十分亲切。我痴长孝镛几岁,他总是亲切地称我为大哥,兄弟之间,真诚相见,每次对话都十分愉快。
    孝镛1974年出生,1993年参军入伍,曾在云南摸爬滚打了十多年,先后修业于解放军长沙政治学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军艺毕业后又分回云南。由于出众的才干,不到一年,又被调回北京工作。前不久,与了解孝镛的一位领导邂逅,谈起孝镛,一脸的喜悦,爱惜有加,他告诉我孝镛在单位任干事一职,年轻能干,精力旺盛,工作十分敬业,又十分出色,闲暇读书、写字、画画、治印、写文章,周末还兼任军艺书法教员,忙得可谓不亦乐乎。
    孝镛虽然自幼即对书法怀有浓厚的兴趣,也曾在安徽、云南与一些当地名家交游,获得一些教益,但真正明白书法是怎么一回事,还是得益于在军艺就读那段时间,京城名家云集,展事频频,时能听高人言艺,观名家现场挥毫,陶染日久,使他开阔了眼界。加上孝镛用心领悟,勤勉刻苦,自然日见精进。
(二)    孝镛曾写过一篇学书心得,文字不长,但思路清晰,大意有三层:一为如何看待传统,二为如何关照当代,三为如何开拓创新。在这篇文字中有几句话,我至今尚有印象。他认为,“传统和现代之间只有不同,没有好坏。传统应该是风范,而不应该成为桎梏;传统是精神,而不应成为枷锁……。”在这篇文字当中,他还侧重阐释对“现代书法”的认识,言辞中也流露出他对“现代书法”的偏爱。读了他的学书心得,回过头来看他的创作,我们会发现,他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审美方向,并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审美标准,可以明晰地看出,他所做的大量试验性创作,完全是在他审美追求的大方向上延伸开来的。
    其实,我对“现代书法”并不太懂,我对自己是这样要求的,既然不懂,就绝不乱发议论。闲暇,也曾专门找来当代能够代表“现代书法”最高水平的名家家作品,包括日本前卫书家的作品,细加研读,试图能解读其中的内蕴,或许是天生愚钝的缘故,对“现代书法”不够敏感,一直没有真正读懂,但有些作品在构成及墨色变化的丰富性上对我很有启发。当然“现代书法”的内在精神远不止此。
(三)    孝镛是一个痛痛快快的性情中人,说话干脆,办事利落,在生活、工作、艺术创作上都保持真率。如是,他在书法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强调了自我情感的渲泄和释放,重在意趣,性情至上,写到性情深处,不唯笔法、墨法、字法和章法程式所宥,不斤斤计较一点一画之得失,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元素为感觉上的浑融、自然与畅达服务,故,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几年前,应孝镛之约,我曾写过一篇以《笔挟元气,墨含豪情》的评介文字,对他的这份率真就给予了衷恳的评价。
    孝镛又将出版新作集,邮来一册打样,置诸案头已逾两个月,闲来翻翻,较之他以往的作品,又有新进,无论是带有探索性的现代书法,还是较为中和的保持类作品,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探索性的作品更加大量,构成更加富有巧思,笔墨意蕴也更加成熟;探索性作品在传统经典开掘方面显得更加富有含金量,并且或多或少地揉入了“现代书法”的一些元素,显得亦古亦新。
    去年北京书法家协会与北京电视台联合举办了“迎奥运第二届电视书法比赛”在录制现场,孝镛展示了一幅巨幅对联,“龙城马,虎帐兵”。饱满的构图,每个字径足有一米见方,传统笔墨,现代构成,墨气淋漓,厚重雄阔,很有视觉冲击力。我的眼前立刻闪现出《英雄》这部大片的宏大场面,一排排好男儿,身穿铠甲,手持刀枪棍戟,伴着呐喊,尘土飞扬,扑面而来,势不可挡。我看过他许多作品,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他是用心灵来释放源自军旅生活的情感,他仿佛用笔墨在组合一个军营方阵,或许有人不喜欢,但这并不重要,也丝毫贬低不了他的作品内含的真正价值。
    孝镛还很年轻,近年作品不断在全国全军大展上参展获奖,显示出了强劲的势头。作为同好和战友,我更希望他把握好“收”与“放”的分寸,既要“放”开来挥洒,亦要“收”得住,不断地回归到传统中吮吸养份,为更好地放得开提供原动力。
二00七年三月二十八日深夜于润斋
(李有来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行书评审委员、北京市书协副主席)

吴邦志 发表于 2007-11-20 15:09

em1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路在千山万水间--童孝镛书法篆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