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716|回复: 1

梦回中国纸--节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6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文的缘起

用毛笔写字画画,离不开书画用纸。可非常奇怪,中国的书法家、画 家,很少认真研究纸张,他们更多地评价这张纸好写,那张纸不行,而不去深究为什么好写为什么不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实在没有理由去追问那些成年累月在纸槽与晒纸房里辛劳的人们,他们为什么不把问题搞清楚,这样就割裂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联。你想想看,非要在一张生宣纸上临写唐楷,怎么可能?一下笔,墨就会洇成一团,没写几笔,墨就没了,笔锋就散了,就要重新蘸墨舔笔。颜真卿的《祭侄稿》原迹是写在黄麻纸上的,现代人想在生宣上临出那部燥如秋风的效果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一下笔,就水气洇蕴一片娇媚。         

我16岁时,从林散之先生学过几天毛笔字,自此与书法结缘,此后转战商海近20年,40多岁了,竟又重新拿起了毛笔。2008年11月,因寻访稼轩遗迹,我在辛弃疾晚年的寓所今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偶然接触到手工造纸。那时,铅山连史纸已经申遗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4月、2010年9月和2011年1月,我三次到安徽泾县参观学习。泾县在黄山北麓与平Ô 的连接地带,发源于黄山的青弋江 斜穿全境。山清水秀之间,大大小小的百年古镇从容点缀。有李白为其扬名的桃花潭镇,有因皖南事变震惊天下的茂林镇,有新四军军部旧址云岭镇,当然还有以手工造纸出名的丁家桥镇。在这里,我拜访了宣纸非遗传承人曹光华先生,宣纸纸浆工艺及装备改造的前辈刘强军先生,参观调研了多家宣纸制造企业和红星宣纸厂的宣纸文化园,了解了更多的手工造纸的情况。        

2011年2月,我又实地调研了福建长汀、浙½
富阳、

西铅山的手工纸业,见到了还在长汀坚持做手工纸贸易的黄永煊先生和在国家级非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阳富春
宣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庄富泉先生,进一步积累了手工造纸历史资料、行业资料,最终形成了这篇文章。显然,这篇文章很不全面,因为手工造纸在全国分布很广,四川、云南、广西、陕西等地,只要是有原
料、有水源,并远离现代都市的山区都可能残留着几家纸槽。现代化对手工造纸的压迫是那样深刻,好在这些地方往往山清水秀,足以舒缓旅途劳苦。这篇文章也无法更系统、更专业,因为笔者关于造纸的知识经
验全部是自学的,来自书斋与实地踏勘的结合,而不是科班。我提出了一些自认为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有了阶段性的思考结论,最重要的是,我想将我的“中国纸”梦想与所有关心“中国纸”,并且还心存梦想的人一同分享。

纸—中国造纸术—西方造纸技术

事实上,一张手工制造出的纸张,是集天地菁华、人类智慧的尤物。从植物变成纸张,现在是简单了,可是我们依旧无法明确知道,发明纸张的古代中国人是因为怎样的神启而得到的灵感。每一张纸,都需要阳光的曝晒、雨水的浸润、山泉的洗涤、空气的滋养、泥土与柴火的烘焙;每一张纸,都耗费了一个个成年男子难以估量的体力、精力,直到病痛缠身。所以,在这样的纸上每写下一笔,都是对大好河山的触摸,对辛勤劳动的致敬。        

纸寿千年。能够确认没有争议的最早的纸张,是西汉时期的纸张。东汉蔡伦的发明,准确地说是一种集成,将各种原料和工艺做了归纳和升华。        

纸张到底是怎样造出来的?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的,不妨在这里简要描述传统手工造纸的一般过程。        

各个地方原料不同、气候不同,造纸工艺也就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因为纸是植物纤维交织而成的薄状物,所以其方法无非是取得纤维,以水为中介,让纤维交织沉积,成为薄片。      

