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399|回复: 1

《弘徳集》节选——张万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0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环保即“人保”

——我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环保即“人保”有两层含意:一是环境是人们在利用环境时有意无意地在破坏环境,只有人才能保护环境;二是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

人是自然界的一个伟大创造。自然界在创造人类的同时,也为人类生存储备了全部的物质基础。但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并不都是现成的充分的,所以人类一产生,就和**生物以及人与人之间展开了无休止的生存竞争。从原始部落之间的争夺一直延续到现在。就是在这种为满足人自身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的争夺中,人们一方面改造、开发、美化着自然环境,使环境更适合人的生存、生活需要;一方面又在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着自然生态。不过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时代,由于人类生产力的**,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损相对无限博大、广阔、丰富的自然界来说,几乎是微不足道的,这就是以往世世代代的人们并不怎么关注环境问题的原因。

生态环境成为问题是从工业化开始的。工业化空前提高了人类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遍地林立的厂矿,满街川流不息的汽车,日以继夜地排放着废气或废水、废料,越来越多的人群制造的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等等,污染着生命赖以存续的空气、水源。所以,正当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日益增长的丰硕成果时,也就越来越明显地面临着生态失衡、气候恶化、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和灾难。

这种威胁和灾难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它们也最早提出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也开始了向落后国家转移污染的活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迅速把环境问题推到了我们面前。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少在我国农村,天还是湛蓝的,长江的水也碧绿清澈。到90年代中期,短短二十来年,我们就再也难得看到蓝天白云的景象,长江的水更是变得污秽不堪。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五类水质就占到80%,整个淮河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失去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荒漠化土地已达到267.4万平方公里,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而且这种环境恶化的趋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还在不断加剧,并迅速向广大农村蔓延①。有学者指出,可能终结中国持续了三十年经济繁荣的,不是金融危机和**动荡,因为这种事情对经济的冲击是暂时的,而可怕的是经济活动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尤其是对环境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①。20071月,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也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②。

这样的告诫和预言绝不是危言耸听,它提醒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环境问题的极端严重性,正确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把环境治理和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前提地位。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完全正确的。对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的国家、地区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否则就很难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站住脚步。问题是如何发展,是靠耗拼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还是合理开发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去发展?人们似乎起初并没有太多考虑这个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历程就说明了这一点。由于我国长期贫穷落后,百十年来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欺辱,国人有着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愿望。所以在改革开放中,只要有能开发的资源,就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只要有能引进的外企项目就千方百计去引进。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严重恶果。虽然我们从1973年就把环保正式纳入国家的议事日程,后来又制定了《环境保**》,但几十年来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环保”成了口头上、会议上、书面上的东西,《环保法》也被人称为“豆腐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想大体上有两个原因:一是认为“先发展,后治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正常现象,世界发达国家走的就是这条路子。二是利益驱动的结果。

那么,我们国家能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呢?一位经济学家通过对现在的中国与一个世纪前高速发展的美国进行比较分析,说明这条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第一,在大致相似的土地面积上,过去美国养育约两亿人,而中国人口超过了十三亿;第二,美国当年的增长速度超过5%,而中国的增长速度连续几年超过了10%;第三,现今的工业化的程度远高于一百年前的水平,中国号称“世界工厂”,意味着中国国内污染比当年美国要严重得多①。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就是说,一边是10%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②。有人算过一笔账,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过去二十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相当于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二十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如果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至少需要一百年①。这些资料表明,中国是不可能再走过去“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的,不能再容忍污染像恶魔一样任意吞噬经济成果。

由于环境的报复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有一个过程,是后发的,甚至是报复在子孙后代身上的。所以一些人并不感到环境的威胁,而肆无忌惮地谋求现成的利益。如果发展的结果使现在的人富裕了,却影响了人的健康寿命,甚至断了子孙后代发展的路,那这样的发展究竟有多少实际意义。

正是在总结历史上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总**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为我们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求,不但使人生活得富裕多彩,而且生活得健康长寿;不但为现在的人,也为未来的人,为子孙后代永远健康幸福地生存下去。科学发展观内涵了明确的环境保护思想,只有认认真真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并逐渐把污染控制在环境许可的容量之内。

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造成的,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根本还在于解决人的问题,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早在1988年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议题,讨论了21世纪科学的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问题。会议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①一个生活在二千五百余年之前农耕时代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却成了现今信息时代的科学前沿,受到如此崇高的礼遇。那么他究竟在什么地方使现代人找到了走出迷惘的思想光芒?那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生态环境问题。

西方人崇尚力量,他们通常是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索取中来满足和发展自己,在发展和环境出现矛盾时,为了私利而选择牺牲环境,因为环境的报复是**的,利益是自己的。而中国的哲学则偏重于理性,主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孔子的“仁、义”思想以及古代先贤的思想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②

