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804|回复: 0

[分享] 林散之: 伏案惊心六十秋 草圣遗法在此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6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他师出名门,年轻时曾从大师黄宾虹学习书画,而大半生却在寂寞中度过,只能发出“伏案惊心六十秋,未能名世竟残休”的嗟叹。但他是“大器晚成”的典型,在数十年寒灯苦学后,六十岁始作狂草,不曾想六十九岁因夫人离世而双耳失聪,七十三岁又不慎跌入开水池,幸留三指尚可执笔。而在七十五岁时,其作品入选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而举办的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名列榜首,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高度评价。后来日本着名书法家青山杉雨赞他为“草圣遗法在此翁”,自此,林散之的“当代草圣”之名传颂四方。


% z. \3 f( Q8 M* R; @' ~% Y4 h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隶书 临《礼器碑》

    从“三痴”到“散之”

    在南京城西,苏皖交界之处,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乌江,史载西楚霸王项羽即自刎于此。霸王身后,人才辈出,着名的有诗人张籍、词人张孝祥、书法家张即之、画家戴本孝等。1898年,林散之就出生于此,本名霖,又作以霖,号散之。

    “散之”这个看起来颇为高妙的号并非林老自取,也不是他人的空穴来风,而是其老师张栗庵用他的自号“三痴”谐音改成。“三痴生”这个雅号听起来有些怪异,其来历还要从林散之幼时讲起。

    史传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而造文字,一代大师也是从涂涂画画起步的。林散之自三岁开始,就喜欢伏案涂鸦,五岁时能对物写生。到了六岁,父亲就将他送入私塾,古诗文和写字是私塾班的必修课,林散之一生对诗、书、画三道的修习也从此开始了。十二岁时,林散之就能为乡邻们写对联,字体质朴端正,初见法度。学习诗、书之余,他也不忘作画自娱,十一岁时曾在亲戚家的大厅画过一条昂首嘶鸣的大毛驴,活灵活现。虽然因为其不伦不类而遭到父亲指责,林散之的幽默天性和艺术天赋却可见一斑。

    十六岁时,林散之开始跟随从范培开学习书法,逐渐步入书法殿堂。范培开教他学习唐碑,并授之以包世臣的悬腕执笔法,双钩悬腕,笔笔中锋。范先生说:“最好每天早上写寸楷二百五十个,临摹柳公权《玄秘塔碑》,先要写得像,时间最少三年,因为这是基础。”后来又让他临习颜真卿的《李玄靖碑》。在私塾里,林散之写字用的是枕腕法,此时他才发现以往写字“全用笔拖,不懂也不敢悬腕”。自此以后,林散之一生都在坚持用悬腕法写字。

    弱冠以后,林散之又师从张栗庵。张栗庵是晚清进士,学问精通,又工书法、精医道。林散之向他学习古诗文辞。张栗庵对林散之说:“读书人求学问,在能自立时,首先要知道门径,要有师承,要讲究法度,凭自己想象去臆造不行。汉儒经师,都有师承法度。你学习很勤奋,但千万不能图虚名,荒度岁月。”张栗庵藏书六七万卷,林散之如鱼得水,终日遨游其中,系统地阅读了《二十四史》、老庄诸子、《全唐诗》等古籍。林散之晚年回忆说:“我在年轻时代总是天未明即起,点灯读《史记》、《汉书》。市声少,头脑清醒,无人干扰,易于背诵,至今仍记得其中名篇”。张栗庵让林散之学会了治学的方法,为林散之成为“学问型书法家”奠定了基础。二十四岁那年,张先生取“三痴”之谐音,为林散之改号为“散之”。此号伴随林散之一生,也是张栗庵对林散之一生影响的写照。


" I3 N- c' m( T) A* l" K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草书 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学书四变,终成草圣

    林散之在他的《书法集》自序中总结自己一生的学书道路:“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后,又一变矣”。这是林散之着名的“学书四变”。跟随范培先和张栗庵的前两“变”,给林散之的书法和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其后的两次变化,则让林散之真正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1929年初春,林散之画了一幅《陶渊明醉酒图》,拿给张栗庵看,张栗庵看后语重心长地对林散之说:“士子为学,在而立之年,当识门径。误入歧途,无药可医,虽师友不能进一言。……开导点化,是在真师;应求真师,以谋深造。现有黄宾虹先生,海内名宿,宜急求之。宾虹与余为同学,尔欲师之,当为书荐。”于是,在张先生的引荐下,林散之辞去家乡的教学工作,奔赴上海拜“真师”黄宾虹为师。黄宾虹时年六十四岁,任中国文艺学院院长,兼任新华、昌明两所艺专的教授,上海神州国光社主编,学养、书画皆臻化境。见到林散之的书画以后,黄宾虹认为他的书画很有才气,但因为没有条件阅览古人真迹,对书画最根本的“笔墨二字,未知古人之法”。