首先是要取得植物纤维,而去掉其它没有用的成分,比如木质素、树脂、淀粉、灰分等,只留下纤维素和少部分半纤维素。所有的前道工序,如砍伐、剥削、捶打、浸腌、蒸煮、漂洗、翻 晒、舂碓等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这部分工作叫做制浆;然后是抄 造,把备好的纸浆倒入水槽搅拌均匀,成为植物纤维的悬浮液,之后用平整的、能够均匀滤水的工具从槽中捞取这种悬浮液,湿的植物纤维就留在了捞纸的帘床上,湿纸堆起来被压榨出一定水分后,又被一张张分开,贴在烘焙墙上烘干,就成纸了。        

具体谈谈人们最熟悉的宣纸。核心工序是两道,第一道是制浆(原料制备),第二道是成纸(捞纸、晒纸、剪纸)。        

宣纸的制浆工艺极为复杂,费时又费工。核心内容是,把青檀皮变成燎皮,把沙田长秆稻草变成燎草。反复的沤、洗、煮、蒸、晾晒、人工拣选、舂、碓,其目的是淘汰 各种杂质,包括木素、各类植物性蛋白质、灰分等,使纤维充分细致化,并且得到自然漂白。最终,制备好的皮料和草料混合在一起,就完成了抄 纸前的备料工作。宣纸是最讲究原 料选择搭配和处理工艺的,在打浆过程中,通过控制打浆时间长短、刀口排列密度、刀口压力大小等机械手段来控制纤维的长短、帚化程度等多种手段控制纸的松紧,对成纸的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用工业化的术语来讲,叫打浆度(叩解度)控制。一般而言,打浆时间越长,刀越重越密,定墨性就越好,从而也越不容易洇水(也就是“跑墨”)。        

制成原 料以后,将其倒入清水捞纸槽中,加入纸药(传统手工造纸往往使用杨桃藤、黄蜀葵藤中的粘性原液,粘性原 液有促使分子扩散的作用,使纸浆均匀分布于水中,同时便于将压榨过后的湿纸从湿纸堆中逐张分开)以及其他各种化学品(胶类、矿物质粉末,如碳酸钙、调色颜料等)。

捞纸是一门痛苦的手艺,痛苦是因为春夏秋冬手都要浸泡在水里作业,一站就是4小时,手被浸泡得糜烂,还可能得风湿病。这门手艺的要点是,通过入水的深浅、捞浆的次数、沥水的斜度、方向和速度、在水中荡帘以及脱水后掂帘的力度来控制纤维的沉积交织状况,比如厚薄、平整度、均匀度、密度(单位面积重量)和紧度(单位体积重量)。这些动作最为复杂和微妙,而且需要两个人或更多人的高度配合,又没有办法进行劳动保护,因此对人伤害很大,即使秋冬,水温接近0°C,也得徒手入水捞纸,因而,实现机械化捞纸很有必要。我看过半自动化捞纸,纸浆一直在悬架的槽中循 环运行,工人将抄纸帘接住出浆口的纸浆,用脚一踩阀门,纸浆像瀑布一样落在抄纸帘上;松开脚,阀门关闭,纸浆不再流出。沥水以后,将帘上的湿纸倒扣在纸帖上。这样虽然降低了劳动强度,但是由于没有来回荡和掂的动作,造成纸质板滞,书» 效果不好。        

把湿纸一张张叠起来形成纸堆后,就可以压榨挤水,待半干时,即可晒纸。具体工艺也是很有讲究的,就不多说了,要强调的是,晒纸房的工作也非常辛苦,那就是热,工人们都是赤裸上身才能呆得住,夏天就更加辛苦了。      

把烘干的纸从火焙墙上揭下以后,¾ 过剪边即为成纸。计量纸张的单位 “刀”,就是由此而来。现在的宣纸,1刀普遍是指100张。        

中国古人是怎样想出造纸术的呢?据说是从缫丝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一些残留的丝絮干了以后变成了小薄片,可以用来写字。于是人们因地制宜,想方设法从麻、藤、树皮、竹,甚至稻秆和海苔中将其植物纤维提取出来,变成可以做纸的原 料。原 理并不复杂,但是要做成上好的纸浆,确实非常复杂。¾ 过了很长时间,人们才制造出品质精良的纸张,这个过程从汉代开始,到明代做出宣纸才基本上达到巅峰。         

