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050|回复: 2

专访丨鲍贤伦:“最入古最风格”是文化创造性的时代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0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专访丨鲍贤伦:“最入古最风格”是文化创造性的时代探索

                                                                                                               来源:辽宁日报

       著名书法家、文化学者、浙江省书协主席鲍贤伦先生,砚田耕耘四十余载,出秦入汉、博观约取,法度与性情相谐、入古和风格并举,开一代隶书新风、创传统书法之当代价值。
      继2014年中国美术馆“我襟怀古”彰显“最入古、最风格”书法理念,引起书坛关注后,再于2016年10月15日,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出“霭霭停云·鲍贤伦书法展”,深入实践“最入古、最风格”,并进行多方位的学术梳理,创造实现了书法创作、书法观念 、展厅美学效应相融合的书法展览新模式,引领当代书法的新认知和新思考,为业界提供创新思维的大胆探索与文化借鉴。

Q.“最入古、最风格”艺术主张如此鲜明,没有中庸,您也鲜明地解读下吧?
        这是我艺术实践的切肤体会。
“最入古”是对古典书法资源的解读能力、把握能力、转化能力。
“最风格”则是作为当代书家主体意识的自觉与自省,是个人书法认知的外化,赋予时代风貌。
Q.您对风格的理解?
这是一个敏感问题,但不容回避。
风格是法度与性情碰撞的幸运之果,是严格的审美判断。
从创作论角度讲,一个书法家一辈子做的事看起来林林总总,其实只有两件:求法度,讲性情。两者作为客体与主体进行博弈、碰撞产生出的可能性形成创作风格。从实践看,前人不说风格,但都有风格。行事方式不同,实践的内容是相同的。法度与性情碰撞瞬间形成雏形,出现面貌,面貌继续升华形成风格。我正行走在这条路上。
称为风格要有新的审美判断,出现审美新领域,增添扩大审美新经验。你的艺术创造,是人们原来没见过的,但被认为是美的,这就是风格。
书法史也是一部风格演变史。风格是一个史的概念,不是图式的概念。要有足够的历史纵向与当代横向,还要有学术修养和深入的艺术实践,才能判断出什么是风格,什么是怪面貌。
Q.风格早形成可怕吗?
有一定创作能力和思想基础的书法家才会思考风格的问题。风格早形成、晚形成没有定论。风格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操之过急会牛头马面,出现怪胎。当法度、性情碰撞时,最重要的是当机立断,能够当机立断,必经历过选择、调整、取舍、决断的过程。关键是当取则取、当断则断。
Q.您带领浙江书法发展前行的理念和抓手是什么?
传承,是定海神针。兼容,是浙江的历史传统。在崇尚古典的氛围中,人们容易狭隘化、简单化、单一化,认为古典是一种样式、范本、一种成型的硬邦邦的东西,这是有问题的。古典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创造精神、发展态势。没有宽容、兼容的环境和生态,“新”就无法生长出来。定海神针不是包打天下的灵丹妙药,要为艺术创造提供实验成长的土壤。
提倡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标准是否具有审美的新创造。
在浙江,只要小小的一点是真正的创造,就会得到支持。
遴选作品,基准线下不研究。入线的,看闪光点,看是否产生感动、与众不同、生长力强,这样的作品即使有些毛病,也要用慧眼去挖掘培养人才。
临经典不是唯一最尖端的工作。临得入门后,要把精英集中起来,施以学术引导、理论判断,把其学到的古典精华进行当代转化,融入个人的性情和审美特征,给予发展的推力。
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有时代意识才会有创新思维和洞穿力。
     书法的当代性不是重起炉灶,是在传统内部逻辑生长出来的。法度功力是古典,表达是当代。

