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此不彼 发表于 2008-5-12 23:37

彦 丰 其 人
我认为,同学陈彦丰绝对是一个够“性格”的人。
他讲故事,多半让大家犯迷糊,因为他满口的山东方言使人听不太懂。即便如此,彦丰还是不肯学普通话,认为那是学“洋”,不本色。这一点我觉得他很有点“个性”的味道。他往往讲得很认真,而大家必须先 “破译”他口中道出的是那一个汉字后,才知道故事本身的含义。以至于一个很好的笑话,大家终不能听懂,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多数不笑。彦丰望着他的听众,,先是纳闷,然后挠挠头皮,呵呵地笑起来。这时候,却多半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当然,是笑他可爱的样子。
这些年,齐鲁大地的艺术风气不但活跃了当地的文化氛围,也洗染了很多年青人的喜好。彦丰从小喜欢传统艺术,尤其迷恋书画篆刻。只是苦于家庭条件差,一直未得到系统的训练,直到1998年才真正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活到23岁才终于找到通往书画艺术之门的阶梯。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在收获巨大的所谓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急功近利之心。映射到书坛,便充斥着来来往往的焦躁和浮华。为了尽快结出“果实”,或是显示自己的取法之高,有些书人漠视技法的锤炼,盲目追求“无法”的朴素,显得太不可取。东坡居士言:“笔势峥嵘,辞藻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至极也。”如果不经过最初的“峥嵘”和“绚烂”,有何“个性”可言?经过长期的磨砺和娴熟之后,“峥嵘”和“绚烂”也将过渡到一种“平淡”,而此时的“平淡”则是经过了大磨砺、大体验之后的平淡。此时的“平淡”,时段变了,境界高了。”彦枫有着“复归于朴”才是艺术与人生大境界的认识,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标旨和激励,每日里稍有闲暇,便弓身捉毫,临池不啜。
不同的人秉性也有差异,不同禀赋的人对于书法风格也要有所选择。彦丰在选择自己的书体时,更多地倾向于草书,或许他觉得草书更能发挥他的心性罢,而且他选择了唐人墨迹,尤其是怀素的草书作为范本,应该说他取法很高。看来在彦丰的理念中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悉心精研诸家之长,渐渐梳理自己的艺术风格。
学艺术的美一个人都向往着能够在放逸逍遥的环境下进行创作,象怀素那样,面对“粉墙长廊数十间”,纵情涌泻,“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真何等畅快淋漓?!然而没有丰富的底蕴,想***勃发是不可能的。在这里,我想黄庭坚在《书论》里的一段话似乎更有说服力:学书需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有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纵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由此可见,道义和学养是何等重要,缺了这些东西,笔墨再好,也不能使你的作品有照人的光彩。想当今,以书家自居着甚多,然真才实学者有几?如果不能广泛汲取营养,不在学养方面补课,狭义的只学字是一定要辜负自身天赋的。彦丰认为,只有深知这些道理,见识开阔,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有所依基。平素里,他注意多读书,广交友,以增加外来信息量。或临摹名画,或刻凿印章,并以次作为习字间隙的调剂和补给。
彦丰谦虚好学,坦诚和善,他的目光有时流露出一丝淡淡的疑惑,谈话间偶尔又呵呵地笑笑,让人觉得能够亲近。他以一种朴素的做人态度以及刻苦创作的信念,正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迈进……


王东声
于中国国家画院

不此不彼 发表于 2008-5-12 23:40

和同学在山东诸城

不此不彼 发表于 2008-5-12 23:43

著名节目主持人董浩参观陈彦丰展览

不此不彼 发表于 2008-5-12 23:46

中央美院教授刘彦湖先生评语

不此不彼 发表于 2008-5-12 23:48

临羲之

不此不彼 发表于 2008-5-12 23:51

临羲之

不此不彼 发表于 2008-5-12 23:54

个人空间

本帖最后由 不此不彼 于 2011-9-16 13:00 编辑

工作室

不此不彼 发表于 2008-5-12 23:58

书法作品

不此不彼 发表于 2008-5-13 00:14

参加联谊活动

不此不彼 发表于 2008-5-13 00:30

书法册页



[ 本帖最后由 不此不彼 于 2009-5-11 19:56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相约春天、相约公社】陈彦丰书画篆刻专题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