但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每一次的手工造纸水准提升,都会带来一次技术封闭。于是,整个造纸工艺链条产生了重重玄机,每道工序都有被神秘化的所谓“诀窍”。事实上,只要有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素养就会发现,这些神秘的诀窍很多都符合科学原 理和技术需求,只是古人没有将这些诀窍理论化、系统化,以至于后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持续改良、改造,致使手工造纸一代不如一代。中国的很多手艺不断地衰退,都存在这样的因素。因为害怕别人窃取自己的经 验,于是就封闭起来,刻意神秘化,后人只看到表面、学到皮毛,甚至被故意地领入歧途,当然就很难发展,更不要提什么超越了。西方的造纸技术,来源于中国的造纸术,至少中国人是如此认定的。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与大食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的恒罗斯之战中失败,有2万多唐军将士被俘,其中有一批造纸工匠。这些工匠被掳到阿拉 伯,并在那里建立了造纸场,此后阿拉À 伯半岛逐渐开始使用纸张。11世纪,中国造纸术经 中亚、西亚和北非传到了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直到17世纪,欧洲全境都有了造纸业。16~17世纪,随着欧洲列强对美洲的占领,又把造纸术传到了南美和北美。这就是中国造纸术向西方传播的简明路线图。西方的后知后觉者,把中国的“造纸术”升华为“造纸技术”,并且转而变成挤压中国纸的力量。        

即使中国的“造纸术”与西方的“造纸技术”,其制造原理和过程基本类似,也绝不意味着二者可以放在同一个层面上来考量,因为,一个是“术”,一个是“技术”。        

中国的造纸术只是种心口相传、要靠每个人的悟性去体验、并进一步发挥创造的模糊手艺。西方的造纸技术是基于符合逻辑 的科学原理、可以体制化复制的标准化技术。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把“术”与“技术”区分开来了。        

因为最终的产品效果要由许多非客观的个人因素左右,所以中国的“术”就必须保持个体性、神秘性,而为了维护权威以及实际利益,就需要封闭,不能轻易外传;又因为不能轻易外传,所以就无法与其他相关技术进行沟通交流,因此这种“术”往往是片断的,不具备系统性和衔接性。以这样的角度去理解、掌握和运用技术,即使技术本身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但这种科学性被迅速地扼杀在只能由个人掌握的神秘技能里,失去了从实践中总结出¾ 验、再主动地把经 验升华为科学理论的可能性。所以,自造纸术发明2000多年来,工艺上日臻完善,而技术上几乎没有进步,更没有相应的科学原 理。当然,这不是造纸这一个行业的问题,所有中国古代的技术都如此。        

直到今天,泾县也没有人敢担保他手工造出的纸张,不同的批次有着完全相同的品质,即使同一个批次,也难以达到完全相同的效果。没有人能肯定,通过怎样的工艺控制能够得到怎样的品质与效果,二者之间无法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几乎所有造纸者,依旧把自己所拥有的实践¾ 验作为资本,个体化、神秘化。我就在造纸制浆技术的入门级读物中,找到了某些师傅自以为是秘诀的相关打浆控制及其结果的内容,并且在现代造纸化学品技术的入门书籍中获得了更多的加料秘诀;而且我敢肯定,泾县的造纸者系统读过这两类书的人不到百分之一,系统研究过造纸工程及其机械技术和化学技术的人寥寥无几。        