Q.经典的神是可遇不可求吗?
神采确实可遇不可求,功夫要下在实处。我的创作注意力在形上,但注意力会松懈,松懈时有可能导致失败,也可能神采出焉。后者出现时如有神助。
临得像是初级阶段,要晋升到对古人文本解读的阶段,为什么是这种形态,如何出现这种形态。这不是简单的形而下,一只手、一支笔提按使转的关系,文史哲的学习都必要。哲学不懂无法思辨,史学不懂,不能培养史的目光。而文学是心灵的反映,结字成章是文学功力的体现,诗性的有无也是中国文学的一种核心考量。创作作品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字里行间流露的气度、人格、风情、才华决定艺术的格调。性情先天因素大,但高的天赋来自于后天的判断、后天的养育。把与先天心性相悖处及时调整到最适合的方位就会生发心手相应,神采飞动。
Q.南北书坛对话交流,带给您怎样的感受?
区域文化生态的比较,在现今时代,差异性有,但不是很鲜明。重要的相似性是对古典的敬畏心,都把其作为当今书法发展的重要立点,坚定不移。浙江美院在书法教育上把对经典的临摹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加深对古典的理解和技术训练贯穿始终。书协也是这样主张。我这次展览有临古专题,是对入古的实际做法。
在辽宁,认知水准有同调。鲁美的李象群副院长和王易罡馆长在当代艺术领域表现突出,在这样的美术学院,艺术上产生很多共鸣。
辽宁书协坚定抓临帖,同时对艺术新思维敏锐感知、适时判断,让我看到辽宁书法界传承发展中的开放心态。辽宁同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书法人才辈出,是一块文化交流的沃土。
  “ 霭霭停云”书法展,鲍贤伦先生带来近两年精心创作的120件隶书佳作。一体呈万象,业界精英与普通书法爱好者均从中找到了学习、思考的切入点或兴奋点。这场“最入古、最风格”的书法展是法度与性情碰撞出的思想光华,是书法家践行文化创造的当代印记。
艺术简历:
鲍贤伦,籍贯浙江鄞县,1955年出生于上海。1974年师从徐伯清先生学习书法。1982年春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
现为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国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1981年获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2014年在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中,获年度艺术家·书法类大奖。近年来先后在杭州/宁波/北京等地举办个展。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0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秦入汉 独树一帜

 --“霭霭停云·鲍贤伦书法展”15日于鲁美美术馆举行

 核心提示

  砚田耕耘四十余载,出秦入汉、博观约取;法度与性情相谐,入古和风格并举,开一代隶书新风,创传统书法之当代价值。

  本报讯记者凌鹤报道“霭霭停云·鲍贤伦书法展”将于10月15日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此次书法展是继2014年中国美术馆“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获得业内外关注、肯定、盛赞后,又一次艺术创作新成果的集中呈现。展览展出鲍贤伦近两年精心创作的力作120件。

  鲍贤伦将近年来在创作实践中形成的“最入古、最风格”之书法理念渗透到展览创作的方方面面,营造了展览的个性特色。所谓“最入古”就是对古典书法资源的解读能力、把握能力、转化能力;“最风格”则是作为当代书家主体意识的自觉体现,不仅要自由表达自己的形式倾向,更要彰显出一位当代书家应有的时代抱负和使命感。

  展览的主题作品为两件高5米、宽4米的姐妹作品,一件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另一件是陶渊明的《停云》及《时运》诗,相对矗立在鲁美美术馆的一号厅。观众可以将此看作是当年中国美术馆圆厅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巨幅的不绝余音。从中可以看出鲍贤伦对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高志远识精神的仰慕,也表达了崇尚自然、遵从内心的心灵诉求。

  鲍贤伦担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以宽博的襟怀和文化视野,以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团结带领书法家在沙孟海先生开创的浙江当代书法发展道路上传承创新,并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地发挥表率作用。

  鲍贤伦之书法艺术出秦入汉,大雅朴厚,隶书创作尤为突出,书法观念、技巧、形式相融相生。在规范把握与个性表达方面独到且尺度适中地驾驭,开隶书新风。

  此次展览对于南北书坛交流对话,于古法中深扎出新,开展文化互动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名家集评


  何应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隶书专业委员会主任):
  鲍贤伦的隶书从东汉、西汉一直上溯到战国,从标准隶书一直上溯到古隶,以秦简为主要取法资源,发而为己创,在当代隶书创作中风格独特鲜明。

  邱振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鲍贤伦的这一类作品,特别是其中的部分对联作品,在当代隶书,以至在整个中国书法史的隶书创作中,是有贡献的。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但是,当我们这样来看他的创作时,发现他使用的是一种历史上很多人都使用过的方法,这就是说,依凭古代一种大家都不怎么去模仿的字体或作品,加以融裁,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书法史上常用的做法,例如吴昌硕的石鼓文。这种长足方法看来并不新鲜,但它既接续了传统,又开辟了新的进路。

  刘一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崇尚帛书创作是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因为它的字源毕竟有限。贤伦兄从或篆或隶抑或章草的借鉴中走出一条路径,看似轻松洒脱,实际充满荆棘。纵观个性鲜明的“鲍家体”,尤其是他的近期创作,贤伦兄足可称得上一位继王蘧常先生之后能够实现个人艺术风貌并后启来人的杰出书家。