    黄宾虹拿出自己收藏的历代名家字画为范例,加以示范,教授林散之用笔用墨之法:“凡用笔有五种,曰锥画沙、曰印印泥、曰折钗股、曰屋漏痕、曰壁拆纹。用墨有七种:曰积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淡墨、曰浓墨、曰渴墨。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笔为筋骨,墨为血肉,笔与墨会,斯臻上乘”。如此种种,林散之跟从黄宾虹学艺三年,所得到的不仅仅是笔墨技法的提升,更是艺术思想、审美观念、艺术境界和人格理想的全面升华。

    至于林散之的“古稀之变”,主要是指他专攻草书,终成一代“草圣”的过程。六十岁以后,林散之开始对草书的发展、传承脉络做系统全面的梳理,有步骤有重点的专攻训练。林散之总结出自己学草书的宗旨与范围:“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这几家的风格也时时在林散之的草书中闪现,他六十年代的草书,追求笔笔中锋,线条瘦劲圆润;到八十岁前后走向成熟,用笔如锥画沙,用墨酣畅淋漓,线条苍茫老辣,干湿浓淡变化极其丰富,笔法和墨法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随着年龄的变化,林散之此时的草书有一种“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生命表征。

    1984年5月,日本书道访华团拜访林散之,团长、日本书坛巨擘青山杉雨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同年,北京《了望》周刊,发表《草圣遗风在此翁》一文。林散之“当代草圣”之称从此传颂四方。

' \- g1 V9 q) {  w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绝笔 生天成佛

    跋涉一生,生天成佛

    林散之能够成为“当代草圣”,是书斋中勤学苦练的成果,也是天地间万里跋涉的结晶。对于学书,林散之一贯严肃、专注、每天临习不辍,他自述道:“浮名乃虚花浪蕊,毫无用处。必回头,苦干二十年,痛下功夫。人不知鬼不晓,如呆子一样,把汉人主要碑刻一一摹下。不求人知,只求自己有其领会就行了。要在五更后起身写字,悬腕一百个分书下来,两膊酸麻不止,内人在床上不知”。近乎修行的练习,个中甘苦,惟有践行者自知了。

    除了书斋中的静坐修习,林散之也经历过风雨跋涉。当年,黄宾虹对他说:“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扩,俗病可去也”,林散之于是立志远游。终于在1934年,他孤身作万里之游,历时八个月,行程一万六千余里,经苏、皖、鲁、晋、豫、陕、川、湘、鄂九省,游嵩、华、终南、太白、峨眉、庐山、岷江、三峡诸名山大川。远游途中,林散之多次遇险,只能靠着自己顽强意志和非凡勇气渡过重重难关。

    林散之的顽强和勇气,在他晚年的一次事故中更能体现。1970年除夕,73岁的林老在乌江镇浴室洗澡,却不慎跌入滚水池内,全身严重烫伤,右手五指因烫伤而黏并。这对于一名书法家而言不啻是一场灾难。林散之却并没有被击倒,他请医生把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切开,开始以三指执笔作书,自号“半残老人”。能够重新执笔,他惊喜地作诗道:“何事汤池去又还,死生早作梦中看。病后留得半残手,来写人间可爱山。”有评论者认为,林散之的“古稀之变”,与他改用三指执笔不无关系。

    1989年10月的一个上午,病重的林散之起床后突要纸笔,写下“生天成佛”四字。12月6日,一代草圣与世长辞,时年92岁。“生天成佛”四字用宿墨写就,字迹清润,线条沉着,这幅“绝笔”也给了后人无尽的遐想。他曾作诗道:“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学古变古,不随世俗,将灵魂深处挥洒到纸面上,达到“无我”也“无人”的至高境界,恐怕就是“生天成佛”的真意。

    更多资讯关注 荣宝斋在线——在线拍卖平台,名家字画0元起拍,名家字画定制。


6 q8 `% e# u, N- 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