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视上经常有“学者”讲座,普及国学知识,弘扬中华文明,可谓善莫大焉。但是电视的普及性也是双面刃,一旦讲错了,就不是在三尺讲台上的小错可比,误人家的子弟可就不是一家两家了。慎之慎之!
居然没有人顶?????
确实是些好东东啊!em1 em1 em1 可惜囊中羞涩em5
em4 em4 em4 em4 em14 em14 em14 em13 em13 em13 face13 face13 face13 em5 em5 em5
em13 em13
em14 em14 em14 em14
再上几本中华再造善本古书封面。。。。。。。。。。。。。。。。。。
中华再造善本
em13 em13 em13
者按:中国自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但唐代刻本现已基本没有留存下来;宋代刻书一万余种,印数达百千万册,流传下来的不过1200部,可谓万不一存。古籍善本的珍贵可见一斑,抢救古籍善本迫在眉睫。
为了使这些珍稀善本永远保存下去并发挥应有的作用,2002年7月起,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确定再造善本1300种,首期再造唐宋善本700种。去年已再造善本40余种,耗资2000万元。今年准备再造200种,目前正精心制作。
何为再造善本?中国至今有多少善本存世?此次如何再造?本报驻京记者刘军独家采访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致忠。(文中简称“刘”和“李”)
问:李教授,我国现存善本的情况怎么样呢?
答:我国的雕版印书始于初唐,成于五代,盛于两宋,旁及辽、夏、金,一直到元、明、清,时间跨度约为1400年。但流传至今的唐、五代时期的版印实物,已屈指可数。两宋316年间刻书出版事业最为兴盛,官家、私人刻书有一万多种,印数达百千万册。据说,明朝权相严嵩被劾而查抄时,还有宋版书籍6853部。但现在中国所藏的宋版书籍,把完整的、复本、残本全加起来也不过1200部,可谓万不一存。元代时间虽然只有87年,但也刻书3142种。迄今不过600多年,现存的元代刻书,也不超过1200部。
流传下来的中国古籍善本大多藏在图书馆,全国图书馆系统共收藏古籍善本250万册。属传世孤罕的有4万5千种,有的已经很陈旧,有的善本仅存三页。如何采用多种渠道保护古籍善本,使其永无灾厄之虞,又能得以广泛流传,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为繁荣学术研究服务,于是,起动了《中华再造善本》这项造福子孙后代、使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浩然工程。
问:《中华再造善本》是什么工程?怎么想起再造善本?
答:《中华再造善本》是一种再生性保护手段。就是选择那些久已绝版又传世孤罕的古籍版本,珍贵、稀缺有价值的古籍善本,采取缩微复制、扫描复制、照原样影印等现代印刷技术复制出版,造出与原书一模一样的再造善本。使善本、孤本有了分身术,确保了珍贵文献的传承安全。
再造善本的好处太多了。由于善本太珍贵了,私人藏书都秘不示人,图书馆藏书也是保护第一重在藏。对于善本,很多人只听说过,没有机会见;即使专业人士研究需要,要看到善本也很不容易。有了“再造善本”,可以使古籍善本最大限度地传播和利用,又不会有损古籍,还可以作为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高档馈赠品,传播中华文化。善本工程最早的创意就是想做一批国际文化交流时的礼品。版本学家的介入,使其学术性更加强了,繁衍成了浩大的抢救文化遗产的巨大工程。
问:虽然古代善本现存已万不足一,但现存仍然有近5万种,此次准备“再造”多少善本?标准又是怎么确定的呢?
答:因古籍存世的情况不同,选录时比例也不一样。为确保善本工程的权威性,专门成立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指导委员会和编纂委员会,聘请了朱家氵晋、李学勤、季羡林、侯仁之、宿白、启功等学术顾问,定下了“一传本,二扬学”的选书基调,提出了“宋元从宽,明清从严”的遴选原则,如唐代王仁朐的写本《刑谬补缺切韵》,是唐代仅存的两本之一,不可能不选。一期选出唐、宋版本424种,金、元版本326种;二期选明清版本309种;另外还选了少数民族文字的古籍30余种,总计1300余种。
具体选录的标准是:在中国书籍史和版印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珍贵典籍;海内外仅存的孤本,或流传稀少,具有重要版本价值的典籍;有众多学者、藏书家题跋批校的珍贵典籍;著名著述的稿本,或有代表性的抄本;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性著述的珍贵版本;具有独特历史文献价值的特藏古籍。
问:汇编的1300种善本采用什么体例?
答:《中华再造善本》暂分五编,为《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使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版行的古籍,专门编为《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唐宋编》、《金元编》约占全书的一半以上。各编分经、史、子、集、丛五个大部,为方便引用和检索,待本书全部出齐后,还将统一把书名索引和著者索引编制一卷,附在卷末。
问:听说很多善本一书藏几地,此次能否将它们集中在一个善本里?
答:这是最有意义的一点。此次“再造”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数地归一,如唐李善注《文选》,共六十卷,国家图书馆存有北宋刻递修本(劳健跋)的后半二十一卷(17—19,36—38,46—47,49—58、60),而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有同书的前半十一卷,二者互补后,虽不能出全卷,但两地相加已能出齐三十二卷。
一是数部归一,如宋潜说友纂修的《咸淳临安志》一百卷,《中华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了三处所藏宋咸淳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清傅玉露、杨绍和跋的七十八卷宗(1—25,29—45,60—63,65—89,91—97);南京图书馆藏的清周广业校并跋,清沈?校跋并题诗,清丁丙跋的九十五卷(1—63,65—89,91—97);另一种是国家图书馆藏的仅三页的残卷。此三者配补合一后虽不全,但多年分散各地的善本,终于在“再造工程”中合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