  沃兴华(复旦大学教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
  鲍贤伦先生在创作上有两大成功。第一,成功地将小字大写,鲍先生的隶书受简牍书法影响很大。秦代的竹简字很小,鲍先生把它们写大了,小字大写很难。鲍先生的书法实现了小字大写的转换,不仅写出了自己的风格,而且写得那么雍容大度,难能可贵。第二,成功写出了隶书的书卷气。近百年来,尤其是最近十几年,虽然写简牍书法的人很多,但是成功的极少,一般都是学习皮毛,又轻又薄。在我眼中真正成功者有两个人,一个是王蘧常,一个是鲍贤伦。他们的特点都是借鉴碑版写简牍,不同之处在于鲍贤伦有书卷气。

  李刚田(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
  他把秦汉简牍最古老的素材在当代书法创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秦汉简牍在古代不是主动的艺术创作,当我们今天站在艺术立场解读取法与在创作中重新塑造的时候,两千多年前的神秘感和历史厚重感都出来了,古老的东西有了现代的属性,这一点他做得很好。
  再一点,单纯和深刻的问题。正因为他的单纯,取法很窄,选题很小,创作素材依托以秦简为主的古代遗墨,技法的运用力求质简,审美的倾向是古雅与厚朴,在单纯中得到一种深刻,正是这种深刻塑造了他个性化的品格,在当代独树一帜。

  刘正成(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
  苏东坡说:“古人论书兼论其人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我觉得鲍贤伦先生的书法既“工”且“贵”,具有双重的魅力。
  君子风度高志远识

  田宏伟(榜样关宝琮艺术馆首席文化官):
  鲍贤伦先生的书法艺术创作溯古通今,古意盎然,金声玉振。初识先生,深深折服于他的君子风度、高志远识和儒雅恬淡。他为事、为人、为艺内敛,不事张扬。正如先生对书法艺术的探索,志存高远,看似率真,意则追求极致。霭霭之时,行云当止。鲍先生来到沈阳还有另一个重要意义,会促进江南和东北的书界交流,南北文化互通互促,将给文化的交融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新的局面。


  艺术家简历
  鲍贤伦:
  籍贯浙江鄞县,1955年出生于上海。
  1974年师从徐伯清先生学习书法。
  1982年春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
  曾长期在浙江省教育、文化、文物部门工作。
  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国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书作多以汉碑参简书笔意出之,笔势灵动,浑穆而润雅,偶作草书亦于“二王”法外参简书意趣。
  作品入选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中日书道艺术交流展、河南国际书法展等,收入多种作品专集,书法论文被收入《浙江书法论文选》。
  1981年获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
  2014年在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中,获年度艺术家·书法类大奖。
  近年来先后在杭州、宁波、北京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
  辽宁省书协主席点评
  传统极佳的当代转换
  胡崇炜(中国书协理事、辽宁省书协主席,数次荣获国展大奖、全国“三名”工程五十人之一):
  鲍贤伦先生在沈阳举办此次个展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南北书坛展览交流的示范,对推动辽宁书法创作,借鉴名家创作理念,特别是在古法继承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次展览成为一个良好起点,拉开了逐步扩大南北文化互通、互补、互益的序幕。
  鲍贤伦先生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不仅率先垂范经年深耕于传统,取得了众所瞩目的成果,而且拥有朴厚宽博的人格魅力,带领浙江书法界传承创新,走在全国书法创作的前列。
  他的书法艺术,尤其是隶书融秦铸汉,个性鲜明,骨力劲健,自然老辣,气象浑然,堪称当下隶书之楷模。
  鲍贤伦先生书艺之成,成在精深技艺与综合修养融于一炉,成在深入经典、勇于出新,极佳地对传统进行了当代转化,更成在艺术哲思之深刻、才气内敛与深厚。这一切气象反映出的是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与精深的学术品质,其作品也因此而独树一帜。
  陶渊明《归园田居》水味花间联
(稿源:东北新闻网 )

鲍贤伦.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1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霭霭停云] 鲍贤伦书法展 (附展厅全部作品)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16/07/32918947_598767384.shtml
[霭霭停云] 鲍贤伦书法展  (1).jpg
[霭霭停云] 鲍贤伦书法展  (2).jpg
[霭霭停云] 鲍贤伦书法展  (3).jpg
[霭霭停云] 鲍贤伦书法展  (4).jpg
[霭霭停云] 鲍贤伦书法展  (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