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仁者爱人”“亲亲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等等。认为人对父母亲人的爱是无私的,是人的天性,要求人们把这种爱推广延伸到对所有的人,对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生命,而做到仁,就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能贪得无厌。朱熹说孔子的“推己及人”就是“推己以及物”。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主张爱及生物,但他的目的是为了人类,这是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它对保护自然生态有一定的意义,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它是为了人的利益才爱及生物的,生物和人不是平等的生命,而是人的仆役,就像资本家也爱劳工一样,是为了劳工为他的利益服务。所以一旦物质不能满足人的利益,或危及人的利益,就不一定去爱护生物。而孔子和中国古代思想家是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生物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既然是一家子,就不能对**生物只是征服,更重要的是爱护,即使出现了矛盾,也是一家子的矛盾,所以主张人要像爱自己的父母亲人一样去爱一切生物,与之和谐相处,同生共荣。

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道而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与自然也是道生的;道生了人,人是有意识的高级生物,那就出现了人如何对待道,如何对待同样是道生的万物,这就是德。“道”是万物的本源,“德”是对“道”的回应、体现、遵循。“道生之,而德畜之”,养护抚育万物,是人类最高的道德表现。在《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老子把道、天、地、人看作是宇宙间的“四大”,说这“四大”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即效仿,遵循。就是说,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是自然之子,必须敬天尊地,人的活动要遵循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利,要遵循天时,符合客观情势和自然规律。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重,而万物与我为一”,《易经·系辞下》把“天、地、人三才”看成是自然界的基本构架,这都表达的是“天地万物一体”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人只有与万物自然为友,互敬互爱,才能同生共存,永远地延续下去,实现人与人、人与**、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当然,人类总是要不断从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的,人对自然界来说绝不是被动消极地适应,而是有意识地积极地改造自然条件以适应人的生存。但这种索取、改造不是随心所欲的、无序的,而是在仁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仁”前面说了,就是用心对待一切,并克制自己过分的人欲。“义”,孟子说:“义者,宜也”,就是人的行为要适宜,适当,这正好是孔子中庸思想的行为体现,中庸就是执中,恰到好处。“义”和“利”是一对矛盾范畴。孔子认为“义本利末”,在义和利不能兼顾的时候,要“舍利取义”。用这种思想去对待自然环境,就是要在不损害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去开发索取人类需要的生活资料,获得财富,一旦损害了自然生态,这种行为就是不义的,更是不仁的。孔子说“参天地之化育”,就是参加到自然选择的法则中去,也就是说,人把经济选择和自然选择协调起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力求获得最大的物质满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孔子的这段话告诉人们,只要善待自然,巧妙地运用自然规律,天地是很大的,是能够满足生物的生存资源的。孔子和古代先贤的这些思想,就为现代的人们走出环境与资源危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力量。

所以,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为我们积累了极其丰厚的思想营养,需要我们认真挖掘和梳理。只要我们真正领会和吸收了传统文化的有益养分,把握了它的当代价值,无疑会增强人们与他人、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起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也许因为我们积累的传统文化太多,所以往往不当回事。但当外国人把它当宝贝挖掘出来的时候,我们又常常大吃一惊。韩国关于“端午节”的申遗就是这样。早在二十年前,世界科学家就提出了回到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的问题,我们不是更有资格、更能直接地汲取孔子的智慧吗?如果说二十年前,我们国家还很穷,快速发展才起步不久,环境问题还没有凸现出来,那么现在总该是时候了。倘若还不觉醒,“‘端午节’申遗”那样尴尬的局面就难免再次重现。

综上所述,人类要更好发展和保护自己,首先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即保护人的发展,不要人为地破坏环境,因此,环保即“人保”。












作者简介
张万准,字玄德,号嵕山布衣,斋名乾坤堂。1954年生,祖籍陕西礼泉,**党员。**中央党校本科学历,陕西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现任中国经济商务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政协第九、十届委员、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学习***理论和**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副干事长、陕西省委党校客座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延安市委党校客座教授、延安大学客座教授、陕西国际书画交流协会会长、陕西和平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部**董事长、世界华商联合总会中国西安秘书处秘书长、世界华商联合总会中国西部发展委员会常务主任等职务。荣获新世纪陕西建设十大杰出新闻人物、陕西省首届风云人物、西安市优秀中国特色**主义事业建设者、中国陕西百位中青年文化名人、全球百佳中华儒商人物等荣誉称号。
1993
年创办陕西和平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成立党支部,至今已开发建设了翠华新村和平商贸大厦世贸大厦大东门商住城等重点项目,累计开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张万准博士博学多识,勤学精研,笔耕不辍,潜心于弘扬国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文章和文集被《求是》、《人民日报》、《大公报》、《陕西日报》等报刊转载发表,出版有《成才四要诀》、《忧乐集》、《俱进集》、《感言集》、《和谐集》、《乾坤堂杂说》之一、之二等专著。其书***底浑厚,书写格式考究,自成一派的八卦阵书法更是堪称绝妙,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青睐。


发表于 2012-2-26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