西方的技术是怎样的呢?人们常常会提到专利,并且片面地理解为西方只不过是用法律手段保护了发明人的权益和他的技术不外传。多大的误解啊!专利的本质是用技术公开为代价换取一段时间内独享该项技术的利益。首先是把个体拥有的技术公开化,使之成为公共技术,逐渐成为全社会拥有的资源;而发明者,则在政府保护下,在一定时间内独享其成果可能带来的利益,其他人则被禁止用相同方法从中牟利;使用这种技术,但必须事先付费给发明人。为了限制技术封闭和停滞,不断鼓励创新,在预先规定的期限结束以后,受到的利益保护将会消失。与此同时,一个真正有创造性的技术,会在它的上下游和相关平面衍生出其他的技术群。由个体到公共,就是由神秘到理性的过程。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就是“可检验,可重复”,而技术的开放性会导致技术的系统化,众多技术交叠成网络,所以能够实现技术能量的几何式增长。
      

西方的造纸技术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反复完善和系统技术升级的完整体系,而不是一个单项技术或者工艺小诀窍。另外,西方成功地将工业自动化技术运用于造纸行业,造纸化学和造纸机械学的出现和不断进步,纸张的功能性分类也扩散到书写、印刷和包装之外的其他各个领域,造纸业与林业、种植、机械制造、化工、电子控制、计算机、印刷、设计、建筑装饰、商业等,紧密地结合为一个无缝连接的产业链,充分放大外延,也不断完善与演化着自身的秉性,从用来写字、印刷和包装,扩展到很多难以想象的领域,成为融入现代社会的重要行业。        

我坐在好友王玉(一家专业生产柴油机滤清器名叫达菲特的公司的老总)办公室里,仔细端详着美国人制造的滤纸,感慨万千。这种滤纸,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柴油通过而阻止其他物质的通过,其采购价格高达每吨10万元。这种工业用特种纸中国没有,全部依赖进口,因为它有着极为复杂的化学物理控制,而且必须保持完全相同的化学物理特性,否则就是不合格产品。从中国的“造纸术”到西方的“造纸技术”,渊源当然是存在的,从表面上看,只是动力提供方式不同,可是当我们把内容深化到这里,还会有一点点的骄傲自满吗?我们不就是在这样的自我感觉良好中,彻底与现代社会À 开了巨大差距的吗?         

建国以后,在毛泽东主席的强力推进下,中国终于建立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造纸技术也一度成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技术革命浪潮中的一朵美丽浪花。中国人民不仅很快消化了制浆化学技术、抄 纸机械技术,而且还在造纸原料本土化、多元化的探索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当然,我们无法苛求在那样的基础薄弱、经 验缺乏、却急于创新的年代能造出好纸;事实上,那个年代的很多纸张粗糙不匀,早已发黄变脆。不过,这并不妨碍造纸技术的积累和革新。        

自我积累和创造的过程很快因为改革开放而停顿。因为80年代以后,中国大量引进西方造纸生产线,导致的结果是从中所获得的造纸技术总是片断的,绝大部分造纸厂无法系统理解相关技术和产品之间的联系,因为在接受西方生产线的同时,我们被迫接受了西方的单一工艺、单一原料,甚至单一的生产方式。在放弃了原有的制造体系同时,也放弃了原有的原料。我国又是木材资源贫乏的国家,大量木浆只能依赖进口。直到今天,木浆仍旧依赖大量进口(2009年数据显示,进口木浆占比高达70.47%)。高档的、小批量多品种的纸张,依然需要进口,而我们自己生产的大路货,已经 把利润挤压到最低。当一些因造纸而发财的富商们享受着巨额资本积累和胡润排行榜前排沙发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计算了环境成本以及血汗成本,不知道他们是否将其中的一部分用在了技术进步和创新之中。      

人类历史把“造纸术”发明者的桂冠留给了中国,中国却成了“造纸技术”低下的全球第一大生产国、消费国。相关资料表明,中国一年生产和消费纸张(板)已¾ 超过9000万吨, 8000亿元人民币,而2010年全国GDP接近40万亿,纸张(板)占比高达2%。值得一提的是,手工造纸所创造的产值在造纸业中所占比重仅有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整个造纸行业也几乎从来不提手工造纸,似乎手工造纸已经不属于造纸业...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永辉先生大作,文中主人公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