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神駿──中國馬的藝術和文化」在香港展出
「天馬神駿──中國馬的藝術和文化」在香港展出為迎接下月在香港舉辦的北京二○○八奧運會馬術項目比賽,六十套精選自國內十四個省市的國寶級文物,將由七月十六日起至十月十三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天馬神駿──中國馬的藝術和文化」展出,讓市民認識馬文化在中國歷史及藝術上的豐富內涵。
是次展覽由國家文物局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合辦,香港歷史博物館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籌劃,並由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贊助。展覽珍藏薈萃,包括首次在港展出的秦騎士鞍馬俑、漢代鎏金銅馬、元代驛站牌及甚少公開展出的趙孟頫「飲馬圖」,以及清郎世寧「英驥子」圖卷。此外,清代圓明園馬首銅像亦會同時展出。其他矚目展品尚包括北朝儀仗馬俑、西晉銅車馬儀仗俑群、唐白陶舞馬俑及三彩騰空馬女騎俑等,極為難得一見。
展覽開幕禮於七月十五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董保華、信和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何超瓊、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會長霍震霆、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營運部總經理吳亮星、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馬術比賽(香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林煥光,以及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梁潔玲。
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曾出土馬骨、殷墟的車馬坑及殉馬坑,均說明了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已掌握馴馬及駕車技術。先秦時期馬車用於戰爭和出巡,也是階級和身分的象徵,秦始皇陵出土的騎士鞍馬俑,風格寫實,清楚展示當時戰馬和騎手的裝備。
秦漢兩朝為對抗匈奴南侵,騎兵越加重要,漢武帝積極改良馬種,又製作「馬式」作選馬標準,從大宛、烏孫等地引入駿馬,最終平定西域。漢人受神仙信仰影響,視來自西方的駿馬為「天馬」,更有「龍馬」之說。當時對天馬的熱切追求,從各地出土的青銅馬上得到實證。
魏晉以後南遷世家大族好乘牛車,車馬出巡風氣自此隱沒。南北朝時期胡族入主中原,戰馬披甲具裝,加上馬鐙出現及鞍具改良,便於騎兵縱橫馳騁,表現戰馬雄姿的隨葬陶俑大量出現。隋唐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發達,社會上習染胡風,貴族無論男女皆好騎乘,出遊狩獵、打馬球及舞馬等與馬有關的活動十分盛行。唐軍以輕騎為主力,在與突厥戰爭中連番報捷,威震中外。唐代以馬為題材的書畫、雕塑、金銀器,以及三彩陶俑,皆刻劃細緻、形象逼真,把馬的藝術表達手法推向頂峰。
蒙古族善於騎射,崛起於北方草原,鐵騎所至,戰無不克,建立起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蒙元重視馬政,帝國內建立郵驛制度,驛馬成為傳達政令的重要工具。明繼元興,大力興辦馬場,鼓勵民間養馬,官方定期祭祀馬神,並出現《元亨療馬集》及《馬書》等總結前朝經驗的集大成之作。滿清發源於白山黑水之間,重視狩獵傳統但禁民間養馬,康熙、乾隆兩朝,外國傳教士供職宮中,他們的畫馬作品結合東西方技法,令人耳目一新。十九世紀中葉列強從東南沿海以船堅炮利叩開清朝大門,隨著機械動力及新式槍炮的普及,馬的重要性在二十世紀大為下降,並逐漸從軍事、交通和貴族生活中退出。
是次展覽透過珍貴的出土文物和書畫作品,從馬具演變、政治發展、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和書畫藝術等各方面,介紹馬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配合是次展覽,香港歷史博物館將舉行一系列專題講座及活動,其中包括於七月十九日及七月二十六日舉行的「畫馬非馬?——畫家與鞍馬的故事」及「兩漢的車馬出行形象」,分別由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的高級導師徐麗莎博士及導師黃佩賢博士主持。講座由下午三時至五時於該館演講廳舉行,以粵語進行,免費參加,名額有限,先到先得。詳情可致電二七二四九○八二查詢。
此外,香港歷史博物館為展覽印製一冊精美彩色圖錄,於該館書店發售。 em2 em2 em1 em1 em1 em1 好东西啊!em13 em13 em13 em13 em13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